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價值的反思,無回應的寬恕
我是很晚才看到《衡水中學的反叛者》的。這篇文章沒有什麼感情用事的描述,只有事實,幾位受訪者親身經歷的事實。我很欣賞這篇文章的風格,並且深深感謝兩位曾經就讀于衡水中學的學生能夠做出這樣微薄的努力。僅僅是說出真相就值得讚許了,我們還需要更多能夠說出真相的人,因為僅僅是實話實說,不加粉飾,也是難得的。憤怒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僅僅是這樣的事情就能激起我們的憤怒,那麼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的憤怒實在太過廉價。如果我們無力改變,那麼首先要認清事實,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事物意味著什麼,這就夠了。
隨後我朋友圈的時間線上被刷出了這篇文章:「林禾青」:反思不反叛。這篇文章,應該說也是有意義的,當事人的聲明,多多少少滿足了一些人「求反轉」的期盼。面對改變不了的事實,一些人選擇憤怒,一些人選擇冷靜,一些人選擇將事實合理化,既然改變不了事實,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讓事實更加可接受一些。我無意評價這三種選擇孰者優,孰者劣,畢竟它們都是人做出的選擇,他們這麼選了,就一定有他們的理由。將頭埋進沙子的鴕鳥縱然無法改變命運,但是多少是能讓自己活得舒適一些,對它們自己是意義重大的。
「雖然123,但是456。當時123,現在456。」像這句概括了全文內容的話一樣,這篇「反轉」是極其予人安慰的,它讓人登時意識到,只要有了後來的「無怨」,前面的賬目就可以一筆勾銷了;使人忘記了,123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實,不僅在一個人身上發生,也在許許多多別的人身上發生,不僅是你們記著這些事實,對你們做這些事的人未必不記得這些事實,旁觀者也未必不記得這些事實;也使人忘記了,456隻是你們的一廂情願,縱然有再多的456789,也只是一廂情願,它改變不了真相,所能做的也無非是給人以快慰。
同樣是「反思」,這位作者的回應讓我想起另一個人和另一篇文章。1925年,魯迅先生在北京,看到窗外飛舞的風箏,想起了自己的往事。小時候,他是兄長,他的弟弟喜歡玩風箏,在他看來是沒出息的。一次,他的弟弟做好了最心愛的風箏,卻被他無情地撕毀了。後來,他看到外國的教育學書籍,才知道,愛玩是兒童的天性;他去找弟弟懺悔,然而弟弟卻全然記不得此事了。他感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魯迅先生自以為加害者,作出了反思的姿態,曾經的受害者以及全然忘卻;而這位作出「反思」姿態的,卻是曾經的受害者。加害者的反思,是為了以後不要再有人加害,還愛玩的兒童們一個公道;而受害者的反思,又是出於什麼呢?這位作者的「無怨」,意義何在呢?魯迅先生筆下的「無怨」,是對著一位真誠懺悔、且多數時候稱職的兄長,而這位作者的「無怨」是做給誰看呢?衡水中學冰冷的牆壁需要你的「無怨」嗎?到頭來,還是做給自己看,求自己一個安心罷了。
然而這樣的安心,實在顯得太過於乏味了。反思是為了避免重蹈殷鑒,而這樣的「反思」,改變不了衡水學生們的命運,也無法避免這些事情再次發生。不消說這位當事者,至少她曾經平靜地敘述了這些事實,而且後來也從未否認;而許多論者的論調卻更加使人心寒。他們說,即使是這樣,也沒有辦法;在如今的背景下,這樣對平民子弟如何有利,否則就要階級固化,如何如何。可是,階級固化不固化,並非是這些人決定的,他們的辯護喊破了喉嚨,也改變不了這樣的體制究竟能多運行一天,還是少運行一天,而能改變的人是極其任性的,自然也不屑於聽他們的辯護。那這種犬儒的辯護又有什麼價值?也是一種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吧。
世界不需要你們的安心,也不需要你們的不安心。衡水中學冰冷的高牆不會因為你們增高半分,也不會因為你們降低半分。我所知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我自己的高中母校也遍布了這些奇形怪狀的標語。衡水中學無疑是成功的,可是成功卻未必和這些標語和其他妨礙學習的活動有關係,因為東施效顰的學校眾,而取得成績的學校寡,這是旁觀者們不消多少精力就能發現的。衡水中學如果沒有了這些,也仍將是卓越的,作者口口聲聲感謝衡中,大概也不是在感謝那些標語,感謝那些耽誤了學習節奏的形式化;否則,其所謂的和解,也並不是為了學生,而只是為了這些標語和形式能夠進一步地走出衡水、獨步天下吧。
面對冰冷的高牆,談寬恕是沒有意義的,它聽不到你的寬恕;而如果不能改變事實,反思也是沒有價值的。我們只能重複事實,不加粉飾的事實,作者所反對的「片面」,恰恰是一種擺脫了她缺陷的、需要勇氣的直面。事實終究是事實,粉飾終究是粉飾,即使不能阻止它們發生,也要先樹立起所有人心中的標尺。
一廂情願再多,也終歸是一廂情願而已。
(歡迎關注公眾號《天空樹信使》(skytree_courier))
推薦閱讀:
※家庭教育革命(9):溝通質量矩陣
※你的家庭都教給你們怎樣的禮節?
※你見過最優秀的老師什麼樣子?做過什麼事讓你記憶深刻?
※怎樣成為一位高級翻譯人才。?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