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南懷瑾老師、索達吉堪布談:什麼是佛法?
虛雲老和尚:
講到「佛法」兩字,實與世間一切善法,等無差別。
豪傑之士,由於學問修養的成就,識見超常,先知先覺,出其所學,安定世間。諸佛祖師,由於歷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覺,發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間賢聖,因行果位,一道齊平。
善知識!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跟,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
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
今日人們聞著佛法兩字,腦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為是很深邃難解的一回事。其實,諸佛的道法皆是眾生本分上的東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眾生本來具足,並非從外邊跑進來的,亦非諸佛祖師替我們加得微塵許的。大眾只須遵守佛門的戒律,著實行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而久之,惡染漸漸捐除,身口意習氣漸漸清凈,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無師智、自然智皆能通利。所以《楞嚴經》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無漏學。無漏者,謂這三種學問,不使煩惱滲入,不漏落六道輪迴。大眾能體會斯意,三學等持,或時觸著碰著,頓見自家本來面目,原來與諸佛祖師一樣都是鼻直眼橫,別無奇特。一冊《佛遺教經》,不夠兩千字,公開流通,別無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曉,人人可行,別無深邃難解地方。看來佛法簡直是家常便飯。所以釋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於夜見明星時,忽然覺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是釋迦示現成正覺時的真語實語。
大眾!迷為眾生,覺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洶湧,動蕩混濁,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卻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凈如鏡,那麼日月星辰,人物好醜,皆能鑒照。眾生在迷,執著四相,執著我法,像穿袍衣人荊棘稠林,隨處鉤牽,不能走動。倘能將這執著成見,以智慧力,照破人、我、眾生、壽者,任運隨緣,不起愛憎,不落分別,歷歷孤明,如如不動,如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從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飯。大眾!總要信得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無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實地步,立穩腳跟,自然入妙。若說一念頓超,上齊諸佛,不假修持,這話是為最上根人。老朽懡愣一生,豈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調,可是陽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幾人?老朽今天不是牽高就矮;若是個漢,也許會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學等持。說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漸修頓證,一道齊平。——《禪修入門》
弘一大師:
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有言有行而且能得到證明的教育,根據這種教育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
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然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一個宗教的教理,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因受文化水準和生活條件的影響,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為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內容。
南懷瑾老師: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佛法不是斷滅法),沒有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儘管打他,這個是妖怪,不是佛。
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麼都沒有。
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迹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
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
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索達吉堪布:
(一)什麼是佛
作為一名佛教徒,對於佛陀的偉大,佛陀的智慧、大悲、救度眾生的能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因此,身為一個佛弟子,首先務必要了解自己所皈依的對境——佛陀。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佛陀這一偉大人物,在人類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關於他的出世年代,藏地、漢地乃至全世界的智者,所持的觀點各有不同。僅僅在藏地,格魯派的克珠傑、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寧瑪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諸位大德,由於所根據的歷算不一樣,故推出來的結果有很大差別。而從世界範圍來講,小乘各派與大乘佛教之間,對此也有極大的爭議。
鑒於此,1950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斯里蘭卡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會上決定:佛陀的出世年代雖說法各異,但為了證明這段歷史,也為了便於大多數眾生接受,統一規定佛陀降生於公元前623年,圓寂於公元前543年,並以此為標準制定了佛歷。按照這個來推算,今年(2010年)是佛歷2554年。
在過去那段時間裡,佛陀儘管曾以人的形象出現於世,但他並不單單是印度王子這麼簡單,在往昔的無量劫中,他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萬行的行跡無法衡量,這一點,看過《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都很清楚。不過,今天我們暫且不提這些,只是看一下在這個世間上,佛陀是如何示現的?
