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某學校學生會的主席。聽他說,學校不允許學生會的人過聖誕節,一旦被發現,「烏紗帽不保」。

平安夜那一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條群發的推送刷爆,標題是「國家終於出手,再見,洋節」。看到這兒,我不禁疑問: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很多時候,現代人慶祝某個節日,只是一種含有某種寓意的祝福。平安夜那天,我們都很開心收到蘋果,也很開心送出蘋果,因為那象徵著平安、幸福。我們並不關心節日的起源,不關心節日和歷史、政治的關係,我們喜愛的是節日的氛圍,我們喜愛的是節日賜予我們短暫的溫暖。這種溫暖不來自於節日本身,而來自每個人對於節日的理解,來自不同的人對於節日的文化和價值的賦予。比如,外國人的平安夜,並不存在送蘋果一說,這是我們自己所賦予平安夜的文化和價值,我們以「蘋果」的漢字諧音寓意平安,創造了「中國特色的平安夜」。

有人會責難:這是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我能夠理解,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性,尤其是漢民族。在歷史上,漢民族的文化同化了許多民族,讓人驕傲和自豪。而反過來,漢民族卻不能接受少數民族的同化,認為那是侵略,這就是所謂的歷史。然而在當今的視角下,元朝、清朝都算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當時的外族,不也成了歌兒所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嗎?

我相信存在一種價值,它不為國度所限制,無關政治、歷史和民族,它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它在歷史上有什麼典故、在政治上有什麼紀念意義,只是因為它為當下的人創造了幸福感,為當下的人類創造了某種聯結的可能。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孔子出國,還有外國人過中國節,就是文化走出國門,樹立了文化自信,而我們自己過洋節,引進西方文化就是一種道德背叛?有人拿傳統節日的重要性說事,但是,讓中國人不過洋節,傳統節日就能煥然一新、重現光彩嗎?這就好像讓人在報考專業的時候不要選經濟學,社會學就能受到重視一樣。其實,我正在讀社會學——這個被人認為冷門和沒有前途的專業。

推薦閱讀:

可以告別洋節,但依舊要擁抱世界

TAG:洋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