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刷出官司來了:愛奇藝的訴訟能揭開行業造假的黑幕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電視劇市場會越來越好,也會出現更優秀的作品。但我們也有理由拒絕虛假數字為自己貼金、然後按著我們的頭說「這劇真牛逼」。

近日,愛奇藝以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刷量」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其經濟損失500萬元。

但是請注意:愛奇藝起訴的對象是刷量公司,不是任何一個天文數字電視劇的劇方。愛奇藝方對此事是低調處理,對外也沒做出相關回應。

當有人在向壞現象發起進攻,那我們更不能做幸災樂禍的看客。

大數據時代的悲哀:刷量

市場上的百億播放量劇集,正在一個接一個向我們襲來。

前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300億,後有《楚喬傳》400億!真是觸目驚心的數字……有網友粗略計算,這樣可怕的數據意味著中國人14億人口每人看30集!地球60億人口每人看7集!可以說是宇宙第一劇了。

但也有客觀正義的網友分析有一種真相是:「中國網不好,所以有些人看一集斷網好幾次,然後每幾秒刷新一次,這麼算400億靠譜。」

比這個更有點說服力的說法是:正常來說,一般看兩集接著看下面的預告,還有拍攝的花絮等等,楚喬從收視率也可以看出觀看人群是龐大的。晚十點檔都能收視連續破2十幾天,再加上暑期檔周播劇,把播放周期拉長了,破四百億一點都不稀奇。

這麼有理有據的說法,我們都快要信了。但又有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楚喬傳》破四百億的新聞始終處於新浪微博熱搜榜第五名。

可能不明真相的觀眾還不知道「新浪微博熱搜第五」的故事,沒錯,就是業內默認的廣告位,《大唐榮耀》上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過,《楚喬傳》連續上了好幾次。

不僅是宇宙第一劇,還是人民幣玩家,400億就問你服不服。

播放量造假,俗稱買流量,在業內早已經不是什麼幕後秘密了,大家心照不宣。如今關於造假的相關辭彙越來越多,無論是電影或是電視劇,大家都在試圖用「看得人多」來證明自己「作品牛逼」,不知道是誰給的標準。

電視劇行業一個怪象是:人人都對造假痛心疾首,卻又都參與其中,這是一場受害者即是參與者的「群嗨」。默認的解釋是,大家都是被資本、數據裹挾,出於無奈。

市場看重數據,那就一起刷刷刷。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在今年兩會上稱,數據造假是最大腐敗,但有專家卻表示「不假很難」,這樣的矛盾似乎蔓延在各個行業,影視行業尤甚。

刷流量的「產業鏈」,本質上是希望製造出內容曝光的效果,用於帶動更多的真實用戶,或者獲取內容投資方的認可。背後的邏輯卻是「業績觀」:觀眾愛看——資方可投——製作方組局——編劇按要求創作——播出平台和製作方保證點擊量——數據好看,向資方交差——出去炫耀,忽悠下一個資方。

數據造假已是老生常談,一般情況下,大家會把造假的帽子扣到資方頭上。但從本次愛奇藝對刷量公司提起訴訟,我們看得出其在造假環節中的重要程度以及惡劣性。不過片方也別想往外摘,這種行業惡行拔出蘿蔔帶出泥,受罰是遲早的。

說到底,流量造假的根本原因在於行業競爭。不論是電視台還是網路平台,不論是製作公司還是演員個人,都存在競爭。但這裡面的悖論是,是不是為了贏,幹什麼都是正確的?

在目前沒有法律界定的情況下,道德和公序良俗似乎不足以解答問題。造假無非為了名利,這兩個東西在當下的社會又是最大通行證,面對這樣的誘惑,一切造假都變得「正當」了,除非出台相應的法律進行界定,否則一時半會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造假的成本

據了解,一部普通網劇用於刷流量的費用在五萬到三十萬不等,最終投入多少和刷到什麼程度成正比。按照正常,一部網劇的營銷投入大概是製作費的百分之十,假如一部網劇投資兩千萬,那麼投入到營銷的部分大概是二百萬。刷流量、刷數據的費用花去一百萬,就能製造出一個點擊量神話劇。

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影視圈》,現在劇集的數據百分之五十都是有水分的,而幾部當紅大劇百分之八十的數據是假的。

