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之前,你不可不知的N條真相
不少家長懷著 「讓孩子有個伴」 的樸素心愿,將生二胎提上了家庭日程。作為一個關心母親處境的育兒博主,作者發現在生不生二胎的決策過程中,對二胎將如何影響母親的職業、婚姻乃至人生自由的考慮,普遍缺席。此外,除了 「孩子會有個伴兒」 這一顯而易見的好處,關於增加一個孩子會怎樣影響兩個孩子成長環境的討論,也是不夠的。作者注意到她身邊的媽媽有的堅定要生,有的堅決不生,在非正式訪談了她們生與不生的理由以後,她將這些媽媽們的答案梳理成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要生二胎?
這一部分的理由顯而易見,也具有高度的共識,所以這裡簡要說。
1. 想讓孩子這一生有個伴兒,將來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互相支持。等自己老了,兩個孩子也可以分擔養老的責任。這種想法在感到孤單的獨生子女一族中,尤為強烈。這一訴求的普遍性,與在中國社會中,人所必需的社會支持只能依賴血緣關係的文化和制度現實,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的缺乏,有很大關係。例如,天災人禍、突發重病等意外風險的應對,照顧老人所需的勞動力等等,都只能依靠家庭成員的幫助。
2. 想要兒女雙全。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中,有的單純只是希望有兒有女,也有很多是迫於家族甚至自我重男輕女的壓力。在男權社會中,只有兒子才能傳宗接代,因此對許多人而言,女兒作為一個人的分量是輕於兒子的。沒有兒子對很多人來說,會是很大的遺憾。是的,這種心理依然很普遍,即便是在21世紀且男女平等成為國策超過半個世紀的今天。
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本來覺得一個孩子太少,以前不讓生沒辦法,現在政策放開了,當然要生。或者是迫於長輩或丈夫的壓力,只好遷就。還有的人,尤其是獨生子女,是因為家有充足的老人幫忙帶孩子,經濟也寬裕,所以再生一個無妨。
作為一個非獨生子女,我十分理解想讓孩子有兄弟姐妹的父母們樸素的願望。而且我也相信已經生了二胎的媽媽們,多數也絕不後悔當初的決定。畢竟孩子都是可愛而美好的,對大人來說,他們是珍貴的禮物。哪怕再苦再累再難,媽媽們往往都覺得很值得。
為什麼不生二胎?
那麼,為什麼有些媽媽卻堅決不生二胎呢?
因為在女性人生幸福、自由的方程式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的職業前景、夫妻關係、婚內及社會地位、經濟條件、有無閑暇時間、興趣愛好、身體健康程度、家庭關係、對自我和孩子未來的人生規劃及實現的可能等等。而多生一個孩子這樣的大事,會全面改變這一系列決定自己和孩子人生質量的條件。
總的來說,決定不生二胎的媽媽認為,生二胎並不只是簡單的犧牲三年生活和職業的問題。她們看到,鑒於當前的社會和家庭環境,增加一個孩子,很可能對自我和孩子的人生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而這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大過 「讓孩子有個伴兒」 的好處,是她們所無力承受的。如下是我所聽到和想到的,二胎對媽媽和孩子的人生,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婚姻/親密關係
在過去三十年里,無數有關孩子如何影響婚姻的研究,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一旦孩子到來,夫妻關係往往就要遭殃。在對比了有孩子和無孩子的伴侶之後,研究者發現,有孩子者中面臨伴侶關係質量下降的,是後者的兩倍。更為糟糕的是,婚姻滿意度的下降,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總體幸福度,因為生活滿意度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親密關係滿意度。
並且,養育孩子對婚姻和人生造成的沉重代價,主要落在母親身上。即便父母雙方均在外工作,即便他們認為彼此在分擔育兒和家務瑣事,多數父母在育兒中還是滑回了傳統的性別分工。女性往往成為育兒的值班人,成為那個晚上起來給孩子蓋被子或是被學校和醫生致電的人。
研究還發現,不論男女雙方婚前各自做多少家務,哪怕是平均分擔,一旦進入婚姻尤其是有了孩子,男性所乾的家務與婚前相比並不會增加,而女性在家務和育兒上的投入卻直線上升。我想這一幕對中國媽媽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我所採訪的媽媽們,無一不有上文所述的相同遭遇。她們中即便是婚前從來不插手家務的,在當了媽媽以後,也成了那個忙於研究育兒知識、操心和負責孩子吃喝拉撒病睡的人。而她們的丈夫,則大多成了甩手掌柜。
與這一趨勢相伴隨,母親更可能減少在職場的工作,而父親則傾向於增加在職場的工作,這導致雙方又回到 「男主外、女主內」 的傳統分工。而這對女性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孤立、與朋友的聯繫減少,以及自我世界的萎縮。這些都對女性的社會支持系統有著根本且長久的影響。其直接後果就是離婚率的居高不下和女性生育意願的減弱。統計顯示,生育一個孩子將使一對夫妻離婚的概率,增加37%。生育越多孩子,離婚的概率越大。在美國,將近一半的婚姻以離婚告終,將近一半的孩子會經歷父母分離,約43%的孩子在生父缺席的情況下長大。此外,全國性的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在40到44歲的美國女性中,有15%從來沒有生過孩子。
研究還表明,更多數量的孩子,會使育兒對伴侶關係尤其是母親的負面影響翻倍。有多個孩子的母親,比只有一個孩子的母親,更不幸福。
回到中國的語境,女性在婚內的地位,往往隨著孩子數量的增長而降低。這一規律,對收入很高的職業女性,也不例外。道理其實顯而易見,有越多的孩子,女性對婚姻的投入、依賴和與婚姻的捆綁,就越加劇。而當女性被婚姻套牢時,又如何指望在男權社會中享受諸多特權的丈夫,依然尊重和在意自己呢?
