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英國的流行音樂

  六十年代開始的時候一個新興市場所需的所有原料都已齊備。市場上的商品就是音樂。絕大多數六十年代黃金時期搖滾樂團的歷史都遵循著類似的模式。傳記的開始幾頁講的是幾個孩子們通過收聽時有時無但魅力十足的盧森堡廣播(1)發現了查克.貝里(2)與貓王,這個商業電台從五十年代初期就開始在每晚7點向英國廣播節目(這座以調頻208聞名的廣播電台可謂命途多舛,最早由法國企業家興建,戰時被納粹宣傳機關徵用,戰後落到美國人手裡,最後終於重獲生機,其資金來源主要是為阿華田與足球博彩做廣告,這也是荷蘭人為當代英國文化做出的唯一貢獻)。在一開始意外邂逅了美國搖滾和流行音樂之後,接下來的內容就是一位或幾位未來的大明星向朋友們建議組個噪音爵士樂(3)樂隊玩玩。噪音爵士樂的問世要歸功於一位爵士樂師,格拉斯哥小提琴手的兒子名叫朗尼.當根(4)。這種爵士樂和弦簡單,配器多為洗衣板之類的家庭用品或自製樂器,音質輕鬆明快,風格介乎於爵士、鄉村與藍調之間,不加雕飾而又常常幽默風趣。與一般爵士不同,你不需要成為專業音樂家也能玩噪音爵士樂——正如約翰.列儂以及眾多他人所發現的那樣。二十年後的朋克雜誌會給出三大基本和弦的指點陣圖並敦促讀者們組織自己的樂團,這正是噪音爵士樂留下的經驗。朗尼.當根的單曲將會走進全國的學校禮堂以及青少年的卧室,朗尼.當根那做作出來的美式口音也將令他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市場走紅的英國歌星。

  接下來在這段一言難盡的歷史裡露面的是兩個影響深遠的地點。一個是咖啡吧。無論是穆斯維爾山(5)的El Toro還是利物浦的卡多馬(6),又或者其他幾千家名不見經傳的門臉。咖啡吧成了年輕人聚會的重要場所。這些一般由義大利移民經營的店鋪為年輕人欣賞音樂提供了難得的場所,遠離家人或氣氛惡劣的成人酒吧。這裡有著最早一批點唱機與時而舉行的現場表演。第二個地點則更加重要,也就是藝術學院。在五十年代,藝術學院的角色絕不僅僅局限於培養下一代的設計師或雕塑家。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伊麗莎白以及愛德華時代留存下來的機構,與當地技工院校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原本培養的都是些能夠扶持當地服裝業、制陶業、印刷業以及其他行業的手藝人。因此在大規模大學教育開始之前(直到七十年代這一舉措帶來的變化才能真正體現出來),藝術學院往往就會成為那些聰明且富有想像力但卻無法遵從學術紀律的青少年的歸宿。

  利物浦藝校的約翰.列儂,合恩賽的雷.戴維斯(7),伊靈的彼得.湯森(8),沃特漢姆斯托的伊安.杜利(9),西德卡普的基斯.理查茲(10),凱特.斯蒂文斯(11),平克佛洛依德的核心成員以及洛克西音樂團(12)只是一個龐大群體的代表。咖啡館是十分重要的見面地點,但是藝校才是真正的流行文化工廠。穿著高領套頭毛衣、胸前別著反核戰徽章的藝校學生長期以來一直是國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吐槽對象。藝校成為了有才華的圈外人集會的場所,並為他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他們當中日後成為傳統藝術家的寥寥無幾。達特福德一名電工的兒子,波普藝術先驅彼得.布萊克(13)此時正以摔跤運動員、流行雜誌、美女海報與歌星為題材創作繪畫與雕塑。布萊克通過在倫敦三家藝校教書來掙錢,對於當時的年輕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且還走在例如安迪.沃霍爾等美國波普藝術家的前列。1961年他鼓勵伊安.杜利描述自己的興趣所在——「奶子和屁股,黑道,泰迪男孩,潔恩.曼斯菲爾德(14)與馬龍.白蘭度」——但是許多人都如饑似渴地試圖接觸更富年輕活力的文化,杜利只是其中之一。全國上下,未來的設計師發現未來的畫家、圖形藝術家以及電影人就在學生公寓里和自己毗鄰而居,各種創意立刻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六十年代時裝與櫥窗裝飾所採用的標誌性布里奇特.賴利(15)奧普藝術線條很快就被學生們從與他們混在一起的藝術家那裡學了來;皇家空軍風格的圓形紋章與粗黑箭頭很快就出現在了諸如The Who等樂隊的服飾上,後來很快就成了機車黨(16)的標誌。六七十年代的外觀就是由英國主要應用設計院校的思想交融決定的,無論是美國還是歐陸都沒有這種現象。