「賣水」的生意也講究隨行就市,不同視頻網站刷量服務的定價並不相同。隨意點開一家銷量最高的,很快就給出了業務圖和報價:xxx平台,價錢,可服務的網站名單……

刷量很容易嗎?為什麼都在刷?到底是因為可實現性高還是刷量的結果遠遠高於成本?帶著這些困惑,《影視圈》記者冒充某網劇項目負責人進行了一次簡單「偵察」。

進入淘寶網的主頁,在搜索欄輸入「播放量」,頁面上就會出現相應商品,搜索結果長達幾十頁。而搜索刷量,則是顯示「沒有該寶貝」。

隨意選擇一家銷量最高的商家,顯示地點浙江。和店家的對話如下:

因為不同平台有不同的點擊量測算機制,我們詢問的平台也不便透露。按照商家給出的「一萬20」的報價,普通一個「需要刷到2億」的網劇,大概費用是在2萬左右。那麼除去正常點擊率,按照行業人士百分之五十的水分率來說,刷到百億需要巨大的成本。

據我們了解,造假的成本其實非常大。但與其成為神劇帶來的附加商業價值比,造假成本不值一提。

一部電視劇演員一般拿走六七成左右的投資,那麼一部中等製作4000萬預算的電視劇,用於製作的費用只有1200萬到1500萬。但是一部就算走上二線衛視播出平台的電視劇,要想維護到平台要求的排名和收視點,費用就要與整個劇的製作費用相等。如果是一線平台,費用就更加高了,這已不是什麼行業秘密。

刷量背後,誰是受益者誰又是受害者?

在國內,整個電視劇市場利益鏈條已經形成了閉環。播出平台、演員、網路平台、製作公司、發行公司、資本、數據公司、廣告公司都有自己的位置,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受益者,但是長遠來看所有的參與者又都是受害者,因為假的總是不會長久的。

而真正的受害者則是我們普通觀眾,我們沒法參與到這場資本遊戲中賺得缽滿盆滿,只能成為虛假數據帶來的糟爛作品的承受者。

如今這種現象遍布,只因為播放量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作品好壞的標準變得單一且扭曲,「你說你的劇好沒用,人家要看數據」。

隨著資本的多花樣,大多數影視劇作品的資方不再是專業影視公司,而是食品、日用品、手機、服裝等等品牌方。資本越偏離,對所投劇集的把控就越少。說得直白點,越不懂行。

老油條製片人忽悠一翻,靠著刷到虛高的閱讀量、播放量,實現資本變現。金錢誘惑下,道德和行業意識已經早被拋之腦後。

「別人都刷,你不刷你就是傻瓜。」

如此刷量帶來的後果無非有三:

1、過度營銷超越了內容本身。好的作品沒錢營銷被忽視,踏實的創作者沒有好報,數據取代了口碑,造假現象越來越嚴重。業內人士表示,資本沒有試錯的義務,刷量也正常,但如果做內容的也這樣玩,遲早死路一條。

2、觀眾被帶跑偏。如今隨著作品的豐富性和可選擇性的增多,觀眾的審美和品位正在慢慢培養。即便普遍還是很差,但好在對大爛片有個清醒的認識了。但過度地刷量,營造出的好劇好片,只會讓一些標準模糊的觀眾越發迷茫;到底好不好看?

3、整個行業的浮躁。這才是最可怕的。當虛假登頂,摔下來就是血肉模糊。如今各方還在沉浸於數據帶來的歡喜中,但這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做法,只會讓整個行業離低迷、不景氣更進一步。

今年兩會上,相關人士對影視數據造假提出了應考慮適用《刑法》懲處的主張。原因是:影視數據造假行為的弊端是多方面的,其破壞了行業本身的競爭規則。虛假的影視數據干擾觀眾對於影視作品的選擇,不利於大眾精神文化生活。

現在,我們只想說,趕緊上刑吧。

關注影視圈雜誌的知乎專欄:影圈視界

——————————————

影視圈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周濤發表的《〈中國大數據交易白皮書〉完全是編造數據》?
【輿情熱點】北方調料造假中心年產值過億
培訓出來的ios工程師,簡歷真的必須造假才能找到工作嗎?
如何看待鎚子科技在堅果pro發布會上相機數據涉嫌造假?
為何「日本製造」醜聞不值得冷嘲熱諷?

TAG:爱奇艺 | 造假 | 影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