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生氣的那個人是誰?| 「余莉開講」第5集上

從邏輯上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那麼請問,那一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呢?

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丸就生病,吃了一丸要你的命。


第五講 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上)

中國的文字確實是智慧的符號,除了表音、表意,每個字還有各自深刻的含義。我們看「怒」字,上面是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你已經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

有人說,都是誰讓我很生氣,有待商榷。為什麼呢?因為從邏輯上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是不是啊?那麼請問,那一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呢?是我們自己,不是別人。

有一篇文章叫《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寫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為什麼是不知不覺呢?因為習慣成自然,我們已經習慣於用這種方式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了。

比如:

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可真命苦啊。」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媳婦的手中。

還有一個人說:「我很難過,因為老闆總找我茬。」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裡。

一位年輕人從文具店裡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壞了。」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文具店老闆的手裡。

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能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如果我們和情緒不好的人、喜歡抱怨的人在一起,我們會覺得很有壓力。為什麼呢?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他就發火了,讓旁邊的人都很緊張

那麼諸位朋友,你們快樂的鑰匙在哪裡呢?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嗎?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這篇文章也提醒我們,人的身體通過鍛煉可以變得更健康,人的心靈也可以通過修養變得更加平和。

  • 發怒影響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一個人經常發怒、脾氣不好,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第一,怒傷肝,這個人的肝上就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了。第二,中國人說「怒髮衝冠」,一個人在發火、生氣的時候,血氣會往頭頂涌,頭頂會經常發熱。那我們看,在非常燥熱的地方,植物都不是很愛長。所以一個人經常發怒,血氣經常往頭頂涌,一個直接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是頭髮不太愛長。

當然中國又有一句話說,聰明絕頂。為什麼聰明的人頭髮不愛長呢?我觀察了一下,也有道理。因為這個聰明人,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的,說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著急、容易上火,結果怎麼樣呢?結果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讓自己的頭髮都不太愛長了。可見怒對人的身體確有很大的損傷。

有人專門研究人的情緒、情感和健康之間的關係。他說:「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丸就生病,吃了一丸要你的命。」這也提醒我們,人身體不好,特別是五臟六腑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都是和恨、怨、惱、怒、煩這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所以怎麼樣呢?我們要轉怒為恕。

這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做到轉怒為恕了。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他,說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呀?

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要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聖人?是不是完人?自己是不是一個錯誤都不犯了?仔細一想,自己還不是聖人,自己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一個錯誤都不犯呢?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一想,當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呢?我們是不是希望別人能體諒我們的苦衷,考慮我們的處境,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呢?

那麼,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你看,這個怒字,稜稜角角分明得很。你把這個稜角磨得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那麼這個字確實是可以終身奉行的。

《弟子規》中有句話為,「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我們要加給別人之前,應首先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度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那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大學》中也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講的就是恕道。

《孔子家語》中寫到:「君子有三恕。」哪三恕呢?「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是說你對領導不能夠侍奉得好,讓領導滿意,而你有屬下,卻希望他能夠竭忠盡智,這就不是恕道了。「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你不能夠孝敬父母親,讓父母安心滿意,卻希望兒女能夠孝順你,能夠有報恩之心,這也不是恕道。「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不能恭敬兄長,卻希望弟弟妹妹能夠順從你、恭敬你,這也不是恕道。所以,要做到恕的話,確實是先要求自己,然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這個「恕」寫得也很有味道。「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如心」才叫「恕」。如誰的心?如對方的存心。你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才能夠轉「怒」為「恕」。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他:「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我們不想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從早到晚,每一言、每一行之前都能夠想到這一句話,那我們的人際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什麼叫「如心」呢?我們真如自性的心就叫「如心」。那麼「如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是有一種同體的感受。意思是說,我不僅僅和自己是一體的,和他人是一體的,而且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這個心才叫「真如之心」。當你有了這種心,才能夠生起同體的感受。什麼叫「同體」呢?就是說,你看到別人很悲傷,你也會感覺到很悲傷;你看到別人很快樂,你也能夠從心底感受到那種快樂。這就叫「同體」的感受。所以,「同體大悲」,就是說你和萬事萬物是一體的,他有傷痛你也會感覺到傷痛,這個心才叫「如心」。

現代人的這種同情心,就是和人感同身受的心,卻越來越為物慾所蒙蔽,基本上都沒有了。我們感受不到身邊人的痛苦了。我們看到別人的苦痛,經常是麻木不仁,不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只有「同體」的感受有了,我們才能生起對別人無私無求的幫助之心。

古人有這樣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很忙碌,工作很辛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呢?

我們觀察一下發現,不是名,就是利。如果沒有名,沒有利,這件事很多人就不去做了。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很多人不為名、不為利,也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那背後推動的力量又是什麼?就是「如心」——這種「悲心」。

「同體」的感受能夠把人家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這樣的一種「悲心」才促使他為了大眾的利益付出,無私無求,做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既然克隆人技術已經具備,為什麼器官和血庫依然庫存緊張?
如何看待一部分不在乎真相或是否騙捐,堅持應該捐款的人?
戰爭中,拿平民當肉盾打冷槍的「游擊隊」和挨了冷槍後報復平民的「侵略者」,誰更應該對平民的傷亡負責?
窮人生育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嗎?
「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

TAG:生活 | 情感 | 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