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放自己一馬 !
煩惱,只要放下就好了
一天,師父帶著徒弟到山裡面,走著走著,師父突然像著了魔似地抱著一棵樹,口中還大喊著:
「徒兒,趕緊來救我啊!」
徒兒說:「師父,我要怎麼救你?」
他說:「趕緊拉我啊!我一直抱著這棵樹,相當苦啊!」
徒弟就拚命地拉他,但總是拉不開。
最後,師父自己把手放下來,說:「你這個笨徒弟,只要我放開手就好了嘛。」
煩惱就像抱樹的手,若是勇於放開,就等於放自己一馬,什麼煩惱就都消失了。
佛法告訴我們,要學習釋放—趕緊放開煩惱,不要緊抓不放。
智慧從何而來?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智慧從何而來?
當我們面對無量煩惱,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智慧。
當我們的心智突破了物慾的蒙蔽,跨越了成見的妨礙,避免了情緒的干擾時,般若就會流露出透徹的省察力,這就是智慧。
「平常心是道」「平直心事道」。
這無非是要人們放下成見,放下人與人之間的虛幻臆測,破除對色相的執著。
執妄是一個人的偏見、成見、刻板印象和種種情形,它會在知性方面形成知障,在情性方面構成惱障。
它蒙蔽「般若」的功能,造成人們思想、感情、情緒的錯誤和痛苦。這就是破除執妄的因為。
如果沒有虛幻的障礙,我們放眼所及之處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會深刻領悟其中的禪味。
如此一來,花草樹木都會變得美妙動人。
就真能看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而體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
通過生活的實現「功德」和「福德」
禪的世界裡,何謂功德?何謂福德?
通過生活的實現,成就世間種種事業,使自己和同胞乃至一切眾生的生活都得到改善。
同時般若放光,破一切色相,毀一切執著,不斷從自己的我相、認知、情緒和情感等煩惱法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功德。
自然地投入生活,讓般若性大方光明,成就一切法,實現自己的潛能,布施給社會,這就是福德。
般若讓人們保持慧性和清醒,使人們有能力去布施,去凈化自己,這就是「見自本性」的生活。
實現的生活等於凈化了業力,把潛能和能力化為布施。實現是喜悅的,解脫是清凈的,只是當人們生活在「真空妙有」中時,才能驗證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放下一切虛幻的障礙,不合理的抱負水準,不模仿別人,不嫉妒別人,好好接納自己,根據自己的根性因緣實現自己。
同時,要用清醒的生活態度和自由的心智,去體驗生活的意義,發現精神生活的永恆之美,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生老病死往往帶給世人悲喜等情緒,但在禪的法眼裡,不過是一種現象,現象的背後就是般若佛性。
人們用它來分辨現象,處理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問題,來肯定「人身難得」,來讚歎「一朝風月」。
但是,一旦人們被種種色相和情感煩惱所縛,般若之光就好像被層層濃雲多障蔽,失去光明,失去溫暖,失去一切生機,隨之而來的是冷漠、死寂、絕望和苦悶。
宋明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前兩句是說,在一方池塘水面上,陽光、月影、雲彩,都一一映現出來。
《華嚴經》中有一首偈語:
菩薩清涼月
常游畢竟空
眾生心垢凈
菩提月現前
意思是說,菩薩像是天上的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上,眾生心湖裡的水,如果清凈沒塵垢的話,菩提月光就會映現;如果眾生的心境不清凈,人品污穢,光明就不會顯現,佛性就不會出現。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何期自性你能生萬法
修道者的心湖怎麼會那麼清凈呢?因為人心像池塘的水一樣,本來就是清凈的,只是被煩惱無明的風掀起了波浪,污染了清凈水性。這就與「問渠哪得清如許」一句的隱義契合。
樹有根,水有源,只要心中的本源清凈,不斷把活潑的清凈水流出來,塘水就可以永葆清凈。
什麼是心中的活水呢?就是:
般若智能
心中的慈悲
心中的清凈
心中的菩提
心中的懺悔
心中的慚愧
心中的信仰
心中的禪定
假如心中能恆常不斷地流露出智能、慈悲、清凈、菩提、懺悔等,心海就會非常清凈、美妙。
如此便「為有源頭活水來」。
祖道影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二十多歲就特別虔誠地信奉佛教的人是什麼體驗?
※《臨濟錄》—如何是三眼國土?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
※如何系統地了解上座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