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摘抄(第四、五、六章)

第四章:文字對意識的重構

4.1 獨立話語的新世界

他們的思維過程並不僅僅是在自然力量里誕生的,而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文字這種技術力量構建的。

文字確立了所謂「脫離語境的」語言;或所謂「獨立的」話語,這樣的話語不能像口語那樣接受人們的詰問或辯駁,因為書面話語已經脫離了原來的作者。

口語文化里也有一種獨立的話語,那就是固定的儀式套語,或者是先知的箴言和預言;發布語言的說話人僅僅被當做預言的渠道,而不是預言的源頭。

倘若一本書說全世界的知識都是假的,那麼只要這本書還存在,它就會永遠把這樣的謬誤說下去。書本的本性是桀驁不馴的。

4.2 柏拉圖、文字與電腦

第一,柏拉圖假借蘇格拉底之口在《菲德羅篇》里說,文字沒有人情味;文字裝腔作勢,以為它能夠在腦子以外確立只能夠存在於腦子裡面的東西。

第二,柏拉圖底下的蘇格拉底還說,文字損害記憶。

第三,文字基本上不能夠做出回應。

第四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認為,書面詞不能夠像口語詞那樣捍衛自己,他這個觀點符合口語文化的對抗心態。

印刷文字也容易收到類似的指控。印刷術大大減輕了記憶的負擔,但它損害記憶力,使腦力受到削弱。

柏拉圖的「理念」是無聲、靜止、沒有絲毫熱情、不會互動的,是分離的,它根本就不屬於人的生命世界,而是完全超越並凌駕於生命世界之上。當然,柏拉圖根本沒有完全意識到他心靈里的無意識力量,他的理念是識字人對遲遲不肯退場的口語世界做出的反應,或者說是過分的反應。

文字固有的最令人吃驚的悖論之一是它和死亡的聯繫。柏拉圖認為,文字沒有人情味,像物體,損害記憶,這樣的非難暗示著文字和死亡的聯繫。

悖論是:文本死了,它脫離了鮮活的人生世界,只留下僵死的視覺形象,但正是這樣的僵死確保了他的永恆確保了它復活的潛力,在無數活生生的讀者的呼喚之下,它又能夠復活城無限生動的語境。

4.3 文字是技術

柏拉圖認為,文字是外在的、異己的技術,就像今天許多人對電腦的看法一樣。

文字或書寫和語言的差別是,它未必是從無意識中湧現出來的。把言語轉化為文字的過程受到有意識制定的、說得清楚的規則的制約。

文字是無價之寶,在全面調動人的內在潛力方面,文字使不可或缺的。技術不僅是外在的輔助工具,而且是意識的內部轉化;最典型的情況就是技術對語詞的影響。

4.4 什麼是「文字」或「真正的文字」?

嚴格意義上的文字是一種技術,它塑造了現代人的智能活動,給智能活動提供動力;文字這種技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很晚。

對於任何能夠被看到並感覺到的記號來說,只要它是一個人標記出的並被賦予了意義,那麼它就可以算是「文字」。

完全意義上的文字就是經過編碼的可見的符號,它充分地調動了語詞的特性,所以語音精巧的結構和所指可以用符號表現出來,而且其複雜的特性也能夠被表現得精確到位。

真正的文字可以而且一般是從純粹的記憶輔助手段逐漸演化而來的。

4.5 文字有多種,但拼音字母表只有一種

文字有一些複雜的先驅。絕大多數文字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追溯到某種圖畫設置更加初級水平的記號。

圖畫只能夠用作記憶的輔助手段;如果輔以一套代碼,圖畫也可以或多或少表示處於各種語法關係之中的語詞。

一切形符系統,即使會意文字或畫謎這樣的形符,都需要數量龐大的符號,他們的符號多得令人沮喪。

許多文字實際上是雜交的系統,兼用了三兩種原理。

拼音文字最神奇的特點無疑是,發明之後就一勞永逸。

一切文字都以某種方式把魚刺表現為事物、寂靜的客體、不動的記號,通過視覺來吸收。

4.6 書面文化的濫觴

任何一種形態完備的文字從外部進入一個社會,在初期都必然是只局限於一定的階層,都只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隱含的後果也各不相同,無論拼音文字或其他文字都是這樣的情況。

在一些文字不普及的社會裡,人們認為文字對不警覺的讀者是危險的,社會需要教師爺似的人物在讀者和文本之間起中介的作用。書本給人天生具有宗教價值的感覺:不識字的人用額頭去摩挲書本,或用手去轉動經輪,自然就能夠獲得吉祥如意的賜福。

