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正能量狂魔
15年皮克斯造了一部大熱的電影:《頭腦特工隊》。
它講述了小女孩Riley搬家到舊金山,整個過程中她的生活被腦中五個情緒小人所掌控,展開了一場腦內情緒的奇幻之旅。
影片中,代表快樂的Joy作為「戲份」最多、最重要的角色,無疑是整部片子的焦點。
但我在看完這個電影之後,卻十分討厭Joy。
她總是霸道地佔據著大腦控制台,把其他情緒都推開。
一定要讓主人公的記憶必須全都是快樂的。還經常「欺負」其他情緒,每次出現快樂以外的記憶球時,她就很不爽,尤其是對代表悲傷的Sadness。
Joy總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把「正能量」掛在嘴邊的人:
- 他們總是努力呈現出樂觀積極的樣子;
- 總是勸你忘掉那些不開心的事,強迫你想點兒高興的事;
- 總是跟你說,新的一天陽光明媚,你也要加油!
- 他們的座右銘是「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點呢?」(開心個球兒!)
說好聽點叫樂天派,而實際上,他們是一群無法容忍任何消極情緒的「正能量狂魔」。
比起那些充滿負能量的人,正能量狂魔更令人討厭。
不幸的是,我的EX就是一個正能量狂魔。有時候我自己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她就會蹦到我面前,努力逗我開心。
「你怎麼又不開心?高興點兒高興點兒!」
「你這樣發愁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吧。那你還愁什麼?」
「相信自己~只有你變得愛笑了,生活才會美好起來!」
當她在我耳邊像連珠炮一樣給我灌輸正能量的時候,我真的一點也笑不出來。
所以我在看到電影里Bingbang因為失去了火箭車而傷心地大哭 ,但Joy還是用各種手段強行讓他高興的時候,這段劇情簡直勾起我熟悉且痛苦的回憶。
人家已經很傷心了,你還強迫他笑!
正能量狂魔最恐怖之處在於,不僅他們自己每天24小時都要表現得積極向上,而且如果他們看到別人有一丁點兒「喪」,就會立刻衝上去逼對方也要「陽光」起來。
總喪固然是存在問題的,但比喪更可怕的是永遠正能量。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全被掩蓋了
其實仔細想想,生活中令人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如果你問我最近有什麼開心的事,我可能很難回答。但你要問「最近發生什麼讓你不高興的事了嗎?」 我能馬上給你說出一堆。
這其中,可能有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洗衣服洗到一半停電了;加班到十點正好錯過末班車;公司中午的盒飯巨難吃;
也可能有嚴重的喪失或痛苦,像是女友突然說分手;或是熬了幾夜改出來的方案,被客戶一句話否掉了;
我們以為只要能繼續生活工作了,悲傷的事情就結束了。但事實上,是痛苦仍在繼續,只是大腦在幫我們抵抗這些痛苦。
人類會本能地迴避負性情緒帶來的傷害。我們可能會跟自己說:
這件事也沒有那麼壞;
我其實並不難過;
……
拒絕接受事實,或是認為痛苦的思想、感覺並不存在,這種處理不愉快的方式,被稱為否認的防禦機制(denial)。
它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比如當人們聽到一個噩耗時,通常第一反應會問:「啊?不可能吧,我不信!」
很多人會用否認來抵禦生活中的挫折和無法抗拒的壓力。正能量狂魔對於否認的運用尤其熟練。
比如有些人總在朋友圈裡轉發正能量的雞湯,每天都對著鏡子跟自己說「相信自己!我能行!」然後雞血滿滿地迎接新一天。
勸自己也就算了,他們還總是拿自己的積極理論去寬慰別人,想要告訴別人痛苦中還有一絲希望,這不僅是無效的,而且還讓人很崩潰。
我曾經聽到一個懷孕的媽媽很痛苦地說自己流產了,她的朋友卻跟她說:「但至少你還能再懷孕啊」。
同理,有的人會跟家裡遭了火災,失去了一切的人說:「至少你還活著呀」。
遇到這種事,就算再怎麼轉變看法、改變觀念,它還是一件客觀的負性事件,並不是強行找「事情積極的一面」就能得到寬慰的。
都遇到這樣的事了,連讓人難過一會兒都不允許了嗎?
此外,正能量狂魔認為所有情緒發泄都是無用的。他們認為遇到挫折後,哭沒有用,只有立即振作起來,想解決辦法才是正事。
他們總想讓事情立刻變好,但我們都明白,遇到的壞事不可能因為幾句話就好起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人們先處理情緒,之後再去想解決辦法的。
而狂魔們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處理負性情緒,所以只會一味地認為悲傷「沒有用」,慌忙地掩蓋掉,然後裝作什麼都沒發生。
長時間掩蓋、轉移痛苦之後,他們所表現出的也只是一種假性的快樂。
也許內心深處的痛苦情緒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了解,這也是正能量背後所付出的代價。
那些天天高興的人,心裡一定很苦吧
聽起來有些奇怪,雖然正能量狂魔容不得自己或別人悲傷,但往往是悲傷和痛苦的經歷造就了他們。
在正能量狂魔的生長環境中,表達負性情緒,可能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
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對於情感、麻煩的容忍度很低。當他們哭鬧、難過的時候,可能遭到了父母的恐嚇和暴力制止;他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準哭!」
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他們不得不去隱藏悲傷、憤怒、恐懼……並逐漸學會了不表現出任何負性情緒,轉而逼著自己去做一個24小時都開心的人。
所以那些正能量狂魔並不是生來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
長大之後,他們就帶著兒時習得的應對負性情緒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不快,父母的呵斥變成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在心裡對自己說:「不準哭。」
但不論是難過還是痛哭,其實都是情緒的正常釋放。悲傷是人類最基本、最正常的情感之一,它應該被允許和接受。
快樂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
真正的情緒健康並不是「天天開心」。而是一個人有能力去感受到多種情緒。
研究認為,由某一種情緒所主導的(無論是快樂、悲傷、還是憤怒)情緒生態都是非常不健康的。情緒的多樣性(emotional diversity)比單純地追求某種情緒——比如快樂,要重要得多。
《康熙來了》中,藝人「蝴蝶姐姐」在宣傳自己的寫真書時,給自己封了一個「快樂冠軍」的稱號。
當她帶著很勉強的笑容說自己不論何時都會很快樂,也希望大家都快樂的時候,小s和蔡康永說:
正如快樂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樣,悲痛、傷感,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裝作看不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比起掩蓋和否認,也許我們還可以做的是,在悲傷來襲時,去感受它。如果感到消極的話,那就允許自己消極幾天;想哭的話,就讓自己哭一場。
生活中需要正能量,但不能充滿正能量。只有當我們給予了負能量足夠的空間之後,那些快樂才能更加真實地被感受。
References:
Crystal Ponti. (2017).『Emotional Divers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ppiness. Science of Us.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原文發佈於: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正能量狂魔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星爺的《美人魚》和《三打白骨精》哪個好看?
※4.9分的《妖鈴鈴》,是對2017年中國電影的最後一次侮辱
※《行路難》第二十一章 倭患
※《三體》電影值得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