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好的爭吵,是「互撕面具」

壹心理創作者:周周

用愛和智慧去理解生活

作者公眾號:周周的茶話會

(ID:zhouzhoudechahuahui)

本文首發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問:你覺得怎樣的父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我反問她:你說呢?

她說:給孩子好的環境,做孩子的榜樣啊!

我說:做榜樣固然是好,但是這個榜樣必須是真實的,不是刻意表現的。因此相對追求一百分的媽媽來說,我更傾向於做一個六十分但真實的母親。

而什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糟糕呢?一種是表面和諧,實際早已成為陌路的虛假夫妻關係。另一種,是將孩子置於矛盾之中,讓孩子淪為爭端籌碼的關係。

最近一項發表在《人際暴力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發現,父母之間辱罵、疏遠、相互控制這些「心理冷暴力」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比直接在孩子面前打架的傷害還要大。

所以,回到那個問題,怎樣的父母,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

我的答案是:真實的,並且願意為自己的人生全然負責的父母。

而對於「真實」一詞的概念,讓我想起兒時一個小夥伴的故事。

01

「母親都不快樂,我怎麼能快樂」

父母虛偽關係的危害

小惠是我同學,很漂亮,但也很憂鬱。我問過她:你牙齒這麼好看,為什麼不多笑笑啊?

她搖搖頭:我習慣了,爸媽就從來不會笑,所以我也笑不出來。

我問她:為什麼你爸媽從來不笑啊,是生病了嗎?

小惠搖搖頭。她說從小經常聽鄰居家吵架,有時候鍋碗瓢盆都砸得哐當作響,看著自己家裡父母相敬如賓的樣子,她曾感到慶幸。

但這份慶幸,在她某一次偷聽到父母的談話之後,就熄滅了。

有天半夜,小惠起床上廁所,看見父母房間亮著燈,兩人好像在商談著什麼,出於好奇的小惠走近房門,就聽到母親用哽咽的聲音說:若不是為了女兒,我早就與你離婚了。

父親冷漠的回答:既然自己選擇忍耐,就不要做出委屈的樣子。

小惠聽完,頓覺渾身冰冷無力,而過去自己的一些猜測也得到驗證:為什麼父母的床上始終有兩條被子,為什麼父母很少一起出門,為什麼父母吃飯的時候從來不聊天。

原來,他們的感情早就蕩然無存,只為了給小惠一個看似完整的家,去維持的一個相敬如賓的夫妻假象。

而母親那句「若不是為了女兒,我早就和你離婚了」,從此成了小惠內心的枷鎖。從那以後,她一直被內疚感包裹,認為自己是拖累母親,以及扼殺其幸福的兇手。

甚至一度,她不敢在母親面前大聲喧嘩,更不敢笑,她覺得那是一種背叛。

「母親都不快樂,我怎麼能快樂」,這是一種死忠。

但這樣的忠誠,也在吞噬著她的自信以及她的生命活力。

小惠後來早戀,或許因為常年沒有目睹過父母的恩愛,她憑著對愛朦朧的覺知以及深切的渴望,在遇到一個給她少許溫暖的人後,就飛蛾撲火般的跟了過去。

她的初衷我能理解,一來想逃離死氣沉沉的家,二來想自己早日獨立,解放在家中畫地為牢的母親。

但是結果可以預見,她攜帶了父母的相處模式,也未曾放下對家裡的忠誠和負罪感,所以縱然有心想經營出一個煥然一新的家庭,但始終力不從心。

而她的父母表面給她營造了安全的成長環境,而在她識破以後,卻讓她背負了永久的負罪感。所以說,裝出來的一百分,不如儘力而為的六十分。

02

父母間最好的爭吵

是像戰友般「互撕面具」

我的父母在退休前分居兩地,每月僅有一次見面機會,他們中一方承擔著家庭經濟來源,一方挑起照顧幾個孩子的重任,辛苦程度不分伯仲。

按理說,每月難得見面,應該分外珍惜才對,可是由於兩人長期不在一起,生活習慣以及個人喜好都有不同,再加上兩人都覺得自己疲勞,渴望對方的理解和體諒,當理解和體諒無法得到,失望就升級為憤怒,爭吵就成了他們獻給彼此的見面禮。

我幾乎是在他們的爭吵聲中長大的,也曾經懷疑過他們的婚姻:這麼個吵法,不會離婚吧?

