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小波:吾詩已成,不可毀滅

王小波還在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今天他會擁有數量如此龐大的信徒,更不可能想到,他的名字竟會成為「一種區分人群的暗號」。

事實上,在某些人群當中,無論是否認真閱讀過他的作品,標榜對他的熱愛,似乎正在成為一條自我包裝的捷徑。

尤其是,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和知識社會的到來,王小波更是在旦夕間搖身一變,成了「顯學」。他的理性、趣味,被人們反覆稱頌,甚而拔高為某種旗幟式的標籤。

每個人都能從他的語錄里找到自己的註腳。

嚮往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大概會把微信的個性簽名,改為《萬壽寺》中的那句「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崇尚獨立思考的都市白領,也許會將「如果一個人會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或者「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這類話掛在嘴邊,奉為圭臬。

這讓人不禁很懷疑,那個王小波作為小眾作家流傳的年代,是否真實地在這片土地上存在過。

對此,我的理解是——

人們如此不厭其煩地談論他,很簡單,那正說明,我們的時代前所未有地需要他這樣的人

王小波其人,不妨說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結出的一朵奇葩。

與他同時代的作家,不是忙於撫慰傷痕,就是大張旗鼓地展開文化尋根。在那時,許多國人大概連他的名字都沒聽過。

可就在他逝去二十年後的今天,他的名氣卻日漸高漲,大步流星地超越無數昔日的同儕。

儘管文藝批評界對他的評價,至今依舊爭議極大。不過,對許多人——包括我——而言,他是不是大師,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些混沌蒙昧的年月里,他的作品,曾以其詩性,趣味,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啟迪了我們。

因此,我們更願意認為,他是師長、朋友或親切的同行者,而非偉大卻有距離感的文字宗匠。

關於王小波,人們贈予他的頭銜夠多了: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唯獨經常忘了,他首先是個不壞的作家——他若是活著,想必也會如此自我評價吧。

而追念一名作家,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應當是閱讀他的作品。

蘇珊·桑塔格曾經說過,她是給那些比她聰明的人寫作的。

這句話放在王小波身上同樣適用。

他那些充滿「思維的樂趣」的雜文,時至今日依舊影響著大量處在困惑中的年輕人,儘管對他來說,「雜文無非是講理,你看理在哪裡,徑直一講就可。」——沒什麼了不起的。但這不妨礙許多人藉此認識他,進而認識自己。

他的雜文有這樣一種魔力:

與作家比,多了知識分子的智慧與理性;

與知識分子比,又不失作家的自由與激情。

透過這些文章,他的質樸天真,他的趣味縝密,他對傳統公序良俗的質疑,對人類社會常識的警惕,都體現得極為明晰。

當他的同行們還醉心於民族隱喻和精神論戰不可自拔時,他早已超拔於時代,著眼於更遙遠的陣地。在他看來,眼下人們討論的事兒,已經再明白不過了。他的寫作應當面向未來而非過去。

他曾說,「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該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讚美了。人們沒有一點深沉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成了。」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作家豆豆在《天幕紅塵》中曾提出「見路不走」的概念,即——「路在腳下,我們走的卻不是這條路。

這種認知與現實的悖謬,恐怕就是王小波本人也無可奈何。

儘管王小波的雜文精彩至極,但他成就最高的,無疑還是小說。

王小波的那些小說,既有詩意而錐心的荒唐,又有純真近似魯莽的幽默感,一旦開始閱讀,便能產生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這種能力,既是他與生俱來的天才,也是他苦心孤詣的結果。

他早期的作品,像《綠毛水怪》、《三十而立》,雖然遠未到舉重若輕的圓渾境地,但字裡行間的自由與機敏,讀來還是能令人精神舒張,忍俊不禁。

後來的《黃金時代》打磨十載,那種極富音樂性的文位元組奏,錯綜複雜的時空交替,峰迴路轉又收放自如的掌控力,已然令人嘆為觀止。即便放到如今,也堪稱傑出的藝術品。劉心武就曾盛讚,「《黃金時代》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太好了。」

到《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在我看來,則是站在格拉斯、莫迪亞諾、馬爾庫塞、卡爾維諾等大師肩膀上的開山之作了。無論是結構,還是文體,都已臻美輪美奐的地步。這樣的小說得來不易,但凡對文學有點興趣的讀者,錯過這樣的瑰寶都很可惜。

對於許多像我這樣的90後,聽崔健的音樂,讀王小波的作品,是一種值得緬懷的青春記憶。但我也必須承認,從追捧王小波,到對王小波祛魅的過程,恰是每一個讀懂王小波的人必經之路。

作家張曉舟曾說,「王小波孤獨地死了,不用再參加這個世界為他舉辦的各種盛宴。

我理解他的無奈與傷懷,也希望更多的人談論王小波時,不再是一種自我標榜的心理,也不是對他那段情史的獵奇,而是徹底回歸他的作品,在文字間真正體驗藝術的魅力。

推薦閱讀:

【節氣手帖】大暑:朝顏,夕顏
如何辯解:好人成佛需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卻只需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這一形象有何作用?

TAG:王小波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