在漢地,據史料記載:佛陀於周昭王24年降生,周穆王53年入滅。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則是在六百多年後的漢明帝時期。佛教既然如此殊勝,為什麼這麼晚才傳到中國呢?公元67年,攝摩騰和竺法蘭馱經書來到洛陽,漢明帝在為他們建造白馬寺後,也問了同樣一個問題。攝摩騰尊者回答說:「其實在佛法傳入中國之前,佛陀早已派遣三位菩薩先來中國,結合此方眾生的根基意樂作善巧度化,為將來佛法正式傳播、弘揚尊定了基礎。這三位大菩薩就是:迦葉菩薩化現的老子,儒童菩薩化現的孔子,光凈菩薩化現的顏回。[1]」
此外,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也引用教證說:佛陀曾派兩位聖者前往漢土行化,一是迦葉菩薩化現的老子,一是儒童菩薩化現的孔子。這樣看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應該是源於佛陀的加持。
那麼,佛教的這些時間,在藏地又是如何對應的呢?大家都知道,藏地最初的國王是天赤七王,雖然關於天赤七王的年代,歷來說法不盡相同,但根據可靠的《藏族通史·吉祥寶瓶》描述,這一時代始於公元前825年,結束於公元前545年,正好包括了佛陀降生至涅槃的時間。
不過也有史料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藏地是一片汪洋大海,佛經中授記:這個海慢慢乾涸後,紅面人類才會在此繁衍生息。所以,佛陀降生時,藏地還沒有人類。」但是對照歷史來看,這種說法恐怕有一定的密意。因為藏地苯教的創始人辛饒米沃且,有說與佛陀同時代出世,也有說早於佛陀一千年出世,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表明佛陀在世時,藏地已經有了人類。
當然,對於這些歷史,我們不是考古學家,故沒必要去刨根究底。之所以給大家介紹這些,也是因為作為佛教徒,這些基本常識應該要明白。不然,一旦有人問起:「釋迦牟尼佛在藏地是什麼王朝出現的?漢地是什麼王朝出現的?」好多人一問三不知,只能硬著頭皮說:「反正就是來過人間……」具體時間卻說不清楚,這是值得慚愧的。
佛陀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降生後,按照《寶性論》的觀點,在共同所化眾生面前,主要示現了十二相:一、降天;二、入胎;三、誕生;四、長大精通工巧學;五、持王位,喜享妃眷;六、出家;七、六年苦行;八、入於金剛座;九、降伏魔眾;十、大徹大悟;十一、轉大法輪;十二、示現涅槃。這樣的佛陀,是眾生真正的導師。
「佛陀」
那麼,「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它在梵語中發音是「布達」,漢語譯作「佛陀」,藏語稱為「桑傑」,是正覺者之義。所謂正覺者,「正」是糾正一切罪障,「覺」是覺悟一切智慧。其中,覺又有自覺、覺他兩層含義,「自覺」是自身已徹底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相;「覺他」則是依靠這種智慧宣說佛法,令無量無邊的眾生脫離苦海。
因此,在這個世間上,唯有佛陀,才能從根本上拔除所有眾生的痛苦。這並非因為我們是佛教徒,就拚命讚歎自己的本師,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佛教。其實佛教的精神是開放的,眾生選擇信仰是自由的,不像個別宗教那樣通過武力等迫人入教。甚至佛教中還規定:「無信心者勿說法。」對沒有信心的人,都不能給他宣說佛法,只有具緣者才可以度化。
在一切人天中,佛陀是唯一的導師。《華嚴經》云:「唯除等正覺,最勝尊導師,一切天人中,無可歸依者。」所以,要想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唯一應皈依釋迦牟尼佛,只有這樣,無始以來的罪業、痛苦、煩惱才能一一遣除。所以,我們有幸值遇佛法、皈依佛陀,確實福報相當殊勝。
關於佛陀是否存在,曾經也有這樣一則故事:一次,某國王故意刁難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時代,也沒有見過佛陀,怎麼知道有沒有佛陀這個人呢?」
比丘反問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誰傳給您的?」
國王答言:「我父親傳給我的。」
「您父親的王位是誰傳給他?」
「是我的祖父。」
比丘繼續問:「這樣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是否相信您的國家有一位開國君主?」
國王回答:「當然相信!」
「您見過他嗎?」
「沒有見過。」
「沒有見過怎能相信呢?」
「我們的開國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這些都有歷史記載。所以,雖然我沒見過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
比丘微笑著說:「同樣,我相信佛陀確有其人,也是因為佛教中有佛、法、僧,有經、律、論等《大藏經》,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歷史事迹,所以佛陀絕不是虛構的人物,這個道理與你們有開國君主是相同的。」
國王聽了以後,心服口服。
現在世間也有很多人,由於以前「**」的影響,根本不相信佛陀存在。我們作為佛教徒,為了遣除人們的這種懷疑,一定要多看相關的歷史資料,和佛陀所宣說的可靠經典,以了知佛陀在眾生面前如何示現。
實際上,佛陀來人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如果你去朝拜印度聖地,就會見到佛陀降生的藍毗尼花園,六年苦行的尼連禪河,證悟成佛的金剛座之菩提樹,弘揚顯宗教法的鹿野苑、靈鷲山、廣嚴城等,宣講密宗《時輪金剛》的南方米積塔,示現涅槃的拘屍那伽之雙娑羅樹……這些遺迹至今仍保留著。由此足以證明,在2500多年前,偉大的佛陀曾來到這個人間,為無量眾生轉了三***,開示了密宗的不共教言,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就拿藏文《大藏經》來說,現在雖有各個不同版本,但公認的有103函。而在漢地,佛陀的教言也都完整無損地留存於世。面對這些事實,假如你還不承認佛陀的存在,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二)什麼是佛法
1、不學佛的過失
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來世間只是追求權力、地位、財產、感情、家庭,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了。假如人死如燈滅那還好,但關鍵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心識還要隨業力在輪迴中不斷流轉,這一點依靠教證、理證完全可以成立。既然來世是無疑存在的,大家若對它的苦樂不加關心,就實在太愚痴了。《諸法集要經》中云:「愚人無正智,如盲處黑暗。」愚痴的人沒有正確的智慧,就像盲人處於黑暗中一樣,根本不懂取捨因果。以至於大多數人造了太多不善業,死後只有墮入惡趣,感受難忍的痛苦。誠如《四百論》所言:「由於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大般泥洹經》亦云:「愚夫邪見,向惡趣門。」
