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有洪荒少女,右有國民女神,你該怎麼走?
最近因為中國詩詞大會,董卿被封為最新最火國民女神。董卿父親的教育也一下子成為了熱點討論話題。有不少已經打算戒掉打罵孩子的家長又動搖了。既然打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成才,那為什麼要戒掉呢?
可是大家都忘了,
就在去年洪荒少女傅園慧瞬間引爆成為超級網紅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家長下定了決心要修正自己,向洪荒父母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快樂。
左邊有洪荒,右邊有女神,你要去何方?
這個問題真的叫人為難啊。
套用那句老掉牙的台詞,打罵還是不打罵,這是個問題。我們就這樣陷入了或左或右的選擇困境。
如果說一種教育方式肯定出來一種教育結果,那麼選擇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如果打罵孩子肯定能夠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我相信90%的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狠下心來。同樣的,如果寬容孩子肯定能夠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我相信90%的家長也會毫不猶豫地戒掉打罵孩子的習慣。畢竟90%的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
可現實是複雜的。
我們看到不少在社會上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挨過打罵。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被打罵的孩子在成人以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有的孩子甚至因為被打罵得太厲害而喪失活下去的勇氣。
同樣的,我們也看到了自由和愛的家庭培養出來了很多優秀人才,比如說宋慶齡三姐妹。同時也有不少崇尚自由和愛的家庭孕育出了各式各樣的熊孩子。這些熊孩子並沒有像「自由和愛」的衛士們所預言的那樣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反而遭到了社會無情的洗刷。
如果能有一個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研究家庭教育的模式和孩子的成就以及心理狀態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那麼我們也不需要說那麼多話了,數據就能告訴我們一切。可惜現在國內對家庭教育的研究還是處於起步狀態,缺少一個強有力的調查報告,也缺少這方面堅實的科學研究。我們的傳統教育持續了幾千年,打是親罵是愛的觀點早已經深入人心。「愛和自由」則是近百年來引入中國的舶來品,在中國社會的基礎還比較薄弱。那麼我們來看看原發地美國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吧。
體罰孩子在美國其實也是一個很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最近一位有名的橄欖球球星彼得森被起訴虐待自己四歲的孩子。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Deep in my hear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I could have been one of those kids that was lost in the streets without the discipline instilled in me by my parents and other relatives,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way my parents disciplined me has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the success I have enjoyed as a man.」「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相信如果沒有父母和親戚的嚴格管教,我很可能會淪落為一個街頭小混混。我一直相信正是有了父母的管教才讓我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原文來自Kelly Wallace於今年2月份在CNN的報道。)就是因為相信父母的體罰是自己成功的必要條件,這位球星才不惜鞭打自己的孩子。
然而體罰真的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嗎?到底應該怎麼樣來客觀地看待體罰?
這個案例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和聯邦調查局人員的關注。就這個案例展開去,結合以往對於體罰的大量研究,他們得到了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這位球星的成就和當年父母的打罵沒有關係。成為橄欖球運動員最重要的是身體素質,這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
第二,體罰式的教育很難和虐待孩子劃清界限。也許一開始是有控制的教育,但是一旦摻雜了父母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哪天挨老闆批評了心裡特別不爽),就會不由自主地把體罰孩子當成發泄憤怒的途徑。
第三,是否體罰孩子往往取決於家長小時候的經歷。小時候被打罵過的家長更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
第四,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打罵一個成年人就是侵犯,就是違法。為什麼打罵孩子就是合理的呢?
