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真的越來越像華為?
關於小米像什麼的問題,似乎一直是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凡客出現問題之後,很多人擔心小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凡客」。但雷軍畢竟不是陳年,小米當然也不是凡客。為了向大眾清晰地說明小米是什麼,雷軍曾經用過很多辭彙,比如:沃爾瑪、海底撈、同仁堂、Costco……但今天突然看到有業內評論,小米越來越像華為,說實話,我很吃驚!對於這一觀點,我想不管是小米還是華為兩者都會不悅,原因很簡單,兩者根本是不同的物種,只不過恰巧因為智能手機業務而有了重合的部分。
小米、華為早就分道揚鑣
在今年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雷軍的對於華為的一番評價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讓業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在小米、華為這兩個智能手機行業中的巨頭身上。在論壇上,雷軍被主持人問及:「承不承認華為也具有互聯網思維?」雷軍是這樣回答的:華為也是中國企業的驕傲,華為今天之所以做得很好,我認為也是小米的貢獻。五年前華為開始做手機,也是學習小米做產品、做用戶體驗。但骨子裡,華為不具有互聯網思維。是小米開始之後,大家一起把山寨機市場打沒了。華為有沒有互聯網思維是另外一回事,但小米對華為的啟發確實有目共睹。其實不止華為,對於中國國產手機行業而言,小米就是一隻「狼」,在「狼來了」的恐懼下,眾多還是「小羊」國產手機品牌,才實現了更茁壯和彪悍的成長。所以,不僅華為要感謝小米,整個國產手機行業其實都應該感謝小米。
但小米的真正目的卻並非要做手機。手機對於雷軍的野心而言只是一個平台、一個渠道,他的設想應該是通過小米手機輸出更多有價值的服務、產品,從而形成對國民科技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生態圈。相對於小米,華為的目標似乎更直接些,就是要做好手機,將自己產品和品牌推向高端,通過硬體利潤和品牌附加值盈利。而正是這一點,才是兩者在市場特徵輪換下漸漸分道揚鑣的關鍵所在。所以,單純地拿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和華為手機的出貨量相比並不十分科學,兩者的戰略目的畢竟有很大不同,至於誰像誰?則更是笑話。
思維之爭,雷軍和任正非各有見解
「互聯網還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豆腐還是那個豆腐。華為是不是互聯網公司並不重要,華為的精神是不是互聯網精神也不重要,這種精神能否保證企業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對於華為具不具有互聯網思維,任正非的這句話應該是最務實的回答。但在雷軍看來,互聯網思維則是更高維的工具,現在任何低估互聯網的行為,都是很愚蠢的。
根據IDC最新數據報告,華為2016年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銷量都在穩步提升,市場份額大漲。華為出貨量由2015年出1.07億部手機出貨量增長至2016年1.393億部,同比增長30.2%。但光鮮的背後也充滿無奈,The Information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在銷量快速上漲的同時,華為的利潤卻縮水了。報告顯示:華為消費者業務2016年銷售收入,達260億美元,同比2015年增長42%。但消費者業務2016年的利潤縮至20億美元。而該部門2015年利潤則為22億美元。此前華為預計2016年消費者業務利潤目標為25億美元,這就意味著,華為消費者業務2016年利潤同比反而卻減少了10%。難怪業界一直有傳聞,任正非對手機業務盈利能力不滿,準備對手機部門動手,要麼降薪;要麼裁員。這是典型的任氏企業生存哲學,那怕華為手機國內份額第一,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依然不能讓其滿意。
在手機業務上,小米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根據IDC及其他第三方數據機構放出的數據來看,2016年小米手機市場銷量暴跌36%左右。但根據雷軍在2016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的演講內容顯示,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7家,預計2016年生態鏈硬體收入能達到150億元人民幣。小米生態已經連接激活了超過5000萬台設備。尤其是米家品牌的推出,以及線下小米之家緊鑼密鼓的開業布局,讓小米在新的業務層面充滿了想像。雷軍的互聯網思維,讓其更多地關注企業的未來戰略和前瞻布局。
我想,這已經不僅僅是「是不是互聯網思維」之爭了,而是兩代企業家之間理念和戰略智慧的切磋。
競爭長期存在,但已是兩個不同物種
華為走的還是傳統硬體廠商的路,專註於產品,注重基礎技術的積累沉澱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創新,這是華為能從國產手機品牌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所在。華為能從「中華酷聯」格局崩塌中獨善其身,除了任正非的管理哲學功不可沒之外,還得益於華為對上游供應鏈的出色掌控能力和渠道分銷能力,更重要的是華為對智能手機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尤其是產品上向著中高端的挺進,讓華為有了更大的戰略機動空間。但同時,華為手機過於聚焦手機業務也為其帶來不確定的未來,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手機業務「豐產不豐收」,體量不斷提升,利潤增長乏力;二是,手機市場整體的飽和和競爭的日趨激烈。保增長又要保利潤,在如今嚴重分化的手機市場,這無疑是華為面對的最大難題。不管如何,華為已經成長為國產手機品牌中的巨鱷。
在過去的一年,對小米批評的聲音很多,尤其是在小米和華為在手機業務層面的對比上,和幾年前的強勢增長相比,如今的小米似乎「沒落」不少。但手機業務只不過是小米的一個SKU,2016年在小米的商業版圖中出現了更多的面孔:筆記本、電飯煲、掃地機器人、平衡車、電動滑板車……過去的兩年中,小米共投資了55家創業公司,有29家公司是從零開始孵化,20家公司已經發布過產品,7家公司年收入過億,有4家已成為年收入超過10億的獨角獸公司。而正是這些生態鏈企業源源不斷地為小米輸送著高品質商品,填充著米家品牌和線下小米之家的櫃檯。不得不說,小米越來越像Costco,正如其Slogan所言: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小米似乎正在成為中國科技行業的「Costco」。
作者:何帥 微博:@小編也瘋狂 微信訂閱號:小編也瘋狂
(id:xiaobianyefengkuang)專註科技硬體、互聯網分析評論、電商研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王自如在2017年5月22日對華為p10的評測?
※如何看待用華為被嘲諷愛國的道德綁架行為?
※你對於華為mate10有什麼期待?
※了解網路傳輸中的數據結構對學習華為和思科認證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