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到底有多重要?

身為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習慣了為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習慣了為他做出種種安排,讓他的人生過得「更有益」,所以我們視無聊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把孩子的無所事事當做浪費時間和孤單可憐。

但其實,無聊是生命存在的一個必然的狀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完成生命給予的更高級別的任務——學會同自己相處。

有一次一個媽媽問我,我女兒在家好無聊啊,也不愛出去玩,需不需要給她報個早教班呢?

我很感慨,好像我們都很怕孩子無聊。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里,無聊幾乎是一種原罪了,無聊等於浪費時間,等於空虛寂寞冷,等於好可憐。

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哎呀,寶寶這麼躺著好無聊啊,給他唱個歌吧。」

「寶寶一個人這麼待在床上好可憐啊,我來陪他做遊戲。」

「不知道寶寶每天都在想什麼,弄點早教圖片音樂給他感受一下。」

很多人都會覺得,小寶寶不能跑不能跳,一定覺得無聊透頂,得給他們找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才行。

可我一直都認為,孩子就是需要一些無聊的時光啊。我確實會根據哥哥弟弟的興趣幫他們安排一些課程活動,但也會特別注意,也要給夠他們無所事事的放空時光,這對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

  • 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這是孩子練習和自己相處能力的機會。和自己相處,能有多難?個人的經驗是,非常難。

有的人樂在其中,也有的人是迫於無奈——他們不知道如何停下來。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填得滿滿當當,一旦出現空閑時間,就會恐慌,就會馬上去找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看似有追求,其實是無法跟自己相處。

在我曾接觸過的情緒案例中,許多人親密關係遇到問題,也同樣源於缺乏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愛人、子女的時間,很容易喪失應有的界限,於是索取過多或者付出過多,最終導致了親密關係的失衡。

上述的種種,我都不希望是哥哥弟弟未來的人生。我希望他們能夠內外有別,和人交往的時候主動積極,一個人的時候享受孤獨;我希望他們張弛有度,忙碌的時候儘可能高效,閑適的時候也完全能夠自得其樂。

有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他們在面對紛繁的世界、變幻的人際關係時,才知道如何在必要的時候,傾聽自己的需求。這是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必要能力。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寶寶,都天生的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除了少數高需求寶寶從出生起就特別需要他人的關注,大多數寶寶都能在吃飽睡足之後,怡然自得地待一會兒,這就是他們同自己相處的時光。

  • 孩子的創造力也源自無聊

我們都非常希望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充分激發大腦的潛能,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啟發心智的方法五花八門,但最常見的一個理念是:寓教於樂——越有趣的方法,越有利於孩子學習。

我很認同寓教於樂的理念,也非常喜歡尋找好玩的益智玩具給孩子,但並不意味著,我希望孩子時時刻刻都在玩「有意義」的益智玩具。

2015年發表在心理學界權威期刊《心理學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對於創造力來說,無聊的環境比有趣的環境更有幫助。因為人們無聊時喜歡做白日夢,當思維不受限制、也沒有目的地流動時,創造力更容易萌發。

很多人對孩子的無所事事感到焦慮,總是希望給他們創造些活動,但常常,他們選的都是結構化的活動,例如電視節目、體育活動、各種課程等等。

這些結構化活動的特點是,它們有明確的規則和現成的示範。不可否認,這些活動肯定能幫助孩子發展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創造力方面,它們的作用往往是負面的,尤其是電視節目,在降低孩子創造力方面效果顯著。

加拿大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當時正是電視迅猛發展的時代,研究人員選擇了三個社區——有四個電視頻道、有一個電視頻道和沒有電視。他們在社區擁有電視之前、擁有電視兩年之後分別做了測試,結果發現,沒有電視的社區里,孩子的創造力要遠遠好於另外兩個社區。而當這個社區也最終擁有了電視,孩子的創造力很快降低了。

給孩子放空的時間,讓他們自由地安排思緒的流動,更有助於他們發展自己的創造力。

  • 無聊的狀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當孩子說「媽媽,我好無聊」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那我們來做某某遊戲/去某某地方/看某某書吧。

不管提供給孩子的方案是什麼,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承擔起了讓孩子不無聊的責任。

可是,讓孩子不無聊並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沒有必要時時刻刻取悅他、娛樂他,當孩子覺得無所事事是一個不那麼舒服的狀態的時候,他正面臨著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嘗試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新的樂趣。

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著等一等,讓孩子在無所事事的狀態下待一會兒,不急於立刻提供解決方案,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能夠找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做。不管那些事情在我們看來是否足夠有意義,但只要他們自己覺得不再無聊,這便是他們的成功。

也許聽起來這和把控人生的意義相距甚遠,可孩子的信心就是從這樣的生活小細節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每一次從無聊中走出來的經歷,都是一次他們和自己對話,一次對自己負責的練習。

  • 如何幫助孩子與無聊共處?