其實,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之真理,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導我們「離苦、得樂」。快樂分暫時和究竟兩種,暫時的快樂只是有吃有穿、身體健康、心裡舒服,而究竟的快樂,才能斷除輪迴的一切痛苦。人們要想獲得這種快樂,就要明了「苦、集、滅、道」四諦——認識痛苦,尋找苦因,以道諦斷除苦因,現前滅諦智慧。它涵攝了佛法的所有教義,只有通過這樣修行,才能遣除輪迴的各種黑暗。
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若沒有學習佛法,就不會有真實的快樂。《華嚴經》也說:「世界若無佛,及眾賢聖人,彼諸群生類,無有一切樂。」
2、學佛的利益
那麼,學了佛又有什麼好處呢?並不像世間人所認為的,只是為了治病、算命、打卦、搞些儀式。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教義,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這一點特別重要,每個人務必要清楚。
在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曾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問:「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白居易聽了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鳥窠禪師,怎麼會如此平常,毫無玄妙高超之處?於是不悅地說:「這是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說:「三歲小孩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可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句話,誰都會說,但每個人若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大多數人可能都非常慚愧。所以,學佛不能只停在口頭上,而一定要落到實處。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今生有緣能遇到佛法,確實是十分幸運的。佛教的不共殊勝之處,並不是我們讚歎自己,而是古往今來無數智者共同認可的,也是世界許多宗教一致承認的。尤其是前不久我在課堂上也講過,2009年7月,國際聯合宗教會在日內瓦召開了會議,200名宗教領袖通過投票表決,一致認為佛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並授予了「最佳宗教世界獎」。對於這一結果,穆斯林、天主教、猶太教的代表都紛紛表示:佛教得此殊榮並不稀奇,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中,從未以佛教名義發生過任何一場戰爭,而佛教全是以慈悲為懷的理念,幫助天下一切眾生。當時參會的佛教代表,雖然只佔極少數,但得票數與呼聲卻是最高的。
勿墮入一種極端
既然佛教如此殊勝,關於它的未來發展,我們也應該有所考慮。現在有些人認為,佛陀的教法就夠學了,世間的學說和知識不必去了解;另一部分人則覺得,佛教的原始教理不太重要,應該將佛教人間化。其實這都是墮入一種極端。對於佛教的未來,我們應在完整具足佛教見修行果等理論和實修的同時,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將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這樣才能使佛教得到更好的弘揚。
其實,佛教的了不起,不是我們夸夸其談,的確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座的道友也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沒遇到佛教,現在可能會有許多痛苦,而正是有了佛法的引導,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暫時痛苦才得以解除,並依靠這一因緣,最終在生死苦海中才有出頭之日。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學佛的重要性。學佛所能帶給我們的,除了快樂,沒有別的。在茫茫無邊的輪迴中,它是唯一的解脫津梁,故智者理應選擇佛法。《別譯雜阿含經》云:「唯有入佛法……是則歸依處。」
尤其是現如今,天災人禍頻頻出現,世間災難此起彼伏,在這種環境下,我們雖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我今天聽到一則消息,說是印度一架飛機降落時衝出跑道,至少造成160人死亡。還有前幾天的玉樹地震,死了好幾千人,汶川地震也死了五萬五千多人,海地地震死了二三十萬人(另說是五十萬人),印尼海嘯死了近三十萬人……這些人都與我們骨肉相連,然而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他們的生命瞬間就會失去。這些無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取捨因果,否則,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將來的痛苦還會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今天講了兩個問題:認識佛陀和認識佛法。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希望大家對此有所了解!
附:
學誠法師:共同構建人類未來的新文明|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國際和平會議上的致詞
南懷瑾:學佛要從做人開始
佛度化眾生靠的是清凈的戒律 行持戒律的心(具足戒定慧)如同大地一樣,長養一切,是一切功德之根本
【宗門教下】宗教二門,原是一法。從無可分,亦無可合。隨機得益,隨益立名|印光大師《宗教不宜混濫論》
什麼是真正的信佛而不是迷信? 虔誠和迷信怎樣區分?
推薦閱讀:
※請專業人士評論一下南懷瑾先生的書法?
※如何變得像這些人一樣儒雅、有風度?
※現在有多少人讀南懷瑾的書?
※期待新書:《跟著南師打禪七》
※何能久坐:一個按照南懷瑾先生書練習打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