然而,如果婚姻出現危機,又有幾個女性有充足的經濟能力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即便有能力,法庭也不太可能把兩個孩子的撫養權全都判給母親。毋庸置疑,帶著兩個孩子,會讓中國媽媽在婚姻的去留問題上變得更為被動。
而如果離婚或者婚姻糟糕但又不離婚,又將對兩個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雖說家庭完整對孩子的成長沒有本質性意義,但惡劣的社會環境,常讓中國的單親母親和孩子生活得非常艱難。
這一問題在男性出軌非常普遍的中國社會背景下,讓女性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關於此問題的分析,請參見舊文:暖男婚後變「渣男」?中國女性對丈夫出軌焦慮背後的性別迷思。
簡言之,生育二胎,很可能讓獨立女性都失去離婚的資本。即便離婚根本不是許多女性願意考慮的選項,二胎也會直接影響女性在婚內的地位,以及整體的婚姻和生活質量。
職業前景和經濟獨立
生育孩子將對母親的事業和收入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顯然易見。以美國為例,無數的調查數據表明,有孩子的女性在升職前景和工資水平上,遠低於沒有孩子的女性。在30歲以前,美國女性的薪資水平幾乎與男性持平,而一旦過了30歲,當大量女性開始生育,性別收入差便急劇拉大。這種由母職造成的職場代價,被稱為 「母職懲罰」(延伸閱讀舊文當媽半年:平衡讀博與母職,女超人是出路嗎?)。
而在中國,因為缺乏對性別平等的制度性保護措施,職場性別歧視公然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媽媽們面臨的母職懲罰,更為嚴峻。二胎時代的到來,又使這種歧視大大加劇。已有不少數據和案例表明這一趨勢的存在。加之在職業發展黃金期養育兩個孩子所需的時間成本,不難想像,二胎媽媽的升職加薪空間將進一步縮小。而生養二胎對女性職業前景和經濟獨立造成的代價,又難免進一步加劇她們對男性的經濟依賴、降低她們在婚姻和家庭內的地位。
家庭關係
在社會育兒設施(如託兒所)缺失的情況下,中國人養育孩子基本只能在家庭內部做出安排。「奶奶加媽媽」 或 「外婆加媽媽」 的隔代照料安排,意味著中國家庭不得不三代長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拓展閱讀:生完孩子你媽帶?中老年女性自己的生活去哪了)
眾所周知,這將給本就充滿挑戰的婚姻經營,增加更多複雜的難題。而如果生育二胎,則意味著三代共同生活時長的翻倍拉長,總共要至少六七年的時間。並且因為要照顧兩個孩子,有些家庭不得不讓奶奶和外婆一起來幫忙,三代、三個家庭生活在一起,可能產生的家庭矛盾可想而知。
身體健康
母職也讓女性的身體健康承受巨大的代價,尤其是在中國媽媽普遍進行喪偶式育兒的情況下。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嚴重缺席,使得育兒沉重的體力和精神壓力,全在媽媽的身上。於是,普遍而嚴重的精神焦慮、時間貧困、睡眠缺乏,以及社交和自我生活的萎縮,都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媽媽們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鬱症和睡眠紊亂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
「密集母職」 和 「優生學」 的流行,也讓育兒日趨精細化,並對大人的陪伴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許多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日漸消瘦,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丈夫婚後發福的身材。這一反差,正是養育孩子對母親健康影響的明證。7參見舊文:中國媽媽們的終極爆發:你不焦慮你來啊!
