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討好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取悅自己
阿德勒:
人是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
獲得真正的幸福。
1
瑤媽是我一個很好的閨蜜,3年前跟瑤爸離了婚,女兒瑤瑤上小學1年級,因為懂事又乖巧,常常成為朋友們誇讚和羨慕的對象。然而前幾天,因為一件小事,讓瑤媽突然覺悟,女兒這種看似「懂事」,實則「討好」的性格,並非什麼好現象。
前幾天,瑤媽在給瑤瑤洗澡換衣服的時候,發現瑤瑤的褲子濕噠噠地半干著,一問之下才知道,女兒情急在學校尿了褲子,因為坐在靠窗的位置,怕被老師同學發現,就一直沒有離開座位,一個下午都無心聽課,祈禱著自己的褲子能趕在放學前幹了,不被老師同學發現。「為什麼不早一些去廁所」「為什麼不敢告訴老師」媽媽一再追問下,瑤瑤越哭越慘,之後才坦白,因為當時是一節公開課,老師安排好了舉手發言的秩序,她不敢打破,怕老師責怪。瑤媽又急又氣,「那為何回家的時候不換褲子」,瑤瑤膽怯地回答:「怕你不高興,媽媽你已經很忙了,我不想給你添麻煩。」
那天,瑤媽想了很久,其實這幾年來這孩子做什麼事,首先考慮的都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她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感受,來「討好」整個世界,以獲得更多的接納。瑤媽還想到了這孩子常常提心弔膽地說的一些話,比如「媽媽你永遠會跟我在一起的對嗎」「媽媽你永遠不會離開我的對嗎」,然而,這種「懂事」外殼下的「討好」實在令人擔憂。
2、
我幾乎是看著瑤瑤長大的,深知這個娃過去也曾是個令人頭疼的「熊孩子」,之所以變成如今那麼「乖巧」,主要還是因為爸媽之間的關係。瑤媽和瑤爸感情剛出問題那會,關係劍拔弩張,倆人一碰到就互噴火藥。當時的瑤瑤才4歲多,在她眼裡,這個世界徹底變了:媽媽突然變得脾氣暴躁,爸爸變得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會把門摔得重重的,留下媽媽一個人默默啜泣……
每回大吵之後,瑤媽常常抱著電話向我傾訴,我在安撫她的同時,常常會問起,瑤瑤此刻在幹什麼?因為我最擔心的是,他倆會在孩子面前互相傷害。
那陣子,瑤媽總是想到以前二人世界時的好,感情出問題全因為孩子的出生,加上對於瑤爸的怨恨,以及對於未來要獨自一人帶孩子的恐懼……在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她對著孩子說了一些氣話:「瑤瑤你以後跟著爸爸吧,爸爸那邊還會有個阿姨照顧你」「過幾天媽媽就把你送到爸爸那邊去,以後就由爸爸來照顧你」……
對於從小就是媽媽一手帶大的瑤瑤來說,這些話讓她意識到:媽媽竟然有可能會離開自己。她也根本不明白,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會讓媽媽可能拋棄自己,
或許孩子每一次沉默,都是在反思自己是否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也是從那陣子開始,瑤瑤過去天真活潑的樣子開始褪去,變得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幾乎是一夜之間,成了一個成熟懂事的乖小孩:她能夠第一時間察覺出媽媽心情不好,然後蹭上去安慰;媽媽疊衣服的時候,她會在旁邊幫著疊;媽媽接電話的時候,她會小心翼翼地在旁邊豎著耳朵聽,等媽媽掛了電話,輕聲地詢問是不是爸爸打來的……不知不覺中,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迎合媽媽的需求,用「乖巧」「懂事」「聽話」來討好媽媽,或許孩子心底里的目的,僅僅是希望媽媽不要離開自己。
3
孩子的這些令人心疼的「懂事」,其實只不過是「懂」父母的需求和面子,在這些孩子的認知里,父母的愛和關注都是「有條件」的,只有ta們「懂」父母的需求,並迎合父母的期望,才能夠得到愛和關注,保證自己不被拋棄。
所以,父母們更應該「懂」孩子內心的想法——是什麼形成了ta們的「討好」模式?然後在以後的生活中,極力去避免這些情境的發生——
有些關係緊張的父母,可能會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會離開自己,ta根本分不清,父母的若即若離是因為自己不夠乖,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於是,ta必須學會通過「乖巧」來取悅父母,避免被拋棄。
有些父母情緒不穩定,時常無緣無故地焦慮、發火或者冷暴力,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波動,從而變得緊張、焦慮,因為孩子會困惑,是不是因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讓爸媽不開心。
討好和迎合其實是內心無價值感的呈現,
對於一個幼年的孩子來說,他們都是弱小而無助的,需要依附於成人無條件的關注和保護才能存活。
討好型的孩子都有以下這些特質l 過於關注別人的人,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深深壓抑自己的需求;
l 小心翼翼,不敢任性和放肆,不敢對抗權威,不給大人添麻煩;
l 處處逢迎討好,寧願犧牲自己的感受,也要營造出和諧的氣氛;
l 自卑、敏感,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羞於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4
