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的敘利亞人:總覺得這裡缺少些顏色與畫面感
拿著攝像機,我就這樣出發了。經過不到一天的折騰,我來到了位於土耳其南部的一個叫尼濟普的小鎮,在這裡,我要跟另外一名攝影師以及兩名中國學生看望敘利亞的難民。
阿勒頗圍城戰的結束或許讓外界誤以為敘利亞戰局已經開始趨於平靜,實際上敘利亞境內的25支軍事勢力間的衝突仍在繼續進行,仇恨仍在蔓延。回家對於已經逃離敘利亞的人來說也遠非一個現實的選項;更為實際的問題毋寧選擇在哪裡安置自己與家人,開啟新的生活。
△ 尼濟普的敘利亞男孩(攝影:李丹)
加濟安泰普(Gaziantep)是土耳其第六大城市,南部最大城市,靠近敘利亞邊境,也是仍有人居住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可追溯到公元前3650年。我們來到了加濟安泰普管轄的小鎮——尼濟普,這裡的NGO組織為敘利亞難民開辦了難民援助中心。
尼濟普這個人口約為10萬上下的小城市,在過去幾年中一共接收了35000-40000左右的敘利亞難民。他們大多住在房屋而非集中管理的難民營中。國際社會與當地政府的救助活動可以基本保證難民們的溫飽。土耳其本國的失業率已經高達12%,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獲得工作只能打黑工;難民童工的現象也開始出現。然而,更多的難民實際上是處於失業的狀態,因此而只能百無聊賴地消磨日子。
△ 小鎮上的穆斯林老人(攝影:李丹)
來機場接我們的Tara是一位中年美國女性,和我一樣的短髮,熱情爽快。她是當地NGO的負責人,在此從事難民相關的工作。她來土耳其二十多年,來加濟安泰普三個月,講當地語言,過得頗為自在。她平日獨居,與四隻貓為伴,從朋友那裡租來這套條件頗好的小公寓。一個美國人在這也算是稀罕事,再加上我們四個亞洲面孔,走出去也算是一道風景。
△ Tara和她的貓(攝影:楊肯)
這座城市說不上發達也算不上蕭瑟。因為去的次數多了,雜貨店的老闆也認得我們,請我們坐下來喝茶,邀晚上一同看足球賽;路上五個嘰嘰喳喳的少年看見我們又好奇又想示好,主動要我們給他們照相,站在一排笑起來都可愛俊朗;靠邊停車走下來的婦女畫很流行的高濃眉,戴大方框墨鏡,著白色長衣,垮黑色皮包,沒有戴頭巾,一頭黑短髮,臉上帶著莫妮卡·貝魯奇式的冷漠表情走過。
這聽上去與別處無異,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麼。顏色。畫面感。
我半個月前剛從摩洛哥回來,為那裡的色彩藝術傾倒。或許是摩洛哥的格調太高,又或許是此處的色彩平平,襯出差別。這個城市不算明麗,給我的印象還有一種莫名的黯淡。街上往來車輛黑白灰,街道兩旁建築中規中矩。
△ (攝影:李丹)當然我到此不過一日半,只在住處附近走了走,初印象而已。下午出門遇見三次賣氫氣球的,其中一次一個少年站在馬路邊,手上攥了一捆心形的氫氣球,紅藍銀紫半朵雲彩,十里拉(1土耳其里拉約2人民幣)一個,是我印象中這個城市最鮮艷的顏色了。
△ 拿著熱氣球的小販(攝影:李丹)
我們探訪敘利亞難民的旅程剛剛開始。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在改變著我們對於難民問題的認知。
期待著明天的太陽和明天的故事。
世界說 X 米字工作室
吳 琪
發自 土耳其 尼濟普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本接收150名敘利亞難民?
※我們該怎麼樣為敘利亞難民提供援助,國家為何不發動全民募捐,每人很少也沒關係啊?
※當伊斯蘭極端分子佔領我了我的家鄉……
※如何看待美國在歐洲攪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