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都用筷子,但筷子的畫風怎麼差那麼多?

首先,我們嚴正聲明,筷子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發明的。

筷子被東亞大陸上的祖先發明之後,逐漸向周邊地區傳播。最終,筷子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的勢力範圍。

雖然都用筷子,但是中日韓三國的筷子有相當大的差異,可謂是,一筷各表。

接下來你將看到:

老祖宗的筷子也是不斷演化的

筷子在東亞的征服史

啥樣的食材,決定了啥樣的筷子

對漆筷情有獨鐘的值班編輯 / 老梁

老祖宗的筷子也是不斷演化的

筷子最初的名字叫

「箸」。

今天所能見到的較早的筷子,材質是用骨頭製成,稱骨箸。它於上世紀90年代在江蘇高郵龍虯庄被發現,距今6600-5500年,屬於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骨箸的形狀,一般一端平或鈍平,另一端尖圓,也有個別兩端尖圓;長度在9.2-18.5厘米之間。

龍虯庄出土的骨箸(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商周時期象牙箸、青銅箸等不同材質的筷子,短者17.4厘米,長(cháng,不是zhǎng)者可達28厘米。不過,這時的箸還不是吃飯的用具。按照《禮記·曲禮上》的說法,箸是用來撈有羹湯的菜,而餐匙(古代稱匕、匙)才用來進飯或者舀湯。箸獨霸餐桌,既扒拉米飯,也夾拈除流食之外的食物,是在宋代以後慢慢形成的。

兩漢時期,箸的使用等級已經顯現。西漢早期時多用竹箸,而在東漢貴族們的墓穴里,銅箸更為常見。

等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箸的質料更顯誇張,出現了金箸、銀箸、玉箸、犀箸、木香箸,這些當然都是皇帝老爺們才能用得起、大概也只限於他們使用的食具。拜隋唐手藝人想像力的豐富,這些箸中出現了一批兩端細、中間粗的新型箸。有種說法認為,它們是為了滿足箸的兩端皆可挑刺和挾取食物之需。

浙江長興下莘橋出土的銀箸(唐代)

說起來,我們得感謝明清人。他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在筷子上乾的事情可真不少,有些還流芳至今:一是將「箸」改稱筷子,據說是船家避諱「住」音,乾脆改成「快兒」或者「快子」,後來又變成「筷子」的稱呼;二是把筷子塑身成首方足圓的標準形體,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三是規範筷身長度,長度較前代為長,多在25厘米左右。

定陵出土的金二鑲烏木箸(明代)

筷子在東亞的征服史

筷子這一代替人手夾菜的玩意,因其方便好用,慢慢傳播到周邊地區。

通常的說法是,筷子是商紂政權滅亡後,遺臣箕子帶領子民來到朝鮮半島時傳入的。韓國出土的最早的筷子來自公元6世紀的公州市武寧王陵,相比中國人出土文物筷子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

箕子

日本人對筷子的出生證明頗有些曖昧。有一種觀點認為,筷子來自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但都沒有實物印證。中國的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說古代日本人「手食」,也都說明島國還沒有普遍使用筷子的習慣。在當時東亞文明中心的中國人眼裡,吃飯不用筷子,等於是鄉下人、蠻夷。而日本人努力想要證明公元前就在用筷子,也是為了爭一個「祖上就文明過」的地位。

通常的說法是,筷子在彌生末期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它由竹子加工成像鑷子一樣的東西,不像現在的筷子成雙成對,日語叫「折箸」。折箸也主要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所以被看做神器。

廣大的日本群眾繼續用手

抓飯吃。

來自考古界的資料說,公元5世紀時,在日本伊勢神宮、出雲大社等寺廟舉行祭祀活動時,已經使用一種稱做「神箸」的箸。它兩根一套,一端圓形,另一端尖形,與現在的箸已相當接近。

此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相當頻繁。奈良時期(公元7世紀左右),聖德太子以小野妹子為遣隋使,出訪中土。

