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燒的時候

文 | 李長青

任何人一生中都發過燒,小孩子發燒更是一個普遍現象。

病毒和細菌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聽不到,但發燒卻是身體對它們實實在在的反應。

當病毒和細菌侵入人體的時候,白細胞會變成瘋狂的敢死隊,擊殺入侵的病毒和細菌,細菌和病毒自身可以通過體溫調節中樞升高體溫,也就是發燒。有些病毒被人體清除之後,淋巴系統還會產生針對性的抗體,那麼這種病毒再進入的時候就能被高效定點清除,就不會再有發燒反應了。

小孩子之所以比大人發燒頻繁,就是因為很多已經不會讓大人發燒的病毒,他們還是第一次遇到,身體里缺少該病毒的抗體。

如今我們已經通過疫苗控制了一些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比如麻疹、結核。現在的孩子已經比沒有疫苗時代的孩子發燒次數少了許多,發燒風險也低了很多,但仍有很多病毒還沒有合適的疫苗抵抗,所以除非生活在滅菌環境里,否則孩子長大過程中一定會發燒。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那些導致孩子發燒的常見病毒大多並非窮凶極惡,短則一天多則五天,孩子們大都會恢復如初。不用吃藥,也沒什麼葯管用,大多也不用去醫院。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大多數時候,發燒沒必要打針吃藥和就醫。

其實很多家長也許明白這個道理,但是,「萬一自己的孩子發燒就是那少數呢?」他們總覺得就算是毫無用處的推拿念咒,也是一種安慰。

什麼情況才需要去醫院?

專業權威機構列出了幾種需要警惕的情況:

  • 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不管體溫高低。
  • 3個月~6個月嬰兒發燒超過39℃。
  • 其他年齡兒童超過40℃。
  • 發燒超過3天,且病情不見好轉。
  • 難以控制的寒戰,牙齒打戰。
  • 明顯的頭痛,止痛藥無效。
  • 呼吸困難。
  • 嗜睡,不容易喚醒。
  • 軟弱無力,或訴下肢疼痛。
  • 有腦膜炎的表現,比如幻覺、嘔吐、脖子僵直、皮疹等。
  • 有脫水的表現,比如口乾、眼眶凹陷、哭無淚、皮膚彈性降低等。
  • 如果發熱緩解超過24小時之後再次發熱,要懷疑感染的可能。
  • 發熱伴有驚厥持續超過5分鐘,需要撥打急救電話或者速去急診就診;首次發作不超過5分鐘,也需要在驚厥發作停止之後擇期到醫院就診,確定驚厥原因。

如果確定是普通的熱性驚厥,則沒必要以後的每次驚厥發作都去就診,除非發作較前嚴重或伴有其他癥狀。

在家怎麼處理?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大多沒必要勞師動眾去醫院,在家自己處理就好了。處理的方法對於非醫學專業的人來說也並不複雜,無非「涼、水、葯、觀」四個方面。

  • 涼是指穿輕薄、透氣的衣服,不要過度捂蓋。人體調節體溫的機制複雜,但再複雜也不可能推翻熱力學定律,所以認為小孩子捂汗是不利於降溫的。
  • 水是指讓小孩保持足量的飲水。大多數小孩發燒的時候不願意一次喝很多水,需要家長耐心地、一點點地多次去喂。
  • 葯是指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和布洛芬是常用的小兒退燒藥。要注意,不能兩種都用,也不能交替使用。小孩子不能用阿司匹林,謹防瑞氏綜合征(RS)的風險;雖然屬於小概率事件,但後果嚴重,所以不能冒險。
  • 觀是觀察。孩子生病以後得有人全天照顧,但需要觀察哪些則未必一定清楚。需要觀察的情況包括:活動的情況、神志的狀態、呼吸的情況、皮膚的改變(有無皮疹、出血點),當然包括監測和記錄體溫,以及服藥之後的反應等。如果有嘔吐,更要注意有無窒息的情況。要確保孩子的每個看護者掌握基本的心肺復甦和窒息急救方法。

拒絕拍打推拿

這幾年貌似很多人熱衷於推銷小兒拍打或推拿治療發燒。這裡鄭重建議不要選擇這類方法,理由很簡單: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推拿對小兒發燒有效。所謂「誰家小孩發燒推拿就好了」這類理由只能用來說服花了錢上了當的自己,除了傷害孩子,沒有任何科學說服力。

請問:正規診治的孩子發燒無需推拿也能緩解,憑什麼認為你的孩子就非推拿不可,不推拿就不退燒?

如果孩子屬於上面所說的需要警惕的情況,家長卻把精力放在拍打、推拿、艾炙、拔罐等不靠譜東西上,就會耽誤診療,現實中因為迷信另類療法耽誤正規診治的慘痛案例不在少數。

這種花錢買不到半點心理安慰,因為對新生兒、嬰幼兒,不合理的拍打推拿可能導致關節受損、軟組織挫傷;艾灸也會增加呼吸道感染和窒息的風險,拔罐刮痧會破壞皮膚完整性。等到出現了這些狀況,後悔都來不及。

求醫不用慌

如果碰到了需要去醫院的情況,一定不要驚慌,首先要分析去醫院的最快途徑:附近最便捷的醫院是哪家?自駕還是打車?抑或叫救護車?其次,保持全家電話隨時充電和通訊暢通。

攜帶的東西盡量簡化,比如錢包、手機、鑰匙、尿不濕、奶瓶、水杯等等。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跟平時外出一樣的衣服就可以了,穿太多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行動,而且還妨礙醫生給孩子做前面檢查。

再就是人員:孩子發燒的時候除了至少一個固定的看護者之外,還要有一兩個可以隨叫隨到的機動人員。

就診前要整理好思路和語言。一臉急迫、語無倫次不能得到醫生更多同情,對診斷也沒有幫助;思路清晰、言語流暢準確反而會得到醫生的肯定。需要提供給醫生的信息包括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燒,最高多少度,有無寒戰、皮疹、疼痛、嘔吐,飲食和大小便情況(有無大便,顏色、形狀;最後一次小便什麼時候、顏色),什麼時候吃過什麼葯(如果記不住藥名,要把藥品的外包裝帶著,僅向醫生描述藥片的顏色、形狀是沒用的)、吃過幾次、效果如何等等。

對父母而言,孩子發燒是一種煎熬,恨不得自己替他們生病當然不現實,但父母最現實和最需要的,是科學對待。

李長青,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主持國家級及省級科研項目各一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熱心公益科普,參與創立健康中國人網並任主編。

首發「科學貓頭鷹」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反覆扁桃體發炎,發高燒該怎麼辦?基本一個月兩三次的節奏。
體質正常成年人,一年感冒多少次正常?當次感冒痊癒後,短期內是否還會感冒?
為什麼人發燒的時候身上會感覺酸痛無力?
如果感冒發燒了應該怎麼樣安排飲食?你覺得吃/喝什麼好?

TAG:宝宝发烧 | 育儿 | 发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