  對新潮的渴望以及打破學科藩籬的熱情也成為了影響英國音樂的重要因素。很久以前藝校就成為了民謠與爵士的堡壘。為什麼不呢?這裡彙集了成千上萬名中產階級以及工人階級出身且天資聰穎的青少年,既想著尋歡作樂又不想陷在工廠或辦公室里過一輩子。到了五十年代末期,英國藝校學生開始接觸噪音爵士樂,R&B以及初次登陸英國、包裝整潔、令人食指大動且相對面目純良的貓王專輯。首先出現的是微笑的湯米.史提爾(17),然後是克里夫.理查德(18),再然後是之前在拖船上工作的比利.弗瑞(19)。在這幾年裡,滾石、奇想以及The Who樂隊的未來成員都受到了激進思想與新時尚的耳濡目染,正如水彩畫或者陶罐一樣打下了藝校的烙印。伊安.杜利和他的朋友們用油畫筆當鼓槌,鬧得全樓不安。這也可以視為一個比喻。真正的藝校樂隊終將到來。以溫徹斯特藝校的布萊恩.艾諾以及煤礦工人之子、師從紐卡斯爾藝校英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彌爾頓(20)的布萊恩.弗瑞為首的洛克西音樂團引領了深受七十年代初英國聽眾熱愛的頹廢、機智而又思想深刻的音樂風格。如果沒有藝校背景,平克佛洛依德這個最偉大的概念專輯樂團的出現根本就無法想像。

  讓我們繼續追尋流行歌星一言難盡的生活軌跡吧。你已經遭受了盧森堡電台的腐蝕,在噪音爵士樂團練過了手,在咖啡館裡聊過了閑天,地方藝校擴展了你的想像力,然後呢?一言以蔽之曰:經營。在六十年代初期,假如你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與一副英俊小生的面貌,那你很可能會被「火光拉里」或者拉里.珀恩斯(21)相中。他是第一批奸詐經紀人中的一員,這些人出現得很早也很頻繁。一夜之間滿頭亂髮的男孩就成了賺錢的門路。

  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主流音樂形式利潤很低。大多數公共場合中的音樂都是現場演奏的——音樂廳舞台上的鋼琴樂師與班卓琴樂師,走紅歌手以及最終舞廳里的大型樂池與熱辣的爵士亞文化。艾弗.諾韋洛(22)這樣有才華的作曲家與哈利.羅德(23)可以通過記譜音樂獲得相當不錯的收入。二十世紀初歌劇明星的留聲機唱片銷路依然火爆,但是麥克風剛剛問世就改變了流行音樂,前所未有地拉近了聽眾與音樂的距離並提供了豐富的多樣性。於是早在流行音樂之前很久唱片業就將吉爾伯特與蘇利文(24),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墨水點(25),弗蘭德與斯萬(26),薇拉.琳恩(27),一干美國男歌手以及眾多西區音樂劇送進了千家萬戶。五十年代末期英國唱片業呈現四足鼎立之勢:百代,DECCA(28),Pye(29)與菲利普斯(30)。它們的大部分利潤都來自錄製古典音樂或戲劇音樂的唱片,直到7英寸45轉唱片普及之後唱片才成為青少年錢包的新寵。儘管早在1948年這款唱片就已經在美國面世,但是對於五十年代末的英國工人階級子弟來說依然昂貴得離譜。

