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所不知道的南昌起義

一、事件的起點

1、1927年4月以後的格局

國民革命軍自1926年6月從廣東出師北伐,經過十個月鏖戰,兵鋒直指長江,殲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先後佔領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省,取得了重大勝利。

就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之際,蔣先生於1927年4月在上海實施「清黨」,並另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峙。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難以立足,遂遷往武漢,與武漢國民政府繼續合作。

武漢國民政府的領袖汪先生,一貫以模範左派和中山先生三大政策堅定繼承人的面目,主張「國共合作到底」,因而獲得了共產國際、中共和國民黨左派的支持。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因為認定國民黨才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力量,幼小的中共不能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共產國際總是要求中共向國民黨讓步,從而換取統一戰線的鞏固,鮑羅廷(時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兼國民政府高等顧問)和中共總書記陳獨秀正是這一路線的代表人物。

寧漢分裂之後,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核心區域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其餘廣東、福建、廣西、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等地雖然名義上歸屬,但暗流涌動,地方軍閥都已開始心懷異志,或正在觀察風向,或開始倒向南京。同時,吳佩孚的殘部仍存,奉系張作霖則派兵進入河南,佔領許昌、鄭州等中心城市,企圖阻擋革命勢力北上;奉系直魯聯軍也進駐安徽和江蘇的北部,與孫傳芳的部隊共同協防;馮玉祥的國民軍被吳佩孚、張作霖的軍隊阻困於潼關以西。

此時,武漢內部發生了東征與北伐的爭議。從軍事上說,武漢國民政府在地理上多面受敵,論實力而言也遠遠弱於南京,但部隊戰鬥力強於奉系軍閥,如果繼續北伐,還有望與陝西馮玉祥、山西閻錫山等形成呼應。桂系第7軍軍長此時駐防南京的李宗仁派人到武漢帶話:「雙方均承認既成事實,大家分道北伐,待會師北京,再開會和平解決黨內糾紛」。權衡之下,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實施第二期北伐,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總指揮,集合主力向河南進軍,迎擊張學良指揮的奉軍。

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二期北伐誓師大會,各路部隊迅速沿京漢鐵路出師河南。國民革命軍一路勢如破竹,連續擊潰奉軍。6月1日,國民革命軍攻克開封,馮玉祥國民軍佔領鄭州,雙方在鄭州會師,奉軍敗退往黃河以北。南京國民政府也於5月間兵分三路繼續北伐,沿津浦路進展迅速,連克安慶、蚌埠、徐州,並繼續向山東進攻。

中共內部以周為代表,其時一直主張先東征討蔣,再繼續北伐。鮑羅廷則鮮明支持繼續北伐,他的打算是武漢國民政府只要在北伐中能夠同馮玉祥會師鄭州,聯合討奉,就可以背靠西北,打通去蘇聯的國際交通線(這一幕與多年以後的歷史大事件又是何其相似),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付蔣介石。而斯大林和共產國際仍看好以汪先生為革命領導,也贊成國共合作北伐討奉。在這種情況下,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就作出了擁護武漢國民政府先北伐後東征的決定。

就在第二期北伐正激烈進行之際,武漢國民政府卻後院起火,連續發生軍閥叛亂事件(發生的動因請大家各自腦補)。汪在幾度權衡之後,並在多重因素促成下最終也走向了「分共」的道路。

2、武漢國民政府與中共間的博弈演變

#馬日事變#5月19日, 5月21日,35軍留守長沙(主力此時在河南北伐前線)的一個團長許克祥指揮部隊發動,大肆槍殺中共黨員和工農團體負責人,並發出「清黨反共」通電,史稱「馬日事變」。

事變發生後,汪先生的表態耐人尋味,他沒有譴責聲討許克祥,反而聲稱這是由於工農運動的「過火」行為導致的,責任在於中共沒有及時制止和糾正這種「過火」行為。

就中共一方來說,「馬日事變」的發生令領導層大為震驚。中共在湖南已經大規模地動員了農民和工人組織,武裝力量也強於留守的許克祥部,結果卻成現在這個樣子,如何收場?!