說來也奇怪,他們無論吵得如何天翻地覆,都從沒有提過離婚兩個字。當時我的理解是,大概他們背地裡提過吧。

後來父親說過一句話,讓我從中找到了答案:

我們才不會向你們隱瞞什麼呢,我們要是過不下去了,你們也遲早會知道。

在他們的眼裡,父母的幸福是首要的,如果自己不能得到幸福,自然無法給到孩子真正的幸福。

很多人認為父母的爭吵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婚姻觀,但是對於我父母的爭吵,我持不一樣的看法。

與其說他們是在爭吵,不如說他們是在以激烈的方式請求對方看見自己的需要。

在物資匱乏,婚姻還停留在父母之命的年代,他們雖不能衝破時代的桎梏,但也未曾放棄自己對於婚姻幸福的訴求。

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榜樣的力量,沒有完美的環境,生活也沒有那麼多的幸運,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和努力,包括一段和諧的婚姻。

目前我的父母已經走過金婚,回憶過去那段艱難而激蕩的歲月,他們說只感恩不後悔。

因為他們從沒有迴避過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要放棄對方的感情,而是像戰友般的互撕面具,直到將彼此的一切都照進自己的生命里。

03

爸爸媽媽

是你決定了女兒無法好好去愛一個人

欣然是我的讀者,她說自己有個很大的困擾,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和老公的矛盾。

童年裡她和我一樣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但所不同的是,她的父母會以惡劣語言攻擊對方,並且多次分居和鬧離婚。

他們倒是不避諱欣然和她弟弟,但是他們面貌猙獰又不給對方留有餘地的樣子,早已印刻在了姐弟倆的心裡。

目前欣然結婚三年,弟弟大齡未婚。

她說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她有意找了個和父親性格完全不同的男人。

他溫和有涵養,而且沒有不良嗜好。與父親的暴躁以及煙酒無度截然不同。

但即便如此,她在老公面前仍舊是小心翼翼,那份緊張像極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樣子。害怕自己哪句話不周全惹怒了他,害怕自己做的不好,遭到父親的挑剔。

我告訴她,你是將父親的形象投射到了老公的身上,這對你們的婚姻將是個很大的牽絆,對你老公也非常的不公平。

所謂意念塑造生活,欣然的家裡看似只有兩個人,實際上她父母的影子無處不在,長此以往,她很可能會重複父母的關係模式,並且將自己塑造成第二個母親的形象。

心理學最常見的詞之一,就是覺察,一旦覺察到問題,就會有改變的可能性。

欣然內在有對劍拔弩張的父母,以及一個恐懼和慌張的孩子,這對親子關係的作用力,遠遠大於她自己意識層面的控制力。

因此,我建議下一次她對老公有情緒和要求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提醒:

我要從舊模式跳脫出來,我要開始全新的生活,老公不是爸爸,我和老公的關係不是父母的關係。

當恐懼和慌張不見了,關係就能輕鬆健康地推進,這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內化到自己的心裡,直到將內在小孩和父母的模式置換成為理想的形象。

04

「犧牲」自己的父母

對小孩的影響到底有多壞?

有個電影里,母親對著他青春期的孩子說:我為了你做出了那麼多犧牲,你卻對我如此不尊重,你太令我心寒了!

孩子沉默以對,母親心如死灰。

我對孩子的沉默是這樣理解的,那不是叛逆,而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犧牲」即代表著滅亡和奉獻,當一個人將自己奉獻給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感覺不會是驚喜,恰恰是沉重的壓力。因為他不知道要回報什麼,才能匹配父母的這份犧牲。

再說尊重,如果母親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孩子又需要做出何等的犧牲才能補足她對於尊重的需要呢?

曾奇峰說過:比起父母做什麼來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更重要。

小惠的母親貌似做了很多,卻給了小惠沉重的包袱。

她極力維繫著婚姻和諧的假象,而不是去調和矛盾或者離婚另覓幸福,這樣不是在成全小惠,而是在用不幸控制著小惠。

我的父母雖然吵了半輩子,但正是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讓我們在一個真實的家庭里成長,不必揣測他們的心思,而能更自由的做自己。

欣然的父母隨心所欲的發泄著自己的憤怒,卻沒有積極向好的人生態度,他們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也讓孩子們失去了獲取幸福的信心。

05

寫在最後

大S在微博里貼出自己做了紋身的圖片,她說了一句:

「我是人妻,我是媽咪,但我還是我,我的內心是自由的。」

這一句「內心是自由的」是多麼珍貴,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放棄自己的愛好,壓縮自己的空間,甚至隱藏自己的情感需求,只為全心全意陪著孩子。

其實,真正的陪伴,不是父母掏心掏肺的付出和密不透風的廝守,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既親密又留有邊界,父母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孩子在幸福的倒影里成長,他們任何一方,都是自由,而且真實的自己。


推薦閱讀:

職場「窮孩子」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用意志和行動可以突破「我從哪裡來」的局限嗎?
心智探尋(七):我們內心的小社會
想看心理醫生,告訴了家人,但是母親卻反說她已經很痛苦希望我能懂事,心胸狹隘才是我的問題,該怎麼辦?
39.「打是親罵是愛,我們都是為你好」|揭露父母指責引起自責的真相

TAG:心理学 | 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