一個「討好」型的乖孩子,非但不快樂,還可能發展出刻板、沒創造力、低適應性等特點。
「討好」的人際模式一旦固定下來,未來在老師、領導、朋友甚至配偶面前,都一直會沿襲這種模式,形成一個「好孩子」的人格面具。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一個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真自我,一個人的自我若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假自我。真自我與假自我最初都是在母嬰關係中形成的。
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
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即便沒有得到,也不會影響到其自我的價值感,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假自我者,他的一切是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
即「外控」的,他們所追求的,都是以外界評價為標準的。若實現了,他就覺得自己有高自我價值感,若不能實現,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崩塌了。
一個有假自我的學生,可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這類人,往往畢業了之後,就會覺得喪失人生目標,沒有方向感,這是因為他們學習時,可以討好父母討好老師,可一旦畢了業,想要討好社會,就不那麼容易了。這也是為何很多優秀畢業生到了職場,並不能遊刃有餘的原因。
ta們可能成績優異,面試時候能跟你談績點和獎學金,但面對龐雜而陌生的工作,就立刻變得手足無措。其實主要是因為ta們習慣了討好各種「標準」,但到了職場以後,各種「標準」變得模糊,更多的進步可能需要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
但這類假自我強大的孩子們,從小都戴著乖巧懂事的人格面具,很少遵循自我的感受,做事情更是缺乏創造力。
5
所以,當孩子變成了一個「討好者」,不斷放棄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喜好,其實是在深深地傷害ta自己。當意識到這些之後,瑤瑤媽媽急於想改變孩子的「討好」性格,於是來尋求我的意見。
然而,這個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因為一些涉及到安全感的因素,如家庭相處模式、環境的接納程度等,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家長這邊能夠做的,或許是教會孩子勇敢地say no!
我家樂樂其實很喜歡跟瑤瑤一起玩,因為當面對做遊戲的角色選擇時,瑤瑤總會把樂樂喜歡的角色讓出來,一起合作玩玩具也同樣,瑤瑤永遠在扮演一個「照顧者」「謙讓者」的角色,以保證關係的穩定和諧。
面對這些,我當時做的調整是:讓瑤瑤體會到,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有時候並不會打破關係。
那陣子,她倆特別迷某小魔仙動畫,每次出來玩,也都會帶上各自的魔仙棒。有一次,瑤瑤媽媽給瑤瑤買了個最新款的魔仙棒,樂樂看到了就想借過來玩。我看得出來,瑤瑤有點不捨得,給樂樂玩的時候,全程都眼巴巴地看著。我拿回瑤瑤的玩具,抱著她,告訴她,「如果自己想玩,就不要給樂樂,說一句NO,很正常,阿姨反而會覺得你很勇敢。這就像,你媽媽來問我藉手機,阿姨同樣也不會給借給她一樣。」
有時候,不用考慮太多,選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就好。那天我也是這樣告訴瑤媽,往後多多教瑤瑤說NO,讓她知道,
學著拒絕一切讓自己感到不適的行為、事情,比學著懂事,更重要。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取悅的人,是自己。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
1、要給孩子一個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
如果孩子因為父母的關係、態度、情緒而不安,那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一切都與你無關,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你沒有任何責任。
2、請允許孩子犯錯、調皮。
那些偶爾的小性子和情緒,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納的。給孩子一個機會和空間——做自己。
3、教會孩子說NO。
任何行動、付出之前,教會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意願,ta可以大膽做自己,如果遇到不願意的事情,可以明確地拒絕。
推薦閱讀:
※國內財商教育發展現狀(薦讀)
※柳州鐵一中為什麼能這麼猛?一邊猛抓教學,一邊讓老師帶頭賣萌這種風格是不是就是素質教育?
※職場白骨精都有哪些特點?
※為什麼「乖」孩子容易自責、自殘、自殺?
※在中國為什麼男女分校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