  其他關鍵的技術革新也大約在同一時段出現。首先是電吉他,1948年一名叫做里奧.芬德(31)的無線電修理工最先發明了這一技術並很快遭到勁敵萊斯.保羅(32)的競爭。然後是晶體管收音機,這項在五十年代中期面世的技術原本是為了令美國人能在核戰爆發之後與俄國人保持聯繫,不過到了五十年代末期這項技術已經出於其他原因得到了普及。如果沒有麥克風、電吉他與7英寸唱片,搖滾與流行音樂都不可能出現。如果沒有收音機,潮流交匯的影響將會默默無聞。一切因素在這一刻都已齊備。戰後的經濟繁榮令青少年與青年工人的口袋裡有了閑錢,嬰兒潮令他們的人數大為提升,營養的加強提前了性成熟的年齡,流行音樂所需的大眾市場機制也早已到位。盧森堡電台早在1952年就推出了《流行榜單》節目。幾年之後電視業也會跟進——麗的呼聲(33)的《各就位》(34),英國流行音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接下來BBC還會推出英國自己的《流行榜單》。

  最初一代美國搖滾及藍調先驅將音樂變成了幾分鐘一段的小品,上癮的聽眾每周都要花錢購買。廣播、電視與雜誌這些傳媒機器已經開足了馬力。當時依然繁榮的英國電器產業出產了大量收音機與唱片機,已經成為了居家必備的物品。還有眼裡看著明星、在廉價吉他上瘋狂撩撥、從電台廣播里抄寫歌詞與和弦的青少年「工人們」正在英國各大城市等著嶄露頭角。接下來在這個虛構的六十年代成功勵志故事裡, 奸詐的經紀人順理成章地來到了咖啡館的地下室或者私人俱樂部,一手拿著W.H.史密斯(35)的合同,另一手拿著派克金筆,從這一刻起接下來十幾年歌手與經紀人將會無休止地指責對方佔了自己的便宜。正如同珀恩斯以及最為有名的布萊恩.愛潑斯坦(36)一樣,經紀人與中間人往往也是神經緊張的圈外人——上述二位都是同性戀,當時同性戀依然違法,此外他們還是猶太人,而當時反猶主義依然猖獗。

  就這樣,一個典型流行樂團沿著可預見的道路繼續前進著。早期討巧的樂團名稱,主打歌,在高速公路之前的英國坐著租來的客車來回顛簸一兩年,趕場於巴特林度假村與各地劇院之間,第一首打榜單曲,第一次受邀來到麗的呼聲總部上電視,第一輛賓利車,吉他手與從未真正融入樂隊的鼓手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坐落於英格蘭中部的豪宅,某位樂隊成員由於吸毒過量、車禍或者溺水而悲劇地英年早逝,最後則是各奔東西與隨後的重聚一堂。

