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簡譯

最近《大秦帝國》熱播,出現一股把秦國崛起與當今中國崛起比附的觀點。歷史應該和現實保持距離,秦國崛起是一種極端獨裁愚民的崛起,是一種不值得學習的崛起,今天我們崛起,應該首先拋棄秦國的極端之處。秦國變法指導者商鞅,其言論被後人紀錄在《商君書》里。我們不妨來看看《商君書》所規劃的崛起模式,再判斷是不是值得模仿。《商君書》規劃從第二章「懇令」開始。以後有時間我就翻譯十條。

1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私利於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餘日。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則農不敗。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懇矣。

不要讓官務拖延到明天,那邪官就不會從民那裡謀求私利,百官的政務也不會拖延。百官的政務不拖延,農民就有多餘的時間。邪官不從民那裡謀求私利,農民就不被被壓榨。農民不被壓榨,就能去開墾荒地。

2訾栗而稅,則上壹而民平。上壹則信,信則官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上不非上,中不苦官。上不非上,中不苦官,則狀民疾農不變。狀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懇矣。

依據糧食產出來收稅,那政策統一百姓不感到不公平。政策統一就有誠信,有誠信官員就不敢做邪事。百姓不感到不公就會服氣,服氣就不會產生異心。那麼在上不會非議上層,在中不會擔憂官員。在上不非議上層,在中不擔憂官員,壯年的農民就勤於務農而不產生別的想法。壯年農民如此,少年一輩就學習,一代一代如此。如此,田地必然能開懇。

3無以外權任爵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民不賤農,則勉農而不偷。國安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懇矣。

不要用農戰之外的貢獻作為授予官職的考慮,那百姓就不看重學問,不輕視務農。百姓不看重學問,就愚昧,愚民就沒有務農之外的出路(疑指取代當權者而代之),國家就沒有危險。不輕視務農,就勉勵務農不會苟且怠惰。如此,則田地必然能開墾。

4祿厚而稅多,食口者眾,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賦而重使之,則辟淫游惰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懇矣。

俸祿優厚,稅收繁重,靠著談論而維持生計(疑指遊說的士人)的人多,是損害農業的。依據門客的數目收取稅負並且加重他們的徭役,那麼不務正業遊盪懶惰的民就沒有生計。沒有生計就會務農,那麼田地必然得到開墾。

5使商無得糶。農無得糴。農無得糴,則窳惰之農勉疾。商無得糶,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飢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上欲農,則草必懇矣。

讓商人不能賣糧,農民不能買糧。農民不能買,懶惰的農民就會勤勞。商人不能賣,在有餘糧的年份就無法盈利,如此,飢餓的年份就沒有利潤可圖。如此,商人就會憂慮,就會務農。懶惰的農民勤勞,商人務農,田地就能開墾。

6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懇矣。

不允許音樂服飾在各地流通,那民出行和工作就不會看到,居家休息就不會聽到。如此,那就不會有追求那些的非分之想,就一心一意務農。如此,田地必然開墾。

7無得取庸,則大夫家長不建繕。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則庸民無所於食,是必農。大夫家長不建繕,則農事不傷。愛子惰民不窳,則故田不荒。農事不傷,農民益農,則草必懇。

不許僱傭勞工,那大夫和族長就不會修建補繕建築。他們疼愛的兒女不能不務農而獲取食物,懶惰的民不偷懶,傭工就沒有維持生計手段,一定會去務農。大夫家長不修建補繕,那麼農業不會受損。兒女惰民不偷懶,那舊有田地不會荒廢。農業不受損,農民就會更加努力務農,那田地一定開墾,

8廢逆旅,則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懇矣。

廢除旅舍客棧,那姦猾、心有不安分想法、四處結交、不專心務農的民無法出遊。他們無法維持生計,就一定務農。如此田地一定開墾。

9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懇矣。

把山澤統一收歸國家管理,那麼厭惡務農、怠慢懶惰、慾望過多的民就沒法靠那些維持生計,必然務農。如此田地必然開墾。

10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補。然則商賈少,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栗;民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飽,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上不費栗,民不慢農,則草必懇矣。

抬高酒肉的價格,加重這些產品的稅收,讓稅賦十倍於他們的價值。這樣商賈無利可圖就會變少,民不能享受酒肉之樂,大臣不會過分吃喝。商賈少,國家不必費糧食供養他們;民不能享受酒肉之樂,務農不會怠慢;大臣不過分吃喝,國事不會拖延,君主不會有不合適的舉措。國家不耗費糧食,民不怠慢務農,田地就一定開墾。

推薦閱讀:

治理當今社會中的不文明現象,儒家思和法家思想哪個更有效?
道家、法家是一體的
何人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華夷之辨與法家有何聯繫?何種學說是富國強兵的利器?
中國古代治國內涵究竟是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這是否分別代表了儒家和法家的主張?

TAG:周朝秦国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