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一起看看書④--------西方哲學史(2)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即使哲學最黑暗的時期,也是最輝煌的時期。

鼎鼎大名的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而「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這句看似諷刺的名言就是阿奎那說的,並且知乎er常用的「奧卡姆剃刀」也是這一時期產生的,為什麼說經院哲學是最黑暗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人類為了使哲學和神學相契合,找了無數種現在看起來非常可笑的「借口」。為什麼說是最輝煌的時期?正是因為中國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極度迷信」的時期,所以才無法出現笛卡爾這樣的人物,甚至影響了後續的科學革命。現實中很多真相都是這樣推進的,先為了你想要論證的目的找論據,最後甚至找借口,直到找不到任何借口(司各脫),真相會將之前的整個體系一下子衝垮。

猶太教和基督教是一個體系,猶太教衍生了基督教。

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歸因謬誤,當你先入為主的給一件事下了判斷之後,後續的證明都存在了主觀因素。

人類的理性是無法抵抗思辨的,所以即使有聖經的存在,也無法阻止人們對真理的探尋。

所以這一時期的人其實是在調和神學和哲學。

對於經院哲學不出名的人物我就一筆帶過了(因為我也不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閱讀相關文獻。

而至少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時期我們所必須要了解的人物了,要了解阿奎那,就必須先了解亞里士多德,因為阿奎那的理論幾乎是和亞里士多德一脈相承的。

這裡是比較有趣的點,我第一次思考「目的因」時也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想很多人第一次去看「四因論」的時候都會覺得茅塞頓開吧,人類的智慧就是這麼奇妙,而阿奎那的「上帝的五路證明」證明「上帝」也有這種奇效(說實話當年的護教學要比現在路邊傳教的老大媽們強多了……)雖然這五路證明是從阿拉伯神學的證明中學習的。(這裡是四路,對於目的因有些重複,西哲史里或刪去了)

1,推動因(在亞里士多德這裡是動力因),這個之後笛卡爾也會提到,可能也給了牛頓力學以啟發。每一被推動的東西需要某種東西來推動,某一結果含有一原因,因必須有一初始而不被推動的運動原則,否則我們將被迫在因果系列趨於無窮而永遠達不到終點,一定有某種本身的自在的東西,並不需要任何其他東西就能存在。

2,自身必然性的論證: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偶然和必然兩種可能性.但是,一定有某種東西,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實在或必然的,它是偶然的可能性的東西的根由和基礎,是必然的東西,也就是上帝。

3,事物等級的論證:事物形成一個漸次優越的階梯,一定有以最高的形式或最高完善的程度,使這多少有點完善的對象的系列達於頂點。每一事物都由初始因所引起,這初始因必然是最完善的原因,最完善的存在物,宇宙中一切完善事物的原因。

4.(在亞里士多德這裡是目的因):自然中每一事物都有實現目的或意圖。這種作用隱含著一個引導它的智慧,富有目的性的宇宙隱含著一個偉大的目的制定者,一個明達的上帝。

用現代的話來講,司各脫是「一粉頂十黑」。

這裡順帶稍微提一下「共相」,實際上共相是亞里士多德發明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般」,相對的還有「殊相」,我們可以理解為"特殊"。

「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因為他是英國奧卡姆人,人們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沒錯,他就是奧卡姆的威廉,為什麼要叫奧卡姆的威廉呢?因為還有一個香蒲的威廉……

他倆正好是持有唯名論和唯實論觀點的對手,所以要區分清楚。

其實要說起來我們現代人理解唯名論和唯實論是很簡單的。

唯實論認為一般、共相是先於個別事物並派生出個別事物的實體.只有它們才是在意識之外的客現實在。

唯名論否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只有個別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

用一句話來說「到底是一般本來就存在,還是一般被人發現之後才存在?」

經院哲學篇結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推薦閱讀:

TAG:哲学 | 哲学史 | 知识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