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的忍讓,換得來體諒嗎?

前段時間推送完《七年之癢,是忍是撓》,有個媽媽 @Chloe(化名)當天夜很深的時候私信我:

「看到『忍一忍就過去了,忍一忍就風平浪靜了,忍一忍一切就都好了,忍一忍,一輩子就過去了』那段話,我握著手機忍不住大哭起來。我的母親,她就是像你說的那樣,忍了一輩子!我覺得她一輩子真的活得太苦了。」

她的情緒宛如洪水般傾瀉,跟我講起了父母的婚姻:

父親的情緒很暴躁,和全家人說話都是用,不管討論什麼事情只要和父親有不同的意見,父親就從不心平氣和。要是周圍人多,父親的罵聲會更盛,就像一頭張牙舞爪的獅子。

在Chloe的印象里,媽媽總是怕事態更糟,所以處處息事寧人,父親的人身攻擊和謾罵母親都忍氣吞聲地承受了。

小時候的她不懂,以為媽媽這個叫包容和忍耐,但是越長大越發現,媽媽的這種忍讓完全換不來父親的體諒,也不是沒有勸過離婚,可是母親總是和她說:

「哪有多少的婚姻是天生一對的。」

「你父親也不容易,我們得多體諒他。」

「反正也過了幾十年,怎麼可能離得了。」

前幾天父母又因為意見不合,父親對母親大罵,甚至還動粗推倒了母親,導致母親摔倒骨折,父親才嚇壞了趕緊送去醫院,也通知了Chloe。

父親也在醫院裡向母親和Chloe認錯,真的很諷刺。這幾十年里也如此,事情愈演愈烈了,父親就認錯賠禮道歉,翻篇了又繼續暴躁如雷

她真的是看透了,她也知道母親和她一樣心死,但為什麼就是如此無解呢?

母親這一輩子無怨無悔,可這些體諒和忍耐,卻換不來父親一絲的感激和悔改,這是Chloe心中對婚姻的最大的恐懼。


無限忍耐,不會讓婚姻更美好

聽完Chloe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處處忍耐的妻子 + 咆哮喧囂的丈夫」的組合方式,其實在我們的上一輩特別常見。

  • 她從忍受「生活瑣事」,到最後放棄生命

大家不知道還記不記得,今年1月份湖南湘潭的那則新聞,抱著兩個孩子跳樓的媽媽,走上絕路之前內心有多絕望?當時我看完新聞好痛心。

這是「忍」的最慘烈的結局示範。

丈夫出軌和家暴,劣行累累,但傳統的家庭教育中,自己卻一直被要求「容忍、大氣」。她忍了三年,卻換不回理解和尊重,只有愈演愈烈的家暴和謾罵,最終自己被丈夫抓著頭髮推倒在地上,成為「別人口中的一句瘋狗」。

湘潭媽媽留給世界的最後的心聲

(點擊看大圖↑)

那天之後,她覺得已經無法再忍受,在朋友圈留下遺書後,帶著兩個孩子跳樓自殺。誠然極有可能那媽媽有產後抑鬱症,但卻幾乎毫不猶豫地說,在那個媽媽心裡,生活也把她「逼瘋」:

「如果說一個嫌棄的眼神,一句蔑視的言語,一次言而無信的承諾,只能讓人一天不快,那每天呢?三年呢?以後三十年呢?」

這是她朋友圈裡對旁觀者和家人的質問,也是對自己內心的質問。

都說忍讓可以拯救婚姻,但不知道為什麼,忍了再忍、讓了再讓之後,卻發現生活越來越糟,下一次的爭執愈演愈烈,心情也完全被漩渦主宰著,無處可逃。

  • 從接受指責,到一步步放棄自我的價值

無止盡的忍耐,並不會讓婚姻變得更美好。

嫌棄的眼神、蔑視的言語、言而無信的承諾,是常見的摧毀人自尊的行為,當它由親近的人口中說出,殺傷力難以估量。

我們可能想著退讓一步,忍一忍就好了,我們甚至會幫助對方找理由,也許對方只是考慮不夠周到、衝動或者莽撞,才那麼意氣用事地這麼做。

可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麼做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想到,這些可能還只是意氣用事的話,慢慢地就真的成為定性的判斷了。

「你毫無責任感,一點都不可靠。」

「你一輩子都改不了,你沒救了。」

「你就是個傻逼,做什麼事情都很傻逼。」

當你退一步不再做任何證明的時候,你也等同於「默認」了這些定性判斷。你接受了對方的「批評和攻擊」,也開始懷疑「對方何時能夠停下批評和攻擊」,好像心理催眠一樣,你會越來越依賴於對方給予的評價

為了維持表面的平和,你開始變得心生惶恐,凡事小心翼翼

但越是如此,每次忍讓都彷彿被掀掉一層皮,痛苦不能自已,不是嗎?