此外,眾所周知,懷孕生產和哺乳的過程(如夜間餵奶)很可能給女性的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除了普遍存在的剖腹產傷口、妊娠紋、產道撕裂傷等問題,還可能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如腹直肌分裂等。兩次生育就是兩次傷害,這些女性默默獨自承擔的身體代價,在二胎問題的討論中,卻是不可見的。
興趣愛好和自由空間
「完全沒了自己的時間」,是許多媽媽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最深切的體會。其直接後果就是,女性不得不擱置自己的興趣愛好、減少與朋友的聯繫、犧牲自己職業和個人興趣發展的訴求。而這一切,又必將影響女性的自我價值感、社會支持體系、情感和精神的獨立,從而影響其在親密關係和社會中的地位與自信心。
許多人無法理解自由意味著什麼,其實它是個人幸福快樂的前提。自由是一種人生受到最低限度壓抑的狀態,例如你不必因為生存而不得不無限度討好你的僱主或同事,也不需要為了經濟或其他原因而委曲求全在不如意的婚姻里。簡言之,自由意味著一個人過上自己理想生活的籌碼,不在別人手裡。它還意味著,你的人生不只有一種選擇,沒有什麼是你不得不忍受的。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多元的價值來源是人感到自由和幸福的必要條件。因為單一的價值來源會讓一個人更脆弱,尤其是當這唯一的人生寄託遭遇不幸和意外時,他/她很容易失去一切,難以重建生活。
對中國女性,尤其是母親而言,這個單一的價值來源往往是家庭(婚姻、丈夫和孩子)。毋庸置疑,二胎會加劇家庭這一價值來源在女性價值體系中的比重,並影響她們發展和鞏固其他價值鏈條的機會。
經濟狀況
經濟原因,是那些選擇不生二胎的媽媽及其家庭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為中國城市高昂的生活(尤其是房價)和教育成本,很多家庭無力承受生育二胎將加劇的經濟壓力(如不得不換大些的房子),尤其是無力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條件的後果。學區房、補習班、幼兒園,哪一筆開銷對普通中產來說,都不是小數目。
此外,許多中產家庭都懷揣讓孩子出國讀書、移民的夢想。就在幾周前,《金融時報》的一個大規模調查顯示,超過85%的中國人想移民到發達國家。所以,如果一個家庭有送孩子出國讀書的計劃,能否承擔兩個孩子的費用,也應成為是否生育二胎的一個考慮。
多一個孩子多一份憂心
不得不承認,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美麗新世界。霧霾、食品不安全、各種頻發而無處問責的意外事故,以及普遍存在的暴力問題(如兒童性侵害),讓人時刻要為孩子懸著心。
很多中國人羨慕歐美家庭生養好幾個孩子,但鑒於不同的社會支持和文化制度環境,在中國養一個孩子的難度和在歐美,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最起碼的,我們甚至沒有能力讓孩子呼吸上新鮮空氣,也很難使他們免受庸醫和反人性的教育體系的傷害。
我所採訪的有些媽媽,她們決定不生二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讓孩子,到世上來吸霧霾。
孕產婦死亡和孩子殘疾的風險
讓我們直面這個現實吧:生孩子是一件有可能死人的事。在世界上任何國家,孕產婦死亡率都不是零。據紐約時報中文網的一篇文章報道,2015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20.1/10萬,而僅2016年上半年,孕產婦死亡率就已達18.3/10萬,孕產婦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6%。
我們很難有自信說,那個遭遇不幸的人,不會是我們自己。2016年,在美國紐約市,與我預產期差不多同一時間的一位朋友,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為胎盤粘連造成大出血,不幸死亡。因為與這個家庭很熟悉,她的死亡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尤其是她留在世上的3歲孩子和那個剛出生就沒了媽媽的新生兒,讓人十分憐惜。
她本來也是懷著讓大孩子有個伴兒的樸素心愿,最後卻付出了讓兩個孩子失去母親的慘痛代價。雖說這種可能性很低,但孕產婦死亡,卻真的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甚至發生在自己身上。
另外,你是否考慮過這種可能: 第二個孩子不幸是殘疾或者患有重病? 雖說孕期篩查技術日新月異,依然有許多殘疾和基因變異,是在孕期篩查不出來的。空氣、水等環境污染以及食品不安全等因素,也可能會增加各種疾病和殘疾新生兒的概率。以自閉症為例,世界範圍內,每100個人中就大約有1個人患有自閉症或呈現自閉症譜系障礙;在美國,這個比例是1/68。
如果萬一發生這種不幸,又將對整個家庭、夫妻關係和第一個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而這種可能性比孕產婦死亡,可是大多了。我同樣有一個朋友,在經歷千辛萬難生下二胎後,發現孩子患有自閉症。這裡並非是要危言聳聽,而是生育孩子這樣重大的決定,確實需要考慮到所有 「萬一」 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在缺乏社會支持和男性缺席育兒的情況下,母職對中國媽媽們來說,是珍貴的人生體驗,卻也意味著沉重的代價。而生育二胎,又將使這種代價和人生成本翻倍。這是讓一些媽媽選擇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當然也要看到,能夠對催生的壓力說 「不」 也是一種幸運,很多弱勢處境的媽媽,對生與不生,可能根本沒有話語權。
那麼,獨生子女的弊端如何解決?
