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偵探小說和發音,日本文化也有「英國血統」

日本到底更「像」哪個國家呢?

說到傳統服飾與文化,自然是改良自隋唐中國,但現代商業文明又大量汲取美式思想,科技發達為世界矚目;做事嚴謹,不由得想到德國;文藝優雅,又想起藝術之鄉義大利。不過,在一連串「菊與刀」式類比之下,若是深究日本人內心,其實還能發現一絲有趣的「英國魂」。

東京火車站

英式紅磚房=東京火車站

不論其他,單就東京火車站紅磚房建築便能窺見一斑。這座「丸之內站房」初建於1914年12月,是日本國力上升期的標誌性建築,而當年圍繞東京站站房設計風格,實際上有過一個有趣爭論。

1896年2月,日本國會通過建設東京站的提案,1898年日本聘請德國人弗朗茨·巴爾策(Franz Baltzer)擔任設計師。巴爾策對日本文化頗為喜愛,因而設計方案中,東京站的站房雖然採用磚瓦壘砌,但頂蓋卻採用日本傳統的城郭與寺廟風格。

德國人弗朗茨·巴爾策的設計圖

不過當時日本正處於歐化時代,傳統設計風格無法獲得接受。更何況丸之內在1890年劃歸三菱財閥開發以後,三菱請來英國人約賽亞-康德爾(Josiah Conder),沿著如今東京站至有樂町站之間的街道建設了大量紅磚房,鱗次櫛比,好似倫敦金融城——倫巴第大街,因而也被時人稱為「一丁倫敦」。

一丁倫敦

既成事實之下,日本人只得放棄德國方案,轉而邀請康德爾在日本的得意門生——辰野金吾設計了一套紅磚站房,為「一丁倫敦」增光添彩。

即便一百多年過去,丸之內周遭已變鋼筋混凝土,紅磚房也從先進象徵變成古舊之物,東京站丸之內站房依舊挺立在這片寸土寸金之地。不僅如此,為了修復二戰中因美軍空襲而損毀的部分,日本從2007年根據舊圖紙重建;2012年10月,丸之內站房復原儀式隆重舉辦,宣告這座古老建築又重新煥發青春。

曾經的親密戰友—日英同盟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從德國學習了憲法體系與陸軍體系,也相應從英國學習了議會制度與海軍體系,逐步獲得英國認可:1894年7月,英國在列強中率先與日本解除不平等條約;甲午戰爭初期,日本艦隊擊沉清軍租用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卻又兩位英國法學者專門發文為日本辯護;1900年義和團之亂,英國苦於南非布爾戰爭不能自拔,便要求日本人作為「遠東憲兵」出面維護治安,這也使得日軍成為進攻北京城人數最多的一支部隊;1902年1月,為了對抗俄羅斯帝國駐軍中國東北、威脅朝鮮半島安全,日本與英國簽訂同盟協議,這份日英同盟(1902-1923)也持續了20餘年。

以日英同盟為靠山,日本在隨後的日俄戰爭(1904-1905)中擊敗對手,日本不僅提升了國際地位,攫取朝鮮半島,也於1910年在倫敦舉辦「日英博覽會」,將日本傳統文化與明治變革傳遞給盟友;1919年,皇太子裕仁尋訪歐洲列國,與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首相勞合喬治等人促膝長談,請教立憲君主經驗。與此同時,英國一些流行文化也順著同盟友誼傳到日本。

1910日英博覽會中日本展館入口

彼時「福爾摩斯」系列偵探小說正處於連載黃金期,受到柯南道爾影響,日本作家岡本綺堂從1917年開始偵探小說創作,以江戶時代奉行所衙役「半七」為主人公,以江戶時代實際存在的「捕物帳」(案卷)為基礎寫作了《半七捕物帳》。這個系列雖並不算出名,卻將歷史小說與偵探小說合二為一,引領一場「捕物帳」小說潮流。這一日本特色偵探小說由野村胡堂「錢形平次」系列大放異彩,而著名偵探小說作家橫溝正史在創作「金田一耕助」系列之前,也以撰寫「捕物帳」小說出身。

《半七捕物帳》漫畫版封面

除去文學方面,隨著1915年日本百貨業巨頭丸善將博柏利(Burberry)引入東京,一戰前後英國流行的「塹壕大衣」(Trench Coat)也傳入日本。由於塹壕大衣形制寬大,又脫胎自軍裝,便成為大量刑偵劇、推理劇登場刑警表現「硬派」風格的不二之選。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的塹壕大衣

由於日本人極度鍾情,博柏利還與日本三陽商會合作,在1996年、1998年推出日本原創子品牌「博柏利藍標(Burberry Blue Label)」、「博柏利黑標(Burberry Black Label)」,各自面向18-25歲女性與25-35歲男性,獲得巨大成功。而迄今為止,博柏利也並未再向其他國家授權原創子品牌。

隱藏在日語中的英式英語

日語里,博柏利音譯為「バーバリー」,讀音類似「巴巴利」,這種日式讀音或許會成為一種笑點。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讀音也承襲了一些英式英語的精髓:畢竟在舊式英國標準音之中,「er」、「ur」等音節確實傾向於讀成「ar」,典型例子莫過於福爾摩斯的名字「Sherlock」,事實上漢語也參照英音譯為「夏洛克」,後來根據美音才有了第二種翻譯「歇洛克」。所以再遇到「Nurse」翻譯成「ナース」(納斯),「Permannnt」翻譯成「パーマネント」(帕馬嫩托),可千萬不要著急嘲笑。

相比於中國英語大量借鑒自美國,日本英語最早老師卻是大英帝國本身,所以日式英語中夾雜英音也在所難免。1905年7月,在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俄國艦隊之後的慶功宴上,一位美國水兵受邀前往日本艦隊旗艦「三笠」參加慶功宴,聆聽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訓話。在回憶錄里,他提到自己忘記了當時東鄉究竟講了什麼,只記得他說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很有貴族氣質。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

的確,東鄉平八郎青年時期曾經留學英國,雖然只獲得了一個商船駕駛資格,卻積累了大量海軍知識與國際法知識,這無疑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更有趣的是,這位美國水兵日後也以東鄉平八郎為目標,最終成為二戰時期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戰後,尼米茲曾為戰艦「三笠」的修復工作傾盡全力,以表達自己對於東鄉的敬仰之情。

雖然二戰以後,美國成為了日本主要學習對象,也將日本從軍國社會改造為民主國家,但在日本人內心中,一顆英國魂或許早已紮根。

世界說 蕭西之水

發自 中國 北京


推薦閱讀:

柯南里出現的「歌牌」是怎麼玩的
日本黑幫組織是怎樣的?和美國黑手黨比呢?
為什麼日本人對木村拓哉那麼狂熱?但是也很愛黑他呢?
日本人有哪些優點?

TAG:日本文化 | 英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