實際上,軍隊中發生叛亂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國民革命軍中的大多數軍官都出身於士紳階層,士兵則都是就地招募,出來就是混口飯吃,所得餉銀也大都寄回家中供養老小。農民運動之初,還主要是對農村中少數劣跡斑斑的土豪劣紳進行打擊,實行減租減息。等到國民革命軍主力北上以後,農民運動迅猛發展,打擊面開始擴大到整個士紳階層,農民協會大都掌握在地痞遊民手中,不僅侵犯富戶利益,甚至截扣士兵給家中的匯款。結果也就是軍隊在前方打仗,後方軍官的家眷就被抄家遊街,士兵家庭收不到匯款,衣食無著。正所謂:「農民協會是一個空前的錯誤,農產品被摧殘完了,工商業家都打得跑光了,上不要中央,下不要人民……像這樣逼得人走投無路,也難怪許克祥他們要起來造反。」。

#朱培德和平分共#與馬日事變基本同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軍軍長朱培德,為保江西省的安定和軍隊的不致背叛,將在江西的中共首要負責人士、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全部「禮送出境」,並制止了江西省內的工農運動。可謂是一出煞費苦心的地方和平「分共」。

中共搞的工農運動已威脅到了國民政府統治的地方基礎,對於武漢國民政府來說,如何堅持國民黨的領導權,如何約束共產黨,約束工農運動,或是國共徹底分家,都已是心照不宣的問題。

#鄭州會議#1927年6月10日,汪先生率一眾國民政府大員與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汪提出既反共又反蔣的基調,希望能得到馮玉祥的支持。會議結果是將河南、陝西、甘肅三省的軍政大權都交給馮玉祥掌握來換取其對武漢國民政府的支持,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回師武漢。雙方的主要共識是在「清黨」、「分共」上面,一致認為應取消河南的工農運動,但在反蔣問題上,馮則避而不談(這個橋段為後來的歷史演進留下了重要的伏筆)。

鄭州會議對於武漢國民政府的實質性收穫在於擺脫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為下一步揮師「東進」打下了基礎。幾乎與此同時,武漢國民政府解除了鮑羅廷的國民政府高等顧問職務,同時加侖將軍等140餘名蘇聯顧問的職務也被解除,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武漢國民政府東征#汪精衛提出東征討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張發奎想的一樣,打算回到廣東另起爐灶。武漢這個四戰之地,難以堅持。為了保住既有地位,才大張旗鼓要搞東征討蔣。萬一東征不成,也不能再留在武漢,只有依靠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打回老家廣東去,驅逐李濟深,在北伐前的舊基業上重新發展。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中共當時也有去廣東發展的想法。理由與汪類似,可以擺脫在武漢的被動形勢,回到革命基礎好的廣東發展起來比較容易,另外一個想法就是佔領出海口,得到蘇聯的海運接濟。因此,中共中央贊成國共合作東征討蔣,實際上是存有讓自己掌握的軍事力量(葉挺所部)跟著張發奎回廣東的打算,進一步的推演,就是分化瓦解張的第二方面軍,擴充自身的武裝力量。

二、歷史的行程

#武漢分共後的中共中央決策#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分共」後,中共中央緊急商討對策,最後決定:(1)在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中發動軍事暴動;(2)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舉行秋收起義,實行土地革命。不過,當時中共所掌握和控制影響的軍事力量單薄有限,主要就是葉挺所部、賀龍所部,現各部正打著東征討蔣的旗號陸續向江西九江地區集結。這些部隊都歸屬張發奎二方面軍,如果一搞暴動,就是跟張發奎撕破臉,但張也想回廣東老家,中共如果搞成了暴動也是打算回廣東再圖發展,那麼如能聯合張發奎反汪,一起回廣東建立根據地就成為了目前可取的選項,這是整個起義醞釀發動過程中始終存在暫時不在二方面軍中發動軍事暴動這一觀點的主要動因。

#第一次九江會議#7月20日,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葉挺、聶榮臻、林伯渠、吳玉章等人召開會議。始終持激進革命路線的李立三明確提出:不能再對張發奎抱有幻想,而應該獨立地搞軍事暴動。會議經過討論,認為九江的位置不理想且重兵雲集,相比之下南昌敵情空虛,中共掌控下的2萬武裝可對其形成了絕對優勢。南昌起義的動議就此產生。

#第二次九江會議#23日晚,譚平山、惲代英、鄧中夏等人召開會議(史稱第二次九江會議),具體研究了南昌暴動的計劃、綱領、宣言等問題。會議首先討論了最緊迫的軍事問題,提出把起義部隊在7月28日前集中到南昌,28日晚上舉行起義。會議決定在政治上打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旗號以爭取更多的國民黨左派,在土地革命的問題上則產生了爭論,暫時沒有就此做出結論。

#中共中央決策會議#7月24日,瞿秋白、張國燾、周恩來、李維漢四人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決定在南昌發動武裝暴動,並組成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擔任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領導和組織南昌暴動。會後周恩來就化裝改扮,當晚帶著陳賡秘密乘船離開武漢,前往九江傳達臨時中央的決定和組織暴動工作。