第五,體罰孩子容易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包括抑鬱,焦慮,易怒,以及暴力傾向和反社會傾向。
第六,體罰孩子的家長往往以為體罰是唯一的管教方法,比如說這位球星。但是經過大量和心理學專家的溝通交流以後,他認識到這其實是他自己的局限。家長可以學習更多更好更合理的方法來管教孩子。
第七,體罰孩子是一個歷史和文化問題。美國的暴力體罰更多集中在黑人群體,打罵孩子的頻率和程度遠遠高於白人,亞裔,和拉丁裔。在思想更為傳統的美國南方,體罰孩子的現象遠遠多於北方。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律呢?有學者認為這大概和黑人早年被奴役有關係。而美國南部更加保守,他們相信體罰孩子是聖經的旨意。
總結一下,美國的體罰其實也不少見,不過隨著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體罰已經很大程度上被其他更好地管教孩子的方法所取代。
我想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為什麼體罰其實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作為七十年代生人的我,成長的過程怎麼可能缺少挨打?我現在還很清晰的記著老爸手握竹枝站在我身後的那個時刻。老爸是高中老師,自稱是講民主的家長,在打孩子這個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首先,打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原因,其次一定不能打傷孩子,最後打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手軟,要讓孩子記憶深刻。基於這幾個原則,他第一不打臉,因為有可能導致耳聾。第二不用皮鞭或者粗棍子,因為殺傷力太大。他就到山上精心挑選一根細細的但是枝椏特別多的竹枝放在家裡。打起來都是皮肉之傷,足夠疼痛但又不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且因為枝椏密,一次就能打到好多地方,效率更高。打之前,必先黑著臉給我們說清楚為什麼要打人,然後開動。
那是一個小學的暑假。整個暑假因為有表姐一起瘋玩,我忽視了暑假作業。到了開學前的那個晚上,我還欠著30篇日記。老爸知道以後特別生氣,好好地批評我一通,然後請出竹枝守在我身後。我就在他眼皮底下一直不停地寫作業,心裡充滿了恐懼。好不容易寫完了30篇日記,已經是深更半夜,老爸的竹筍炒肉緊跟著就來了。一陣狼哭鬼嚎之後還要去洗個冷水澡,浸著身上的傷口更疼了。沒有人憐惜。自己擦乾眼淚上床。
就這件事情來說,我一直拖欠作業,肯定是不對的,需要管教。老爸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他的體罰理論也體現了他對孩子的關愛,相信比大多數那個年代的家長都要高明。老爸肯定是希望我能夠從此學會自己掌握時間,不要再犯拖延症。可是這一頓竹筍炒肉真的讓我的拖延症得到改善了嗎?
沒有。
能拖就拖的毛病伴隨了我三十年。我依舊缺少對時間的規劃管理能力,經常是隨心所欲地做自己當時想做的事情,一直拖到不能再拖了,才痛下決心苦熬幾天。這個毛病說大不大,反正每次都能過關,也熬過了各種考試,完成了各項任務。說小不小,喪失了對時間的主動性其實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性,整個人是被動的隨波逐流的。出個門也是各種拖延,經常一說出門,老公三分鐘就已經站在門口,然後還要再等我三十分鐘。
為什麼我老爸美好的願景落空了呢?
因為在出發點和孩子的行為變化之間存在著一個大大的黑箱。這個黑箱就是孩子的大腦反應。
體罰的一個基本理論模式是:孩子出現了不好的行為,然後父母打罵孩子,然後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修正自己的行為。
可是打罵孩子引發孩子行為改變這個過程真的是依照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進行的嗎?
非也!