  儘管英國搖滾與流行樂團的軌跡基本上大同小異,但是早期樂團的故事還是比日後的版本更有趣,因為類似的故事之前從未發生過。從貧困的街巷坐著童話里才有的火箭一路飛升到國際巨星的地位,擁有驚人的財富,這一切都令人嘆為觀止;同樣新穎的是往往隨之而來的暗黑故事,充斥著虐待與背叛。儘管流行音樂是一門生意,但它也與階級和道德有關。幾乎每一支樂隊的歷史中都記述著類似的衝突,一邊是音樂營銷,另一邊是樂隊試圖維持原創性並忠於自我的努力。自然,許多樂隊從未嘗試過保持原創性,但重要的幾支樂隊都這麼做了,而且這麼做並不容易。奇想樂隊的成員是四個倫敦城北的男孩,一副學生相,玩的是硬派流行樂。他們披掛著一身絕對秀色可餐、奪人眼球的打扮,包括粉色獵裝,皺領,齊大腿的山羊皮靴。早在紐約娃娃(37)與地下絲絨(38)之前,他們性別不分的做派對於異性戀主導的美國市場來說就已經如鯁在喉了。流行樂界最著名的樂隊就曾經在愛潑斯坦連哄帶嚇的壓力下放棄了他們從漢堡學來的粗布牛仔與德式皮質空軍夾克形象。為了贏得第一份合同,披頭士遭到警告不得在台上吸煙、不得說髒話、不得遲到、不得在演唱會上臨時自行決定曲目。哦對了還有,他們四個都得學習如何在演出結束後彬彬有禮地向觀眾鞠躬。*14* 他們同意了。直到日後他們的成功才為自己在經理與廣告商面前贏得了自主權。

  如何合理控制一支樂隊,使其保持適度的興奮而又不興奮過度是當代管理領域最令人忍俊不禁的兩難問題。駕馭青春的精神使其產生最大化的商業利益就如同可控核裂變一樣棘手——儘管這一問題最終在八十年代隨著朋克之死與完全商業化、包裝化的流行音樂一統天下而得到了解決。在一開始金錢壓倒活力的勢頭並不明顯,還有好幾場硬仗要打。The Who是一個倫敦西城的樂隊,和許多其他樂隊一樣也是從噪音爵士起家並得到了披頭士成功的助力。他們的經理彼得.米甸(39)鼓勵他們穿著入時並將他們介紹給機車黨的觀眾們。但是他們的暴力風格與摔吉他的習慣使得他們在好幾年裡進不了主流場所。儘管他們星途坦蕩,一度與披頭士在概念專輯銷量上勢均力敵,但是The Who從未真正遭到馴服。情況類似的是奇想,寫歌天才雷.戴維斯曾經因為一位美國電視工會的官員成奇想樂隊是「一窩共黨孬種」,並在接下來的關鍵四年里將他們拒之於美國市場門外而對其飽以老拳。一支樂隊的強硬與憤怒總會刺激另一支樂隊做出更為過火的舉動。

  除了對新興市場保持硬性控制之外,歌曲選材也是鬥爭的焦點,此刻的題材已經迅速偏離了早期流行的少男少女青梅竹馬或者仿美國黑人曲風。搖滾的主旨在於逃離,逃離年輕消費者們所佔領的正統英國城郊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青少年時光總是以一份主流的工作與婚姻告終,後者在六十年代尤其流行,1972年的結婚率達到了英國有史以來的頂峰。但是流行音樂文化卻將毒品、神秘主義、黑幫與性試驗當做替代性生活方式大肆宣揚,令唱片公司、BBC,政客與報紙十分窘迫。有些樂隊選擇了極富挑逗性的校園裝扮,塗脂抹粉,有意挑逗留短髮的傳統男性。奇想的「Lola」以及The Who的「I』m a boy」一路歌曲都涉及了變性的問題,而滾石歌曲中懶洋洋的放縱主義總會令家長們目瞪口呆。

  不管怎麼說,六十年代英國流行音樂的試驗性與變革程度都令人稱奇。新的聲音,樂器的問世,歌曲的長度以及月月更新、在1966-68年間甚至還周周更新的圖像。這是典型的由資本市場驅動的競爭,獲得利潤與地位的方法就是在競爭中壓過別人,衡量勝負的指標這是一周又一周的銷售額。最了不起的實驗者中有保羅.麥卡特尼,他將自己在循環磁帶、當代作曲家以及巴赫那裡得來的經驗全都引入了披頭士的音樂中。不過隨著他們成為終極超級天團,他們發現現場觀眾的尖叫過於高亢,以至於聽不清自己的演奏,因此他們越來越頻繁地撤退回錄音棚,製作時間更長,更為複雜而深刻的歌曲。這一勢頭一發不可收拾。滾石的藍調搖滾曲風將會挑戰默西之聲(40)的流行曲風,而機車黨人將會加以反擊,於是早期吉他重金屬搖滾就突如其來地出現了。安非他命驅動的快速而短促的單曲即將讓位於迷幻劑誘導出來的專輯,裡面充滿循環往複的催眠式曲調,封面也是超自然主義的風格。原聲演唱的抗議歌曲也終將插電。