好吧,即便生二胎可能造成這麼多負面後果,要是不生,真的就讓一個孩子孤伶伶嗎?將來我們老了,讓他/她一個人怎麼照顧4個老人呢?我非常理解在既定的時代背景下,獨生子女深重的孤獨感,也理解他們恐懼自己目前面臨的養老壓力,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然而,不生族的媽媽們認為: 時代在變化,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生活局面,再過幾十年,很可能會大不一樣。
首先,孩子的孤單和社會支持問題
人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支持嚴重依賴血緣關係的局面,已經在發生改變。很多人和自己的家人無話可談,卻可以和朋友暢所欲言(統計數字也表明,人們更願意和朋友談心,而不是家人)。尤其是網路的普及,打破了地緣的界限,讓超越工作、家庭人際束縛的人們,反而更可能擁有純粹的友誼。所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勵他/她多交朋友,就不必發愁孩子將來沒有人陪。
即便你還是認為血緣關係更為可靠,為什麼作為孩子父母的自己,不可以做孩子的朋友,卻認為兄弟姐妹不可替代呢?
讓我們再來正視一個趨勢:今天,人們的壽命在大大增長。2015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為76歲。也就是說,假如30歲生了孩子,你也可以至少陪伴他/她46年。
而且,閱讀、追求自己的興趣、投身有意義的事業等,都可以成為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引導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成為內心充實的個體,才是確保他們不會孤單的最好方式。
當我們想像著有兄弟姐妹的種種好處,例如他們親密無間、彼此支持時,有沒有想到過另一種可能?他們未必如我們所願,而有可能成為爭奪利益、互相冷漠的路人。而如果一個孩子有殘疾或患有重病,或是將來經濟窘困、愛惹麻煩,則很可能成為另一個的拖累。
此外,機構養老正在成為新的趨勢。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你我將來都要依靠機構或上門護理人員的專業照料,而不大可能指望全職工作的兒女在家照料自己。也不要繼續把養老機構想像成悲慘的代名詞。時代在日新月異,幾十年之後的社會發展,將超乎我們的想像。更何況,如果有足夠的物質積累,則完全不必擔心買不到好的養老服務。
除了機構養老,互助養老也正在成為新的時尚。幾個要好的朋友或親戚,可以約定在人生最後幾年,搬到一起或同一個小區居住,方便互相照料。其實我本人已經和朋友約定這麼做了,畢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自己也渴望自由。我相信沒有人想成為孩子的拖累。
保險業的飛速發展,也會讓醫療、養老、人生大事等所需的花銷,越來越依靠各種保險。所以,如果你擔心孩子將來遇到困難,沒有人相助,不妨給孩子多買些保險,並為自己儲蓄養老金。
再次,萬一發生的失獨問題
讓我們再一次面對現實:把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人生模式,對自己和孩子都十分有害,也正在快速過時。為了自我和孩子的人生,我們都必須找到在家庭和孩子之外的價值和意義來源,也必須擁抱多元家庭模式。
多元家庭意味著,一個家庭並不一定是由一對父母和孩子組成。沒有孩子的家庭、離異的家庭、終身不婚者的家庭、同性伴侶家庭,都可以幸福快樂,而不必然是悲慘或 「變態」 的。
如果把眼界放寬,擁抱多元的世界和人生,失獨便不會是一個不能承受的問題。更何況,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不要孩子,少子化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趨勢。在美國40-44歲的女性中,有15%從來沒有生過孩子,而這一比例,在西歐和北歐還要更高 (英國是20%,挪威、愛爾蘭和芬蘭也都接近20%)。
生還是不生,是個人的自由
生可以有N個理由,不生也可以有N個理由。每個家庭和媽媽的決定,都是綜合其家庭、自身條件和價值取向的結果。例如,丈夫對育兒的參與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育兒勞動力情況等等。每一種選擇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利弊,旁人無權去評判。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幫助媽媽們做知情選擇,並希望每個媽媽都清楚: 生育的代價主要會是她來承擔,而且法律規定生育權(包括生與不生的權利)在她自己。
因此,在做生育這樣的重大決定之時,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和人生放在前面。
文/甘歌,女聲特約作者,來源:女權之聲。
推薦閱讀:
※金陵十三釵里的女人應邀後到底會面對什麼?
※「打女人」比「打人」更容易受到譴責的原因是什麼?
※這條內褲不僅讓你優雅度過姨媽期,更呼籲全世界的男女平等
※為什麼有很多女性也反對女權主義?
※胎兒的生命權和女性墮胎權衝突嗎?是否為了確保墮胎權,必須認為胎兒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