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零 為何證

本文主要面向尚未實證無我,但卻了解無我,並有心實現實證無我的人群。

既然要修證,首先必須要有一個修證的原因,否則修證是無從談起的。

釋迦牟尼開始講法,首先講的是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四聖諦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的概括,首先說明輪迴即是苦,其次是這苦的來源,再次是如何滅除苦,最後是如何實現幹掉苦因達到無苦。四聖諦也是佛經的序章,而且是遞歸的序章。如果你曾了解過一些計算機開源軟體領域的一些關於遞歸的說法,你大概會知道一個很有名的遞歸:

GNU is NOT UNIX

在這句話中,除了不重要的is,每一個詞的開頭構成了第一個詞GNU,這是個很巧妙很有立體感的結構。而四聖諦在佛經中的位置也是如此。而苦集滅道的第一個字「苦」,就是拉開佛教序幕的根源,也是修證——即「道」的根本原因。

但是單純的說修證的原因是苦,未免視角有些太大了。一個級別合適的因果鏈是這樣的:生命中在輪迴中沉浮了無數劫,經歷了無數的痛苦卻永無解脫之日,甚至把痛苦作為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在某一個時刻,某個生命聽說了這苦是可以解脫的,並且也相信這個說法,於是相當自然的產生了出離心;隨著出離心的生長和推動,這個生命在某一刻開始學習佛經,試圖用佛陀給的方法——修證來最終實現解脫。

以上的因果鏈僅僅是個標準的模型,事實上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相當多個的生命周期,最常見的就是在苦與樂之間徘徊,導致信與不信的擺動,出離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過從最根本的因果來講,以上的模型就是絕對的。

不過在當世觸發修行的條件卻未必是苦。比如好奇就是一個普遍原因,有的人喜歡探索,於是開始研究佛教,開始修證。這個好奇的確是當世觸發修行的原因,不過僅僅是一個機緣。如果這個人過去世並未經過以上因果鏈,那麼他最終會因為心亂而放棄,這個結論本文會在後續詳解;而如果這個人在過去世有過修行的經歷,那麼這個好奇將會把他拉進佛門後,由苦開始正式接管推動他修行的任務。
推薦閱讀:

如何逐字解釋《達摩觀心頌》?
禪與竹子有什麼聯繫?

TAG:佛教 | 修行 | 禅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