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新零售」試驗,培育出「零售新物種」
蘇寧、銀泰、三江購物,阿里這一系眼花繚亂的入股與併購很明顯的一個結論是,阿里嘗試轉戰線下,從電商高地,向下俯衝。
套用阿里官方的術語,叫「新零售」。
當然,「新零售」的試驗,不止是線上與線下的打通,包括前不久聚划算併入天貓,天貓組織架構的全面調整,諸多變化,都是。阿里此前併購了UC、高德、優酷土豆、阿里影業,由阿里媽媽發布了Uni Marketing全域營銷方法論,數字化營銷也是數字化商業的一部分。
事實上,2015年,阿里便實現了18萬門店線上線下打通。一年後的2016年,這一數字翻了5番多,變成了100萬家,涉及蘇寧、銀泰、TCL、優衣庫、索非亞、GAP、Bestseller、B&Q等國內外數千商家。此外,還有近10萬家線下門店全面實現了電子化,通過千牛「店掌柜」實現門店導購員的數字化武裝,變身「智慧門店」。
「全渠道」、「智慧門店」、「數字化商業」等等,最終便是做到「新零售」線下與線下的「三通」——商品通、服務通、會員通。2016年2月,阿里成立了新零售部門,歸於阿里商家事業部,總經理是張闊,清華畢業的理工男。
「賦能」是阿里一貫傳統,商家事業部,要做的,其實也簡單,概括起來,就是「通過全渠道消費者數據的分析,為零售商輸出真正有效的數據選址,數據選品,數據化會員營銷工具」。
此前我們講過,阿里集團2013-2015年是「並」,2016年開始便是「拆」,阿里自身也在做各類元素的重構。阿里的「拆」,除了菜鳥、螞蟻金服之外,就電商業務而言,便有兩種路線——1、「全域營銷」,天貓、淘寶的「去電商化」,鞏固電商業務之外,更要成為品牌的「數字化高地」;2、線下的拓展,將包括天貓、淘寶、高德、UC等等的數據沉澱,賦能商家,輸出服務。
阿里商家事業部的業務範圍。說到底,就是「賦能」商家,也就是阿里最初的使命與願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逍遙子講到「新零售」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商業元素的重構」。對於線下零售商而言,那也包括了選址、店鋪裝修與設計、選品、商品陳列、會員、營銷等等。商業元素的重構,一方面是向蘇寧、銀泰、GAP、優衣庫、TCL等提供「數字化升級」,另一方面,則有可能催生出一些「零售新物種」。
「零售新物種」的出現,是「新零售」開啟的序幕標誌。所謂「零售新物種」,就是它們適應了數字化商業語境,與此前傳統的純線下店有著截然不同的模式——無論選址,抑或店鋪裝修、選品、商品陳列等等,都是不一樣的。
「零售新物種」的出現,其實也是歷史的一次重複——如同淘寶生態成就了品牌新物種,「淘品牌」一樣,「零售新物種」,是必然。
成都「素型生活」,便是阿里「新零售」試驗下培育出的「零售新物種」。事實上,走進成都凱德廣場的「素型生活」,你會覺得這是一家十分陌生且怪異的店:裡面商品包括服裝、鞋包、家居、美妝、咖啡、茶、烘培、圖書、傢具、畫廊、花店、瓷器、珠寶,甚至還有VR眼睛…2016年9月10日試點開業,開業當天總進店人數3000人,營業額近100萬,而雙11當天,作為天貓雙11線下會場,「素型生活」銷售額是開業當天的3倍。
「素型生活」,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蹦出來的。創始人林學波,在零售業也算是個喜歡折騰的人,「素型生活」其實早在2014年便開設了第一家店,當時林學波的設想是「O2O」,他曾公開信給服裝行業同人,預測行業關店浪潮,認定線下與線上的融合。
林學波給自己公司取名叫「先知先覺」。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預見未來固然可貴,但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把未來實現。
「素型生活」的轉機,或者說,升級始於2016年4月,如你所知,阿里的大數據支持,確切地說,阿里巴巴商家事業部的「賦能」。
改變首先是選品——「素型生活」最初是以淘品牌服裝、鞋、配飾為主,與阿里商家事業部達成合作後,阿里首先為它們提供了消費群畫像,改變了選品,服裝是佔了28%左右,鞋子還有配飾佔了有50%左右。另外30%多就基本上是以洗護、化妝品、傢具等等為主,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跨界的做法呢?「素型生活」從服裝店升級到了提供一種生活的方式。
傳統的零售更多的是「物以類聚」,「新零售」語境下,則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看到傳統的銷售店都是這裡賣什麼就是賣什麼,品類分得很清楚,但是「零售新物種」,講究的是跨界混搭的方式,讓商品有關聯,有聯想的體驗式的陳列。
「阿里給我們提供消費者的畫像,我們在一定的基礎上提升30%到50%的業績,對於我來說就非常理想了。但實際達到的效果真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說再這樣跟淘品牌合作,人流同比去年是增長了5倍,我們的銷售業績提升了3倍左右。平效的話是提升了3.5,連帶率是從原來的1.3到了現在的3.8。」林學波說,「這個從傳統的零售角度上是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數據」。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年輕一代消費群體,更多都是通過互聯網建立起對品牌與產品的認知,但線下購物卻也是無可替代的一種體驗。這也要求,「新零售」語境下,新的零售形態必須做到「線下、線上同款同價」。許多傳統零售,線下與線下價格不同,最終也導致了線下淪為線上店的一個試衣間。
要做到「商品通、服務通、會員通」,最為核心的是「數據」與ID。阿里「新零售」的試點店,會做到每一個商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二維碼,這樣的話,商品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更好的管理。
當然,無論是「新零售」亦或是傳統零售,核心命題都是「效率」。「效率」的前提,是數據,足夠海量且全場景化的數據。事實上,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在嘗試類似的「新零售」試點,亞馬遜也在近期發布了一個未來零售設想「Amazon Go」消費者只需要走進商店掃描手機上的APP,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裝進購物袋,就可以直接走出商店,完成購買。這種嘗試,也是提升效率,用戶無需排隊,無需等待結款,但它並未回答幾個核心問題:商店選址以及商品選擇與陳設。
阿里的「新零售」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止是單一的支付環節,更是全場景化的解決方案。譬如,高德提供選址數據,菜鳥提供商品物流信息,支付寶提供支付方案,以及天貓、淘寶提供的選品、商品相關性、會員服務等數據支持。
商業要素的重構,未來將會湧現出更多的「零售新物種」,目前的試點,也會迭代升級。「新零售」的未來會是如何?效率是內核,但不止是炫酷,更多的其實是「有溫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