早期的書寫材料促使抄書人的文化長期傳承。

長時間口頭記憶的思維習慣使人把心裡想說的話說出口,這促進了口授習慣的養成;不過書寫技術的狀況也會促進口授習慣的養成。

4.7 從倚重記憶到倚重文字記憶

不同的文化對文字記錄的信任程度,無疑會有所不同。

印刷術使文字深深地內化在人的心裡,在此之前,人們並不覺得時刻處在抽象的時間之中。

「習慣法」裁剪掉了不在有用的成分,所以它總是最新的,充滿著青春的活力。

書面文本的表達方式與人體有相似之處。

印刷技術產生的結果不僅有固定的語詞列表,而且有中興空間的信息手段;在使用這些手段時,印刷文化的功能遠遠超過了任何書寫文化的功能。

4.8 文本特徵的心理動力因素

口語詞是真實的血肉之軀說出的話,聽他說話的對象是另一個或多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說話的時間是具體的,說話的語境是真實的,這個語境包含的內容總是大大超過那些語詞本身。

寫作是一種唯我主義的實施過程。

超文本的語境不僅是讀者看不到的,而且對作者本人而言,也是不存在的。

作者虛構讀者的方式是文學史隱蔽的一面,而看得見的一面是文本的歷史,是如何塑造人物、設置情節的歷史。

文字是反諷的溫床,文字 (和印刷術)的傳統越是悠久,諷刺的寓意就越是強烈。

4.9 文字產生的距離和精確性,書面語方言與辭彙變異。

文字產生距離,使言語產出的結果更加精確,因為文字使言語脫離口頭表達豐富但混亂的生存語境。

一旦文字養成了精確的感覺,一旦嚴格的分析被內化之後,這種感覺和習慣是能夠反饋給口頭表達的,事實正是這樣。

文字和印刷術開發出特殊的方言。

書面語方言豐富的辭彙肇始於文字的濫觴,但它們的充分發育卻多虧了印刷術。

4.10 文字和口語的互動:修辭與主題

西方兩種特殊的主要發展歷程蓋源於文字和口語的互動,同時又影響著兩者的互動。

修辭歸根結底是演講和說話的藝術,是為了勸說(辯論和審議修辭)或展示(華麗修辭)。

修辭保留了大量口語文化的感覺:思維和表達基本上是對抗性的和套語式的。

當然,修辭元基本上是對立的原理,因為講演人面對的聽眾里至少可能有和他唱反調的意見。

從古希臘時期起,修辭在學術背景里的支配地位便在讀書人的圈子裡產生了這樣一個印象:講演是一切口頭表達的範式。這個印象使話語的對抗調子極其高亢。

4.11 文字和口語的互動:承載學術的語言

在西方,影響文字和口語互動的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態勢的承載學術的拉丁語。

拉丁語的根基是學術環境,這全然是一個男人的世界——例外很少,可以略去不計。

然而,承載學術的拉丁語和口語文化及書面文化的關係是一種悖論的關係。

在此期間,當歐洲和亞洲有相當規模的一群文化人想要分享一個共同的思想遺產時,其他受制於文字的、男性使用的語言就形成了。

4.12 口語文化的韌性

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在修辭型和學術性的拉丁文里表現出矛盾的關係,其後果是,從口語文化到書面文化的過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修辭本書逐漸從口語世界移居到文字世界,這是必然的趨勢。

第五章:印刷術、空間與封閉空間

5.1 聽覺主導讓位於視覺主導

印刷術帶來的影響:完成宗教改革、使天主教重新定向、影響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西歐的全球探險、使家庭生活和政治改觀、使知識範圍的擴展史無前例、使普及文化成為嚴肅的目標、使現代科學的興起成為可能;其他的影響還包括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觀。

聽覺而不是視覺主導著肚帶的詩歌世界,甚至在文字深深地內化之後依然如此,這實在是耐人尋味。西方的手稿文化始終羈留在口語文化的邊緣。

及時在重複文本中保存的材料時,手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聽說文化。

印刷文本在清晰度上原原超過手寫文本。這樣的清晰度最終產生了快速、靜默的閱讀。

5.2 空間與意義

文字將原本由嘴巴說出的口語詞進行重組並置入視覺之中。

5.2.1 索引

索引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技術開發。

按首字母排序的索引實際上是聽覺文化和視覺文化的十字路口。

5.2.2 書籍、目錄與標籤

一旦印刷術在相當程度上被內化之後,書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物體,裡面「裝載」的是科學的或虛構的等等信息,而不是早些時候那種記錄在案的話。

5.2.3 語義豐富的表層

新型的「可以準確重複的視覺表述」產生的結果之一是現代科學。

5.2.4 印刷空間

印刷空間不僅影響科學和哲學想像,而且影響文學幻想,這就說明,印刷空間對心理產生的影響是相當複雜的。

5.3 因鼠鼠的其他影響

印刷術對詩歌體系或西方「心態」產生的或多或少直接的影響,你還可以無窮無盡地列舉下去。

印刷術產生詳盡的詞典,養成了給語言的「正確性」立法的慾望。

印刷術培育了詞典發展的氣候。

個人隱私感是現代社會的標誌。

印刷術造成個人擁有語詞的新鮮感覺。

在世界聲音的濫觴之地,語詞是人類活躍的交流工具。

5.4 印刷文本與封閉空間:互文性關係

印刷術造成了一種封閉空間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文本里的東西已經定論,也已完成。它影響文學創作,也影響分析性的哲學研究或科學工作。

