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學的一些小感悟(2)

[1]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很多行為舉動背後的真實原因嗎?上世紀70年代,兩位心理學家在多倫多的一個公園做了一項極具創意的研究。有這樣兩座橋:一個是比較結實穩固看起來很安全的橋,另一個是懸空240英尺容易引起晃動的弔橋。在每座橋的尾端各站立一位頗有姿色得女子,她們要求路過的男子接受一個簡短的調查,並答應給對方自己的電話號碼而且可以事後繼續聊。那麼通過哪一座橋的男子更可能事後給橋尾的女子打電話呢?

通過穩固橋男子中的12%真的打電話了,而通過弔橋男子中卻有50%這樣幹了!

當研究人員問這些男子為什麼打電話,他們大多就是說:因為她很漂亮。

但實際上呢?

通過容易晃動的弔橋時,這些男子心跳加速、口齒乾渴以及手心冒汗。他們不會理性的意識到這些生理喚醒是因為緊張害怕,反而將之歸因於橋尾女子的美麗。(哦,原來這是一個讓我心跳加速的可人兒!)

當我們在審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尋找那些「簡單又合理」的解釋,當我們自認找到的時候,便不再尋找。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發明」一些解釋,以使得它們符合我們既有的觀念(confirmation bias),並且我們認為它們就是正確的。

在網路空間里,當我們對一些人的言行舉止(前提是不違反道德和法律的)進行指手畫腳的評論,大放厥詞審判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做這些事情背後的原因?【客觀】和【公正】的大旗舉的很高,在旗子的陰影處又是什麼呢?只有天知道。

[2] 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有意識的省察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的生物。「吾日三省吾身」,亦是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不二法寶。可是心理學的一些研究證據表明,雖然三省吾身的人道德感可能比較高,但是不當的內省不但不會提升自我覺知,反而帶來更多的焦慮和不快。Thinking is not knowing. 想的太多卻又不得法,反倒徒增煩惱。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初學心理學,越學越困惑越學越煩惱,因為對照著這個病那個病的自省,最終覺得自己哪裡都是病。

Why should we not calmly and patiently review our own thoughts, and thoroughly examine and see what these appearances in us really are? —Plato

[3] 自戀,是一種人格障礙。有一個自戀的男朋友/女朋友,一個自戀的同事,或者一個自戀的老闆是什麼感覺??

-他們認為自己非常的重要—是地球沒了我就轉不好的那種重要;

-他們認為自己很特別,以至於只有某些特殊的人才能理解自己;

-他們認為有些東西理所當然的就屬於自己;

-他們無法很好地察覺別人的需要,或者不太在乎別人的需求;但是反過來,他們卻需要別人不斷的關注和讚美;

-他們對成功、美貌、力量、或者理想的愛情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憧憬;

-他們經常容易嫉妒別人,同時也覺得別人經常嫉妒自己;

-他們看似強大的外表下有一顆脆弱的心,接受不了批評,因此情緒不穩定;

-研究發現,自戀的人,他們的愛情或者友誼通常強烈但是短暫,一旦感覺對方看到了真實的自己,關係就終止了。

[4] 一個孩子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早已經被編碼進了人類的基因里。那為了生存,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呢? 首先是一個能與之發生緊密聯繫的【人】。這個人能夠提供給孩子衣食住行的照顧,使孩子作為【自然人】可以存活。不僅如此,這個人還能提供給孩子心理的餵養,使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得以繁盛。

父母,是這個角色不可替代的人物。

那留守兒童有什麼呢,尤其是那些完全沒人照顧的孩子?殘破的童年,缺失的親情,還有永遠也無法彌補的不安全感以及對世界深深的不信任感。他們的心靈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泉,無處安放。

很多人以為,這些創傷僅僅是心理上的。其實不然,它們亦是印刻在大腦里的神經通路,註冊在腦海深處的防禦機制。 所以,成年後的改變和自愈如此之難!

【5】【以前有啥想法,喜歡用本子來記錄和整理,現在漸漸習慣發到「想法」里。】今天分享一下之前的一段讀書筆記,關於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行為引起孩子的【愧疚感】還是【羞恥感】以及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簡而言之,前者不太會造成心理問題,而後者極可能是很多青春期和成年時心理問題的源頭。當初準備在Live課程《優秀家長的六堂成長課》中進行分享,結果沒找到適合的地方插進去,今天分享在這吧。

【6】榜樣的力量,是一句喊了不知多少年的話 (恐怕要歸功於列寧同志)。對有些人來說,榜樣是一碗雞血,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講,它也可能是一壺毒酒。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為的給學生或者員工設置一個高大上的【榜樣】,對能力不足(或者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的人來說,其實是一招錯棋,它不但不能提高成績,反而降低這些人的內在動機從而降低他們的成績或者績效。所以呢,以後還是不要輕易使用【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某某某】這樣的險招!

破罐子不摔,好歹還是個有用罐子;破罐子破摔,可就只剩一堆渣了。

【7】你糾結過自己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嗎?(這個問題我糾結了很多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內向或者完全外向的人。每個人都會在某些場合表現出外向性特質,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表現出內向性特質。區分內外向最關鍵的一點是去看一個人是如何給大腦充電的,也就是說他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不斷地獲得心理能量。內向的人從獨處中獲得心理能量,如果讓他們和一大群人去歡聚,他們的心理能量反而會不斷降低,變得對社交提不起興趣。外向的人正好相反,他們傾向於從和別人的相處當中,從外部的世界裡不斷獲得動力。如果讓外向的人長時間獨處,他們的心理能量則會降低,會覺得無聊萎靡。


推薦閱讀:

真正的友情需要刻意維持嗎?
歡迎參加我的live課程:認識你的心靈地圖
心理學只能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么?
ACT在昌平的知乎 Live:失眠了?試試認知行為治療
什麼心態造成了賭博的人「輸光才走、輸光都不走、借錢要留下」的行為?

TAG:心理学 | 生活 |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