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為了活下去,絕症患者寧願相信騙局?

「 連中醫騙子都信的腦殘,估計癌症治好了也早晚被社會淘汰。」

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我正在和他討論關於網路上中醫詐騙犯的話題。在中國,如果你在QQ群里搜索 「 中醫+癌症 」 兩個詞,你一瞬間就能發現無數沒有行醫執照的騙子推銷他們的三無藥品可以有80%的幾率治癒癌症,而且物美價廉沒有過大副作用。

(原文標題:巨型肝癌?他奶奶的,老子讓你巨下來!)

看完這段話,我一下子就憤怒了:我*你媽的,你這騙子的排版和文章配色就不能有點品味嗎??難道你不覺得紫色紅色的字體加上藍色的底板真的會讓人感到暈眩嗎??

揣著難以平靜的胃部,我偷偷混入了他們的內部群,找到了一位已經肝癌晚期的患者,偷偷的問他:難道你沒發現,這個群主就是個騙子嗎?你別亂吃藥啊,他這種三五藥品很容易吃壞人身體的。

結果他回復我:我知道這個群主是騙子,但我還是寧願去相信他。我已經是死路一條了,反正這葯比起化療便宜多了,試試就試試吧,沒準有效呢?

那天本來我還想多說些什麼去勸他,但打開他的空間,我看到他唯一公開的相冊里,裡面都是自己與家人的合照時,我選擇了閉嘴。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騙子,但他只是想抓住哪怕只有一丟丟可能性的希望,去讓自己能不那麼快離開自己愛的人。面對這樣的人,我覺得自己再去逼迫他承認自己的希望不過是一場騙局,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曾經在群里有個專業人士說,其實大部分晚期癌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姑息治療。多數人還是把死亡看的太重了,所以才會絞盡腦汁去試各種偏方,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

姑息治療,目的不是讓癌症患者康復,而是讓癌症患者臨死前最後的生活質量能高一點。比起一個飽受化療折磨最終死去的患者,姑息治療的患者在最後往往會更舒服,更體面。甚至有學者認為,晚期癌症患者如果持續接受化療會加速死亡。

但對於這種觀點,尤其是國內依然有大部分的人不認可。一方面,關於晚期治療到底該不該採用姑息治療的意見尚未統一,另一方面更多的則是家屬不願意放棄。

「 怎麼可以放棄呢,畢竟你是我女兒,怎麼可能眼睜睜的看他去死。」

問及如果有一天我得絕症怎麼辦時,我爹毫不猶豫的這樣回復我。

「 但如果我有一天得了癌症,我希望你可以尊重我的意願,讓我進行姑息治療。」

頓了頓,我又補充道:「 其實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那一天必將到來,我希望自己可以體面的迎接他,而不是倉皇逃竄最後面帶痛苦的離世。」

「 你還是太小了,死亡哪有那麼雲淡風輕?」

父親訕笑一下,從他的眼中,我讀到了不解。但很快,我就理解了他。

在國內,死亡教育依舊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在知乎,關於死亡教育的話題只能找到14條,這些問題加起來的關注人數不超過100個,而關於「很怕死怎麼辦」的提問卻多到讓人數不完。在百度,關於「死亡教育」的全部搜索結果350萬條,但關於「怕死」的搜索結果卻有2200萬條。

在這樣明顯的數據比對之下,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對死亡的忌諱與不正常的心態。

前幾年我有個叔叔,被確診為了肝癌晚期。結果不知道不要緊,前一秒還能和人談笑風生,後一秒直接垮了,又哭又嚎,誰也勸不了。結果最後,醫生說他能活三個月,自己受不了打擊,不到一個月就自殺了。

(撒錢現場)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還不夠極端,那上圖中的例子可能會更加有力的反應出多數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2015年,廈門一個富豪在查出絕症的時候,直接當場崩潰,掏出紅票子直接來了一出天女散花。

他們的行為,在很多人眼裡是誇張而不可理喻的。「 不就是死嗎,有什麼大不了了,至於活的這麼窩囊嗎?」

但這句話的潛在邏輯是:死亡是一件很隨便的事情。而在這個邏輯背後顯示出的,是講話的人從來沒有對「死亡」這個話題產生過深入的思考。

知乎上很多情感題,一群人就在下面回答 「 不分留著過年?」,「 分手有啥大不了的你在遲疑什麼?」,「 你是得有多依賴他你才不分手?」,在他們看來分手不過是一件雲淡風輕的事情。可真正輪到他們分手時,一個個卻又是嚎哭,又是抑鬱,又是四處求安慰又是糾結到變成了一根天津麻花。

所以就像是一個從來沒踏入紅塵的人說自己已經看破紅塵,從來沒有認清生活的人就說自己熱愛生活一樣,如果一個人從未對死亡產生過深入了解,那他對死亡的「勇敢」不過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表現。