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家長的教育職責,也不是徹底放養孩子的理由。無所事事的狀態,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留白,我們要做的是轉變心態,不再把無所事事當作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當作一個發展自己的機會。

1.如果只是你覺得孩子無所事事,控制好自己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同樣的,「有一種無聊,叫爸媽覺得你無聊。」

我家哥哥有時候會扒在窗戶上看外面的世界,小背影看起來總會讓我覺得有一絲憂鬱。我曾試圖問他要不要來讀繪本,但後來慢慢發現,他其實就是想自己看看外面的樹,什麼都不幹地待一會兒。而我的關心,反倒成了一種干擾。

弟弟大一點之後,兩兄弟在一起無所事事的時間就更多了。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後地慢慢走,有時候躺在床上咿咿呀呀地叫喚,有時候哥哥帶著弟弟一起看窗外下雨……只要他們不主動找我,我都會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不去打擾,更不去主動推薦我認為對他們更好的遊戲方案。

2. 當孩子表示無聊的時候,耐心地陪伴

有時候,孩子的確會表現出「一個人沒什麼好玩」的狀態,會說:媽媽我好無聊啊。但很多情況下,孩子並不是不想自己一個人玩,而是想和爸爸媽媽待一會兒。

我們要做的同樣不是立刻提供一個遊戲方案,而是停下手中的事情,和孩子好好待五分鐘。這期間不用刻意做什麼,抱抱孩子,跟他隨意聊聊天。孩子此時只是從父母身上獲得愛的充電,陪伴就足夠好了。

等到孩子覺得心理上得到了愛的滿足,很有可能就會自己主動去尋找新的樂趣了,我們的任務也就圓滿完成了。

3.當孩子真的需要幫助排解無聊時,提供「非結構化活動」

前面提到過「結構化的活動」,是指有固定規則、明確目標或者示範的活動,例如:

  • ① 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例如打球、游泳。

  • ② 有明確完成目標的遊戲,例如棋牌、拼圖等。

  • ③ 有明確規則的親子遊戲,例如「石頭剪子布」、「我們都是木頭人」等。

  • ④ 各種課程,例如學跳舞、學彈琴等。

再次強調,這些活動對孩子都是非常有益的,我們該用的時候依然可以放心地用。

但如果孩子說自己無聊,是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而又真的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最好能提供有啟發性的活動,特別是非結構化活動

「非結構化活動」範圍很廣,任何沒有明確目標、有各種可能性、由孩子主導的活動,都屬於此類。例如:

  • ① 戶外散步

  • ② 玩水、沙、泥、紙

  • ③ 塗鴉(注意不要設定具體的臨摹對象)

  • ④ 積木、樂高、磁力片(注意不要設定具體的搭建目標)

這些活動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的角色是提供充分的材料和空間,做好安全方面的監督,其餘的就都交給孩子。他們會在這些沒有規則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目標,設定自己的思路,並逐步實現自己的想法。

身為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習慣了為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習慣了為他做出種種安排,讓他的人生過得「更有益」,所以我們視無聊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把孩子的無所事事當做浪費時間和孤單可憐。

但其實,無聊是生命存在的一個必然的狀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完成生命給予的更高級別的任務——學會同自己相處。

再小的孩子也有獨處的需求,我們別再貿然打擾寶寶了。

————————————————————————

參考來源:

  • sciencedaily.com/releas

  • ahaparenting.com/parent

  • An Overview of Unstructured Play

ps,萌芽最近很榮幸被提名為知乎在認知和心理領域的年度的「榮譽會員」,在這裡,我很希望得到大家支持的一票?投票鏈接。

如果我的文章或分享曾解決過你的困擾,收穫過共鳴,讓你不再焦慮,收穫過幫助,我很希望可以得到你的支持和擴散,這也是對我的莫大鼓勵。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兒子因為不是北京人而受到老師歧視,如何安慰?
如何激發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
愛與被愛的雙循環
如何看待許多老人得不到贍養的問題?
送孩子去學美術前,問過基因嗎?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