孩子並不是一台機器,嚴格依照輸入的指示來進行輸出。孩子不但受到自身發育階段的限制,同時也受到自己情感體驗的影響。
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你以為孩子在隨著你的語言進行邏輯思考,其實孩子可能只是在擔憂,「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在孩子體驗痛苦的過程中,你以為孩子會感受到你內心的痛苦超過他身體的痛苦,其實他只是在自己的孤獨無助和恐懼中掙扎。
在體罰結束以後,你以為孩子會因為他經歷的痛苦而變得更好,他其實只是在思考如何才能躲避下一次挨打。
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來避免挨打。有的會拚命地順從家長;有的會一再反抗;有的會麻痹自我;有的會投機取巧。不管是何種方式,他們的行為都是在努力獲得安全的層次徘徊。這並不是說挨打的孩子就不會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們中最優秀的那部分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女神或者男神。但是這些孩子如果不能從害怕體罰的心理狀態中超脫出來,那麼終其一生,他們都會在追求安全感這個低級層次上徘徊,忍受不同程度的心理折磨。
就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我已經完全忘了父親給我說的那些道理了。究竟是因為當時自己的抽象思考能力沒到那個水平,還是因為當時過於恐懼根本聽不進老爸說了些什麼,已經 無從追究,也許是兩個原因都有。總而言之,我並沒有因為那一次挨打而明白什麼道理,這一點是肯定的。道理已經模糊,挨打時候的恐懼痛苦卻是再真實不過。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後背發涼。在離家之前,我對父親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敬畏。等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第一次了解到原來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那樣親密玩鬧,才發現,父親和我都已經失去了太多。
體罰已經被大量研究證實對孩子的成長不但無益,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如果不用體罰這種方式,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我相信也是令很多家長困惑的地方。有不少家長甚至乾脆選擇最大程度的「愛和自由」,不要給孩子任何限制。這樣做究竟對不對呢?
再回到那位美國球星的例子。他的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往往缺少對事物的全面認識,缺少理性思考。他們往往遵循唯樂原則,追求當下。那位球星的兒時玩伴也許有不少就真的就成了街頭混混。如果當年沒有父母的嚴格管教,完全任由他自己選擇,或許他真的會跟著那些朋友一路走到黑。
這裡我們需要分清楚兩個有交叉但是不同的概念:一個是體罰或者說打罵孩子;一個是對孩子的管教。
那些專家並沒有否定管教孩子的重要性。完全沒有管教的孩子是熊一般的存在。專家們否定的只是體罰。事實上,他們幫助那位球星了解到管教實際上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效果比體罰更好。
那麼什麼是更好的管教呢?
管教,管教,就是管理和教育。怎麼樣才能更好地管理孩子,教育孩子,同時又不傷害親子關係呢?
答案就在於:權力下放。
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和能力,把管教孩子的權利適當地下放給孩子。在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讓生活教育孩子,讓孩子管理自己。家長只需要站在孩子身後,協助他們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方法。
還是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那個時候我大概是七八歲的年紀,對時間的概念已經建立起來了,知道年月日小時分鐘。可是時間對於自己的重要性究竟怎麼樣,該如何更好的使用自己的時間,我肯定是沒有什麼概念的。暑假正是完全放鬆的時候,加上有好久沒有見面的表姐,那肯定是分秒必爭地玩耍。從這個角度來說,忘記暑假作業也是情有可原的。到了開學的前一天才發現有30篇日記沒有寫,交不上作業就不給報名。我那時候已經是一團亂麻,心急如焚。也就是說,我當時已經有了解後果嚴重性的能力。當時我還有時間去彌補自己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承擔後果。這樣他就會把自己的行為(拖延)和結果(焦慮)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孩子也學會了獨立承擔後果,學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這個事件之後,孩子平靜下來了,家長就可以找個機會和孩子好好地回顧一下整件事情,引導孩子從理性上分析自己拖延作業的前因後果,更好地認識時間,教孩子提前制定計劃,使用日曆來規劃和管理時間。
這樣的處理方式,家長和孩子是站在一條線上:孩子在前,直接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家長在後,幫助孩子理性思考,學習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孩子認識到自己必須要面對真實的生活,他的責任心就會增長。家長站在孩子身後,孩子也會更加信任家長,就好像信任自己的戰友,安全感也得到了鞏固。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他就能更加輕鬆地爬上一個新的台階。
最好的管教就是幫助孩子自己管教自己。
這也是蒙特梭利所說的Self-discipline (自律)。
推薦閱讀:
※你見過思想最落後(頹廢,墮落,苟且)的人是怎麼樣的?你認為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悲劇?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聊天?
※如何評價劉燁的兒子劉諾一?
※每個像生二胎的父母所應該知道有關老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