印刷術問世之前,文字促成了一種精神封閉空間的感覺。

人們相信,印刷文本表示作者的語詞已經定稿,成了「終極的形式」,這是因為印刷術只接受已經定稿的文本。

印刷術造成更加封閉的語言藝術形式,尤其是更加封閉的敘事形式。

在文學理論方面,印刷術最終導致了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的誕生。

印刷文化最終產生了現代文化里的互文性問題,這個問題是當前現象學和批評界關心的核心問題。

收高文化把互文性視為理所當然。

印刷術早成封閉空間的感覺,不僅存在於文學作品中,而且存在於分析性的哲學著作和科學著作中。

和封閉干相關的是固定的視點,這也是印刷術養成的感覺。

5.5 後印刷文化:電子文化

語言表達的電子變革進一步加深了語詞嵌入空間的進程,這個進程始於文字,強化與印刷術,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電子變革又把人的意識提高到此生口語文化的新時代。特點:參與的神秘性、社群感的養成、專註當下的一刻甚至套語的使用……

古今口語文化的反差突出顯示了原生口語文化和此生口語文化的差別。

第六章:口頭記憶、故事情節與人物刻畫

6.1 故事情節的首要地位

從原生口語文化到繁盛的書面文化,一直到電子信息處理,敘事歷來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藝術形式。人的知識實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獲得的。

形成故事情節的過程就是處理時間之流的過程。

6.2 敘事與口語文化

敘事見於一切文化之中,但在某些方面,敘事在原生口語文化里起作用的範圍比較廣泛,超過了它在其他文化里的功能。

其次,敘事之所以在原生口語文化里特別重要,那是因為它能夠用相當紮實而大段的形式把許多口頭傳說扭結在一起,這樣的形式經久不衰——在口語文化中就意味著它非常適合重複。

在書寫文化或印刷文化里,文本在物理空間里把內容扭結在一起,使人可以檢索其中的思想。

6.3 口頭記憶與故事情節

敘事本身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文人的解釋帶有文字偏向的味道,所謂「口語文獻」就表現出這樣的偏向。

實際上,口語文化不曾有過長篇的、史詩規模或小說規模的那種漸入高潮的的線性情節。

再者,史詩素材本身並不能夠輕而易舉地產生漸入高潮的線性情節。

皮博蒂或明或暗地顯示,線性情節(弗賴塔格所謂的「金字塔」)與口語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兼容的;前人的著作未能取得他這樣的成就。

口頭史詩(或引申為口語文化中其他形式的敘事)和現代意義上用於筆頭創作的創造性想像沒有關係。

當然,敘事和時間的時間順序有關,因此一切敘事里都有一定程度的情節。

6.4 情節的封閉空間:從遊記到偵探故事

把文本當做文本對待的經驗成熟之後,文本的作者即如今的「作家」就獲得了一種表達和組織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與在聽眾面前進行口頭表演的感覺顯然是不同的。

由於作家自覺控制程度的提高,故事情節形成越來越緊湊的高潮結構,這樣的結構取代了古老口頭故事鬆散的結構。

文字造成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促成了各種虛構的脫離語境的作者和讀者。然而,在印刷術問世並最終充分發揮影響前,敘事者的聲音對場景的忠誠始終是堅定不移的。

在機械手段和心理感覺上,印刷術都把語詞鎖定在空間里,它造成封閉空間的感覺的功能超過了文字。

金字塔結構的敘事在偵探小說中達到高峰,其開山之作是1841年出版的艾倫·坡的《莫格街兇殺案》。

偵探小說深深地內化於心,在一個人物的腦海里形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然後才擴散到讀者和其他小說人物那裡。

有的時候,偵探小說表現出情節和文本特徵的直接關係。

和說話相比,書寫是緩慢的;和口頭表演的人相比,書寫的人是孤零零的。

如前所見,文字本質上是提高自我意識的活動。

6.5 「豐滿」的人物、文字與印刷術

福斯特所謂的「豐滿」的人物是「具有難以預料的特徵的人物」。

話語脫離原生口語文化之後,越來越多地受制於文字和印刷術,在這個過程中,扁平、「厚重」或臉譜化的人物讓位於越來越「豐滿」的人物;乍一看,「豐滿」的人物難以預料,實際上,由於被賦予了複雜的性格結構和複雜的動機,他們的性格特徵是始終如一的。

書寫和閱讀是獨自一人的活動。

文字和印刷術並未完全剷除扁平的人物。

「豐滿」人物的也能變過程記錄的意識演化大大超越了文學的範圍。

姑不論深度心理學背後起作用的其他因素,在人生世界和人本身的新感悟背後,一種主要的推動力量是文字和印刷術造就的。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2017年1月15號摘抄總結
看過美麗的句子和文章,驚嘆,記錄之後就忘了,總覺得對不起那些文字,你們有這樣的感受嗎?
有沒有一些句子讓你每天反覆斟酌?

TAG:传播学 | 传媒 | 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