7月27日,鮑羅廷在交接完工作(繼任者羅明那茲)後,離開武漢經馮玉祥的防區返回蘇聯。汪先生帥眾在漢口火車站為其送行,並面交一封書信表達「友好的感情」。

#第三次九江會議#7月25日,周恩來抵達九江,立即召集李立三、譚平山、鄧中夏、惲代英、彭湃、聶榮臻等主要領導成員開會,會上周恩來傳達了中央決策精神,明確了中央提出「應該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口號」的主張,平息了第二次九江會議的爭論。

#共產國際的指示#7月26日,共產國際發來了一份指示電,電文大意是「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們認為你們的計劃是可行的。否則,張發奎部隊中的共產黨人就全部退出來,改派他們到農民中去工作。」。羅明那茲立即召集瞿秋白、張國燾、李維漢、張太雷、加侖將軍開會。會議上聯合張發奎一起打回廣東的論點又佔上風。

對於共產國際的這個指示後世有多重解讀,起因當然在共產國際的這份電報含義模糊,會議的最後結論之一是派張國燾去一趟南昌,傳達這份電報。據《我的回憶》記載:張聲稱最後明確質問了羅明那茲,派自己去南昌的任務是不是要阻止起義?羅明那茲只好回答這的確是一封阻止南昌暴動的電報,是一個嚴重的訓令,是斯大林同志親自作出的決定,必須要予以遵行。

南昌起義發動並獲得暫時的成功之後,當時身在中共中央的人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阻止過暴動,瞿秋白等人就指張國燾假傳聖旨,私自阻止南昌暴動的行為。有關這一段的歷史文件大都難以對照,有興趣的讀者可待考。我們唯一可以相信的是:張國燾一定是帶著極端複雜又無奈的心情動身離開武漢前往九江。

#墜後的反覆與決斷#7月27日,張國燾到達了九江,7月29日,再抵達南昌。一路上,張國燾向前線起義指揮高層傳達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引起了劇烈的反彈。拋開少年意氣的爭執,分歧的核心還是在於是否會同張發奎一同回師廣東,也就是對張到底是決裂還是拉攏的選擇。此時,決定黨內爭論的核心要素居然在黨外:(1)賀龍作為黨外人士,已經在第20軍高級軍官里進行了秘密動員,知道起義事宜的已不在少數,這時要是來個急轉彎,將招致災難性的後果;(2)張發奎如果知道中共曾在南昌密謀搞暴動反對他,分裂他的軍隊,那還有什麼聯合的可能性?當然,本來起義時間預定在30日晚,由於張國燾的到來和阻撓,不得不推遲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汪精衛、張發奎已經嗅到了葉挺、賀龍的異常舉動及其背後的意味,準備加緊在二方面軍中實施「清共「,消息又一次被葉劍英釋放出來,警報傳到了南昌。

7月31日,會議繼續舉行。周恩來首先通報了汪精衛等人的反共會議陰謀及其要來南昌的消息,此時形勢已萬分危急,現在不是該不該乾的問題,而是必須立即干!張國燾見此局勢便表示少數服從多數,同意發動暴動,作戰命令就此發出。

#戰役結局#經過4個多小時激烈戰鬥,天亮後,南昌城的槍聲逐漸停止。起義軍完全取得了勝利,繳獲存在江西省銀行的大筆款項。佔領南昌後周恩來命令從南昌放了一列火車開到馬回嶺。在馬回嶺第4軍第25師駐地的聶榮臻、周士第等人將73團、75團和74團直屬重機槍連拉向南昌。張發奎聞訊後大為急惱,帶上25師師長李漢魂追來。在德安附近,張發奎的火車追上了起義部隊。聶榮臻果斷下令部隊向天開槍,恐嚇張發奎,攝於葉挺獨立團的戰鬥力,張發奎和李漢魂只能悻悻然逃回。

根據原定去廣東的方案,起義軍立即揮師南進。計劃奪取汕頭出海口,得到共產國際的援助,發動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再控制廣東,實行北伐。只是計劃未能實現,起義部隊最終被打散,周恩來、李立三、張國燾、惲代英、譚平山、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周逸群等主要領導人被迫分散轉移。余部進入廣東海陸豐地區,與彭湃領導的當地農軍會合。另一部由朱德、陳毅率領,留守三河壩,後來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上了井岡山,此就是後話了。

