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清酒:「甘」甜「辛」不辣
近年來,日本清酒在國際範圍及中國國內都受到了不少關注,WSET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也出了清酒課程。我一直認為勃艮第黑比諾紅葡萄酒非常符合個人印象中日本的審美,極致的精緻纖巧,優美動人,又有揮之不去的脆弱感,像春日轉瞬即逝的櫻花。而歷史悠久的日本清酒同樣細緻幽微,精巧迷人,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清酒中的「甘口」、「辛口」概念。
精確測量的含糖量
「甘口」和「辛口」是根據日本清酒的「日本酒度」測量值判斷的,酒標上「+」代表辛口,「-」代表甘口。所謂「日本酒度」,就是清酒的含糖量,據此分為七個類別,如下表:
圖片來源:itoteru.pixnet.net
如果相對於清酒更熟悉葡萄酒,那麼「日本酒度」這個概念可以類比葡萄酒中的「干型」、「甜型」,根據含糖量不同,葡萄酒被劃分為四個類別,如下圖:
圖片來源:GB/T 15037-2006 葡萄酒
有專門的「日本酒度計」用來測量日本酒度,本質是測量清酒的比重,即15℃的清酒與4℃的純水重量相等,此時日本酒度定義為「0」。也就是說,日本酒度計就是一個專門用於測量清酒的比重計。
清酒中糖的來源
我們都知道,葡萄酒中的糖來源於成熟的葡萄果實,在酵母作用下發酵得到酒精。但糧食釀造酒不同於水果釀造酒,需要將糧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是澱粉)分解為單糖(如葡萄糖),通常稱為「糖化」過程。咀嚼米飯時的甜味感就來自於澱粉被分解為葡萄糖,釀酒的糖化過程則是利用多種微生物實現的。中國人都很熟悉的「酒麴」就是許多微生物的集合,他們分工合作,將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單糖,進而發酵成酒。
圖片來源:sakemaru.me
日本清酒是利用麴黴菌來達到分解澱粉的目的,將蒸過的米與麴黴菌混合得到米曲(麹),米曲加入水、酵母和少量蒸米即為酒母,酒母為酵母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麴黴菌則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有了酵母和葡萄糖,才能發酵得到酒精。
當酒精濃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後,酵母無法繼續生存在這種環境中,紛紛死亡,發酵也就此停止,此時醪液中殘餘的糖就是清酒中甜味的來源,也是我們需要測量的日本酒度。
口中的豐富感受
除了根據日本酒度測量數據劃分的甘口、辛口,品嘗清酒時個人的主觀感受(包括口感和味覺)也常常使用「甘」、「辛」來描述。這類似於葡萄酒中的「干」和「甜」不止用於根據含糖量劃分葡萄酒類型,也用於描述葡萄酒的在口中的感受。
圖片來源:vokka.jp
「甘」形容香氣比較甜美,有果味,口感圓潤,略帶甜味的清酒,「辛」則是形容清爽,鮮味和酒精感更明顯的清酒。如果類比其他酒,我認為過桶的霞多麗干白比較接近對「甘」的描述,中國的醬香型白酒例如茅台則很符合「辛」的特點。
「甘」的口感來源於酒中的甘油、果味和殘糖,「辛」這種感覺來自於酒精以及酒中的酸(乳酸、蘋果酸、琥珀酸)與殘糖的平衡程度。此外,外界因素也會影響清酒味道的感受,例如品酒的溫度,保存條件,使用的酒杯類型,搭配的菜肴口味等等。每個人對於同一款酒的味道香氣也會有不同的認知,這是很正常的。
圖片來源:hosukechan.blog25.fc2.com
歷史上葡萄酒一直以甜型為尊,而近幾十年的潮流則是干型葡萄酒,這幾年來甜酒也有了復興趨勢,多姿多彩的葡萄酒世界著實令人著迷,不必執著於流行。而清酒的流行口味也曾反覆變化,明治時代,清酒以辛口為主;大正時代,清酒的辛口感減半;昭和時代,流行翻轉為甘口,而昭和60年後又轉回了辛口。流行雖然多變,不妨多加嘗試,體會日本清酒微妙的甘辛變化。
參考閱讀:
[1] 陳銘基 (2017). 清酒 FAQ. 中國葡萄酒, 2015(09), pp.74-77.
[2] 杉村啟, 薊優子 and 陳恬 (2017). 清酒. Beijing: 南海出版公司, pp.54-56、95-98.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繫 Jonathan@sexydrinkers.com
微信公眾號:小酌日曆 (SexyDrikners)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溫度的藝術 | 清酒日常
※氣泡清酒哪家強?
※日本清酒究竟是怎麼分級的? | 靠譜的清酒入門指南
※如何在網上購買日本清酒?
※這家清酒名廠,只做純米大吟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