被負面情緒反覆衝擊,只會讓自己不得不將自己的價值綁在別人的眼光里,你只會越來越難袒露自己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別人可能根本就不會懂」。

你看,湘潭的那個媽媽就嘗試過,但是換來的卻是自己親身父母的一句話,「這都是家庭瑣事,有啥了不起」?

當一個人自我認同感越來越低,那麼在忍的過程中反抗的能力就越來越弱,最後往往我們看到的,就是在沉默中消亡了自我的價值

「我一直以為自己的生命停留到了28歲嫁人那一年。那一年太美好,很自由。」

湘潭媽媽結婚3年,在臨近自己32歲生日的時候,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在自己忍的極限上,她選擇了最為慘烈的結束方式。

我多麼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上演。


撕開負面標籤,重新找到自己

到底婚姻中的忍和不忍,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

如果我們想要打破忍的魔咒,想要破解忍的折磨和痛苦,做法是不是就是「不再忍」

  • 你不想忍,卻又變成了劍拔弩張,最終「雙軍對壘」

Chloe現在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會有和先生爭執吵架的時候,每每到意見出現分歧,覺得先生不可理喻的時候,Chloe就本能地害怕重蹈母親的覆轍,她會本能地防禦,害怕忍而什麼都不忍。

她覺得自己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循環:

忍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成為了失去價值的媽媽;

不忍的時候,她又恐懼於自己會像父親一般不可理喻。

不管是目睹過後果,還是曾經受過傷害,都害怕自己被忍的魔咒束縛住,繼而又陷入應激反應中,常見的現象就是「敏感」

忍耐的副作用,往往伴隨著對所有婚姻中的矛盾和瑣事的不可忍,往往伴隨著對彼此關係的更沒耐心。劍拔弩張、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看到另一半就覺得心煩、面對爭執就防禦和回擊,讓我們變成了愛情的刺蝟。

「你就只會說我,你不也是這樣的人?!」

「我才不怕你了,我再也不會忍你的!」

但,這個做法治標不治本,它不是忍的解藥。下意識地劍拔弩張會把我們逼入另外一種狀況,就是「雙軍對壘」

對方罵傻逼,那我指責對方是笨蛋,對方總是挑刺,那我也可以以抗議對峙。以牙還牙之下,對方任何的蛛絲馬跡,都成為了關係的警戒信號,婚姻就往往會迎來混沌的「前三年忍讓,後三年咆哮」的婚姻綜合征。

  • 不想忍,要撕開負面標籤,重新找到自己

雖然做到這點其實很難,但我不得不告訴大家,忍的終極解藥,第一份還是先給自己「去毒」。

撕開負面標籤,重新找到自己,只有這份解藥才能讓我們突破重圍,重新建構自尊和自信。

一些負面標籤會從生活層面上攻擊你。比如當另一半指責「你真的是毫無審美的人」

你要做的是,確認這個批評到底是不是事實。如果你和另一半只是基於不同理念(比如對方是日系審美標準,自己是歐美派),那麼這些指責就不具備傷害你的價值,相反是一個可以互相借鑒的起點。

一些負面標籤會從人品處事上攻擊你。比如當另一半說「你都不需要向我交待任何事情,因為你事事都沒有交待」

你要做的是,確認這是不是對方的真意。如果對方其實是在含沙射影地暗示「你應該事事給我主動交待」,那麼這個混亂的信息其實便不是你的責任所在,你可以清楚地提醒對方。

弄清楚這些,有助於你分辨哪些是溝通中「求同存異的信息」,哪些是溝通中「不可理喻的信號」。

婚姻中並不存在「我把你罵得一無是處,其實我內心還深深地愛著你」的情景,因為罵著罵著,你就真的「一無是處」了。

在不合理的關係中,不適應是人內心的回應。

越早了解這些負面標籤,越容易幫助自己直面內心的「不適應」,知道何時應該反擊,何時可以求同存異。

可能在指責的過程中,對方的確有說得對的地方,提煉出來、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可以改善的方向,我們要正視;但是對於某須有的批評,我們需要勇敢地撕開標籤,捍衛自己:

「我不是那樣的人。」

「這些無謂的傷害、侮辱和挑釁,我不會接受。」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並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當然也不可能被全世界的人喜歡或者討厭。當我們不被同意的時候,不代表我們就得接受所有的指責。

我們並不需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發現隨著忍讓和妥協,竟讓連自己都已經忘了自己的時候,那個「我」其實已經枯萎


打破雙重信息,重新辨別言語真相

講到忍讓的反擊,我想還要補充一點,很有中國特色的「雙重信息」。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雙重信息」說話方式,華人社會的典型發作率比國外的高多了,也成為大家規勸「你忍一忍就好啦」的重災區。對方也不見得故意為之,就是一種下意識的說話習慣。

  • 講反話,表述不清,其實是加深了誤會

何為「雙重信息」?就是言在此、意在彼,聲東擊西,意味深長,又意有所指。

明明是在誇別人,其實說這話的時候是特地說給你聽的。

「隔壁家的小孩子教的可真好,又會念書,還能賺獎學金,這些金牌我看了都覺得很漂亮。」

看似是事實陳述,其實暗地裡卻在思量,自己的小孩也要以這個為標準,才是認可的好孩子,並希望妻子也可以這樣子養育好孩子。

明明是在勸你不用操勞,其實說這話的言下之意是希望你可以更殷勤。

「你工作那麼忙,你先去休息吧,我來就好了」。

看似是體貼,其實暗地裡卻在期待,「要是老公即便工作再忙,也來幫我洗碗下廚就太好了」。如果老公真的撒手不幹,可能某一天自己也會抱怨「我真的是活在單親家庭,老公完全不幫手。」

雙重信息的表現形式有很多:表面上說不需要任何人,可能內心卻期待你不離不棄;說自己不害怕,其實內在有太多的恐懼不敢明言……

  • 斬釘截鐵地告訴對方——「請你把話說清楚

有時候希望「自己什麼也不說」,卻希望「別人都懂」,然而,其實「連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都不知道如何好好說清楚」。

所以當你發現身邊出現了這樣模稜兩可的信號,你的解決辦法不是「忍一忍」,「算了」,退一步,也不會讓你的關係海闊天空,你需要明確地告訴對方:

「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請你把話說清楚。」

反話大多是因為不懂表達,想讓對方猜心,但這種狀態只會讓誤會更深。

很多人面對雙重信息都會痛苦掙扎、被動忍受。原因在於,「雙重信息」往往在挑戰你是不是足夠聰明,是不是表現得足夠好。你到底是否能夠辨別出信息之外的別有深意,便是對方衡量你的標準。

要真正撕掉這些標籤,不是通過自我反省,不是通過自我掙扎,而是需要識別這些信號不合理,並且斬釘截鐵地告訴對方,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談話中存在「雙重信息」

只有讓對方意識到,將自己的內心需求完全表達出來後,才能夠減少誤會的發生,也不會讓關係受到困擾。沒有誰是誰肚子里的蛔蟲,忍讓更不是沒有底線的妥協和忍耐

保護自己,首先我們的心得雪亮雪亮的,了解自己忍讓中的所有諒解和接納,都應該在正常範圍內。

保護自己,也不是年少輕狂的意氣用事、肆意反擊,忍和不忍的邊界,更不是將自己變成愛情的刺蝟。

唯獨自我的覺悟和清醒,對於外界信息的清晰過濾,才能知道什麼時候「退一步是為了海闊天空」,什麼時候「不屈不撓也是理所當然」。

在理智和清晰的時刻,去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恰恰是我們需要花的心思。


推薦閱讀:

爸爸喝醉酒後發酒瘋,對媽媽動了手,我該怎麼辦?
怎樣委婉的告訴他符合他要求的女孩子根本不存在?
父母反對我和女朋友在一起?要我分手,女友家庭太差.?
現在手裡有20二十萬,今年結的婚,寶寶還有兩個月出生,該不該買房?我們這裡房價6500左右?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易經》又作何解答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