#政治綱領#南昌起義後,為了爭取和團結國民黨中的左派,在周恩來主持下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朱暉日、黃琪翔、張發奎、陳友仁、于右任(上述人均未到任)、賀龍、郭沫若、徐特立、譚平山、惲代英、林祖涵、吳玉章、彭澤民、張國燾、李立三、周恩來、葉挺、澎湃、蘇兆征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的領導機構為主席團,以鄧演達、宋慶齡、張發奎、譚平山、惲代英、賀龍、郭沫若7人組成主席團。同時以宋慶齡的名義發表《中央委員宣言》,痛斥蔣介石、汪精衛等曲解三民主義,背叛國共合作,已經成為孫中山事業的罪人。號召一切革命者以百折不回之勇氣,團結一致,繼承孫中山遺志,「繼續為反帝國主義與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鬥」。

三、岸邊的浪花

#葉挺所部#葉挺當時的身份是公開的中共黨員,其所轄部隊在北伐開始時為第4軍獨立團,一直以政治建軍、紀律嚴明著稱,在北伐中打了很多硬仗,戰鬥力在國民革命軍中屬於一流。後獨立團擴編為第4軍第25師和第24師,葉挺在其中安插了大量的中共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南昌起義之前,其所控制的部隊近萬人左右,為中共所牢固掌握的最大一股軍事力量,且戰鬥力很強。

#賀龍所部#賀龍此時並不是中共黨員(這一點對於後來的歷史影響極其關鍵),其早期投身國民革命,可謂是起起伏伏,曾經率部先後參加了討袁護國和護法戰爭。北伐時從貴州起兵,此時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20軍軍長,其思想一直左傾,是當時武漢國民政府將領中唯一能夠毫不動搖率領與中國合作的非共產黨員將領,對於中共而言,賀龍是一個標杆,拉住他能夠彰顯中共繼承中山先生三民主義革命事業的意義,因此在馬日事變前後中共組織將湖南、湖北等地逃脫反動軍閥追捕而來武漢的工農革命武裝骨幹陸續編入了20軍。後來在中共大員和軍事將領雲集的南昌,賀龍會被任命為起義總指揮一職,政治意義可謂大于軍事意義。

#歷史的會面#1927年7月初的一天,周恩來在周逸群(20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黃埔二期)陪同下到第20軍軍部會見了賀龍。二人第一次見面,坦誠相見,暢談不休,彼此惺惺相惜。自此以後,二人始終保持超出黨內同志關係之上的個人友誼(說到與周的特殊友誼,另一位該是陳毅)。

#小划子會議之呂端大事不糊塗#7月22日,汪上了廬山,並召張發奎、朱培德、黃琪翔等人上廬山秘密開會。汪精衛軟硬兼施拉攏張發奎終於得手,張發奎同意在第二方面軍中分共清黨,但又表示不能操之過急,以防激成兵變。汪、張商量後,醞釀了一個陰謀:由汪發布命令在廬山開軍事會議,實際上是要在廬山上扣留葉挺、賀龍,同時調集朱培德、程潛的部隊將葉、賀所部包圍繳械,一舉解決這兩個心腹大患。關鍵時刻,隨黃琪翔帶上廬山的葉劍英獲悉內幕,他連夜趕到葉挺師部,隨後又將在附近的賀龍找來,三人上了一條小漁船開到鄱陽湖中秘密會晤。葉劍英向葉挺、賀龍通報了汪精衛的陰謀,葉、賀決定將部隊開南昌,借口是籌措給養。進駐南昌,既可東征討蔣,又可南下廣東,符合汪精衛、張發奎原來的意圖,以籌措給養為名別人也找不出什麼來。這就是在南昌起義前夕秘密於廬山腳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史稱「小划子會議」,葉劍英後來被毛稱為「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他三次「在革命的歷史關頭髮揮了關鍵作用」的第一次。

#平生唯一一次拍桌子#在起義前的會議和張國燾的爭吵中,一向溫文爾雅的周恩來實在忍不住了,拍了桌子。20多年後,周回憶說:「拍桌子這個舉動,是我平生僅有的一次。」在會場極度緊張的氣氛下,張國燾見眾怒難犯,只好將取消起義改口看可否推遲點。

#結束語#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八一」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己的節日。歷史雖然已經遠去,但八一軍魂將永放光芒,革命理想主義精神輝映時代,永遠照亮著人民軍隊的前進道路。

推薦閱讀:

南昌話是否已經快消失了?
浸入棉襖里的鹽:國共兩黨的「食鹽戰爭」
南昌工學院怎麼樣?
南昌現在發展怎麼樣?

TAG:南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