而造成上述兩種截然不同,但對生死都頗為極端想法的緣故,則是因為多數人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的核心,其實重點並不是死,而是「生」,他不是教你如何去死,而是和你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而一個人能夠敬畏生命的時候,面對死亡才能顯得從容。不怕死,不是接受死亡,接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才叫接受死亡。

可與國外相反的是,在中國由於一些傳統價值觀以及宗教的影響,死亡一直都是一個充滿晦氣,被忌諱的詞。所以在國內,你很少能看到類似國外那種從小學一路普及到中學的死亡教育,很少有人告訴孩子人死了就是死了而不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也很少有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因為不吉利應該被迴避的詞。

相反的,由於多數成年人的固有思維,他們認為死亡是可怕的,所以潛意識中就默認了對於孩子來說,死亡同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們更情願用童話故事將死亡過度美好化,或者用可怕的恐嚇描述死後的人都在火獄中掙扎,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的孩子,很容易對死亡產生極端的認知。

記得前幾年,有一個孩子模仿喜羊羊和灰太狼,直接把一個小夥伴用電鋸弄死了。雖然說這種行為站在兒童的角度,可能出於一種模仿,但另一個角度說,孩子能做出這樣的事情恰恰代表了他不知道這樣做會令小夥伴永遠消失在世界中。

有人將鍋推給動畫片,說是因為動畫片讓孩子產生了人今天死明天就會復活的錯誤認知。但他沒有考慮過的是,孩子產生這樣的思維是因為家長沒有同他談及過死亡,哪怕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有貓和老鼠,也有更多主人公死後又復活的動畫片。難道說,為了讓孩子不被誤導,我們就應該禁播所有和復活有關係的動畫片播出嗎?

2010年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的張婕就曾在《從課程實施的實際效果看幼兒園的學前教育》一文中說過:「在課程實施(有關死亡教育)之前,很多教師擔心和幼兒談論死亡會讓幼兒感到害怕。但是,隨著課程的實施,教師們發現幼兒在討論死亡時沒有像成人想像的那樣表現出恐懼與害怕,而是能夠非常自如的談論死亡。正如一名教師所說:「雖然成人經常覺得死亡是一件很難與孩子談論的事情,但孩子們卻不這樣認為。相反,他們非常樂意有機會探索這樣的話題,而不是像成人那樣把談論死亡視作忌諱」

所以從這點來看,兒童並非我們想的這麼脆弱,而死亡也並非我們想的如此可怕。如果說,連小孩都能在引導之下順利的接受死亡這個概念,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在擁有更寬,更廣的閱歷之後,又為何不能客觀的對生與死產生重新的審視呢?

話題回到開篇關於癌症晚期患者病急亂投醫的討論。

在朋友說到多數亂求醫,明知道自己已經必死無疑但還有堅持化療的晚期癌症病人是因為把死亡看的太重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關於死亡教育的話題。

由於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緣故,所以他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焦慮,恐慌,崩潰,或者更多我沒能體會到的負面情感。當你對於即將到來的地震有所準備的時候,你會知道自己應該躲在桌子底下,或者快快跑出去。但如果你從小都沒聽說過地震是什麼,在地震來臨的時候,你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嗎?

當然不會。你只會驚慌失措的尖叫,然後哭泣,最後在被掩埋的廢墟中氣斷身亡。

對於癌症晚期的患者一樣,他們之所以會慌亂,會做出你眼中「腦殘」的行為,僅僅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沒有機會去提前演練一番如何面對死亡。

作為看客,你也不必覺得自己幸運。事實上,死亡就在你和我的身邊,也許哪天就降臨在你,或者你朋友的身上了。

中國每年都有無數的醫生被醫鬧砍死,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來源,都是患者家屬無法接受親人去世的悲痛,然後強行將這份悲痛變成一隻鐵鍋砸死了無辜的醫生。

準確的說,我覺得死亡教育的意義就在於此。他既教會我們對自己的死亡學會接受,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平靜的對待他人的死亡。在這種接納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就會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生更進一步的思考。

對於死亡,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所以,不要去嘲笑明知自己必死無疑,寧願相信騙子也要多掙扎一份生的希望的人,他們不是你嘴裡的腦殘,他們只是沒有準備好去接受這個事實而已。

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夠去多了解一些關於死亡教育的相關資料,也能去分享這篇文章,或者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去了解更與死亡教育的知識。這是對你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生命的負責。

向死而生,是為了活出更美好的明天,你覺得呢?

————————————————————————————————————————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魚頭人(ytr2333),天天都更新。大概這裡是只有和我一樣的奇葩魚頭人(腦子有水的人)才會關注的公眾號。目的是為了分享一些有趣的觀點和乾貨。要是你感興趣我,不妨加個關注,我倆可以在後台聊個五毛錢的。


推薦閱讀:

我親手埋了我的狗
醫務人員在死亡和使命面前,該如何抉擇?
已經去世的朋友還應該留在好友列表裡嗎?
壓力大,如何快速賺錢?
歷史上西方社會的死亡觀為什麼會發生由「開放」到「禁忌」再到「漸漸開放」的變化?

TAG:死亡 | 教育 | 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