小野妹子(男)

小野妹子為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進食方式所折服,就將筷子帶回日本。於是,聖德太子在一次招待以裴世清為團長的中國使節團時,依照小野妹子的建議,用箸接待了客人。到這個時候,日本人似乎忘記了先前的箸只是祭祀的神才享有的專寵,箸在貴族群里得到使用,並慢慢向平民擴散。

公元8世紀時,箸在島國已相當普及,成為各個階層都喜聞樂見的食具。當時還把它稱為「唐箸」,意為來自大唐的筷子。不過,彼時島國人似乎比唐朝人更為講究,把箸分為葷素兩副:吃魚和禽類的筷子叫「真魚箸」,吃素菜的筷子叫「菜箸」

啥樣的食材,決定了啥樣的筷子

作為源於中國的進食工具,筷子儘管在韓日兩國間得到了廣泛使用,但它們的形狀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從長度上說,一般而言,中國的筷子最長,韓國次之,日本敬陪末座。大約日本人崇尚分餐制,也沒有給人夾菜的習慣,就不必像中國人那樣在八仙桌上長距離拈取菜肴。

從上至下中、韓、日三國筷子

長度不一是一方面,中日韓三國的筷子長相又是一方面。

我們的筷子足部往往又圓又粗,韓國的筷子筷身纖細,足部扁平,據說這是方便夾豆子,又容易在小碟里撕開泡菜。日本的箸則頭尖身短,這與日本人愛吃魚有關係,因為它比較適合挑魚刺。不過,話說回來,日本的箸似乎保留了隋唐遺風,如上文所說,後者就曾創製一批兩端細中間粗的筷子。

日本筷子

三國之中,韓國的筷子材質最為特別,用金屬製成。這與其歷史文化大有關係。韓國崇尚金屬,更崇尚身份的等級制,上流社會使用金、銀等筷子,普通群眾使用的多是鐵筷,到後來就基本變成了不鏽鋼的筷子。金屬筷契合了韓國的飲食結構。因為它們耐高溫、不易變形,而韓國人偏向料理和烤肉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保留了古時中國的用餐禮儀。他們在用餐時筷子與勺子並用,筷子負責夾菜,勺子則負責取湯菜和吃飯。

韓國筷子與匙

對比韓國,日本的筷子就顯得有些寒磣了。從表面上看,日本「地不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使用的都是木筷,看似平等,實際上是因為它的礦產資源太有限了。例如,縱橫日本市場五百年的「渡來錢」,還是從中國漂流過海來的。

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能找到滿足其虛榮心的方式。江戶時代初期(即公元16世紀),島國就流行在筷子上塗漆,用以彰顯有錢人的富有和尊貴。發展到後來,漆筷不僅在實用上得到發展,而且向工藝品的方向進步,一舉又成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再往後,筷子似乎成為日本經濟的晴雨表。上世紀80年代之際,日本特別流行金光閃閃的箸,而到了90年代,「素顏」筷子又成為了主流。

筷子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儘管中國人擁有發明筷子的專利權,但是傳播到不同國家,卻在在彰顯了不同的形態和文化特色。歷史的浩蕩洪流,最終沉澱下來一點痕迹,就落在了筷子這樣的細枝末節之上。

參考資料:

李慶祥:《日本的箸與文化》,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

沙媛媛、王曉葵:《筷箸與日本文化》,載《文化學刊》,2015(2);

趙傳松:《中國筷箸文化初探——兼與韓國筷子文化比較》,載《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蔡秋英:《東亞文化的食文化考察》,參見 juen.ac.jp/kaken/245311

出品丨視知 作者丨老梁

視知(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醫學和二次元五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推薦閱讀:

溫柔地與你相愛片刻(穿著漢服韓國行)
Lia Kim的舞多為什麼風格?
如何評價土耳其和韓國的歷史?
照明商店解析?

TAG:筷子 | 韩国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