  髮型從平滑到蓬亂到長發再到光頭,鬍鬚綻放繼而凋零,最出乎意料的臉頰上留起了山地壯漢的大鬍子。披頭士永遠是先鋒,他們是第一批投身印度神秘主義、使用西塔琴以及擁抱毒品大潮的巨星,也是第一支最終由於壓力不堪忍受而解散的樂隊。這似乎是一條無法偏離的軌跡。一支樂隊的成功及取決於成員的技巧,也取決於他們對自己街頭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些街頭之子的憤怒、熱情、厭倦與機智正是日常英國的映像,攢錢購買音樂的正是生活在這個日常英國中的居民。流行音樂要麼是來自底層的音樂要麼就什麼都不是。但成功的樂手總難免被金錢與防備狂熱粉絲的安保措施切斷他們與自己出身之處的聯繫,直至他們的歌曲不可避免地變得孤芳自賞且無足輕重起來。最終空泡里的空氣將會耗盡,受困其中的音樂或樂隊也終將窒息而死。

  (1) Radio Luxembourg

  (2) 查克·貝里_百度百科

  (3) Skiffle - Wikipedia

  (4) Lonnie Donegan - Wikipedia

  (5) Muswell Hill - Wikipedia

  (6) Kardomah Cafés - Wikipedia

  (7) Ray Davies - Wikipedia

  (8) Pete Townshend - Wikipedia

  (9) 8月31日朋克搖滾歌手伊安·杜利(Ian Dury)傳記性、毒品和搖滾樂 Sex & Drugs & Rock & Roll

  (10) 基思·理查茲_百度百科

  (11) 凱特·斯蒂文斯_百度百科

  (12) roxy music_百度百科

  (13) 彼得·布萊克(Peter Blake)POP藝術家

  (14) Jayne Mansfield - Wikipedia

  (15) 設計在線 :: 奧普藝術巾幗大師賴利作品探析

  (16) Mod (subculture)

  (17) Tommy Steele - Wikipedia

  (18) 克里夫·理查德_百度百科

  (19) Billy Fury - Wikipedia

  (20) 理查德·漢彌爾頓_百度百科

  (21) Larry Parnes - Wikipedia

  (22) Ivor Novello - Wikipedia

  (23) Harry Lauder - Wikipedia

  (24) Gilbert and Sullivan

  (25) The Ink Spots_百度百科

  (26) Flanders and Swann

  (27) 薇拉·琳恩_百度百科

  (28) DECCA_百度百科

  (29) Pye Records - Wikipedia

  (30) Philips Records - Wikipedia

  (31) Leo Fender - Wikipedia

  (32) Les Paul - Wikipedia

  (33) 麗的呼聲_百度百科

  (34) Ready Steady Go - Wikipedia!

  (35) WHSmith - Wikipedia

  (36) Brian Epstein - Wikipedia 披頭士的經紀人

  (37) 紐約娃娃_百度百科

  (38) the Velvet Underground

  (39) Peter Meaden - Wikipedia

  (40) 默西之聲_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像 宋冬野 陳綺貞 張懸 蔡健雅 那樣的創作型歌手是怎麼獨立成長創作的?
怎樣看待周杰倫為功夫熊貓3獻聲的新歌《try》在網易雲音樂一日評論過萬?
如何看待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第一期各導師的表現?
如何評價歌手金莎?
有哪些旋律動聽的民謠?

TAG:英国 | 文化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