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理論教程】歌唱的發聲(上)
02-07
一、發聲器官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歌唱活動是由人體內部的呼吸器官、發聲器官 、共鳴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繫、協調一致運動的結果。這些器官在歌唱時各自運動的狀態和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程度,決定著歌唱聲音音量的大小和音色的優劣。其中又以喉部發聲器官的發聲狀態和其他器官的協調程度,對歌唱發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聲器官包括喉頭和聲帶,喉頭是由許多藉助關節與韌帶連接起來的軟骨所組成的,聲帶是兩條由彈性纖維組成的聲帶,左右對稱,位於氣管上端的盡頭處,藏在喉頭裡面,舌在發聲過程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
(一)喉頭.1.甲狀軟骨。.這是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塊軟骨,在喉的前面,由兩片連成一定角度的軟骨板組成,在脖頸外部可以摸得著。有些男同志的特別明顯,咽食物和說話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它上下活動,叫做喉結。甲狀軟骨的後緣上下有兩個突起,叫做上角和下角,上角和上面的舌骨連接,下角和下面的環狀軟骨連接。.2.環狀軟骨。.環狀軟骨在甲狀軟骨的下面,前窄後寬,藉助甲狀環關節和上面的甲狀軟骨下角連在一起。後面上緣和杓狀軟骨相連,形成環杓關節,下緣和氣管的第一節軟骨連在一起。.
3.杓狀軟骨。.杓狀軟骨(也叫披裂軟骨)的底部和環狀軟骨後部的上緣相連,左右各一。各有向喉室突出的角,叫做『聲帶突』,兩條聲帶的後端就分別附著在這兩個聲帶突上。.另外,在喉頭上口前方(即甲狀軟骨的後邊),有一個像花瓣形的軟骨,叫做『會厭軟骨』,它是『喉門』的活蓋,可以自動開關。.(二)聲帶及其工作原理.聲帶是兩條由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左右對稱,位於氣管上端的盡頭處,藏在喉頭裡面。聲帶的前方固定在甲狀軟骨角的內面,後方分別固定在左右杓狀軟骨的聲帶突上。聲音就是由於聲帶被呼出的氣流衝擊所引起的振動而產生的。兩條聲帶可以左右分開,也可以閉攏,中間的通道叫『聲門』。聲門分為兩部分:和甲狀軟骨角相連的一段,約佔全聲帶的2/3,叫『音聲門』;和杓狀軟骨聲帶突相連的一段,約佔全聲帶的1/3,叫『氣聲門』。當呼吸時,聲門是開著的,聲門和杓狀軟骨聯合呈三角形,氣流可以自由出入,強呼吸時,可以聽見摩擦的噪音。當發音時,聲門關閉,聲帶和杓狀軟骨聯合靠攏(一般說話時,兩杓狀軟骨之間還留有空隙),呼出的氣流必須衝擊聲門才能出來,這時,聲帶不斷地發出周期性的一開一合的振動,就造成一種樂音性質的聲音。發耳語時,聲帶靠攏,不發出振動,杓狀軟骨之間留有空隙,強氣流從這個空隙中間擦出,這時所產生的聲音只有噪音,沒有樂音。當咳嗽時,聲帶和杓狀軟骨併攏要比一般發音時更緊,必須用強烈的氣流衝擊聲帶才能咳嗽出來。在咳嗽出來之前,先形成一種喉塞音,這種喉塞音起擋氣作用。由於咳嗽引起聲帶特別緊張,所以如果咳嗽時間拖長,對聲帶是有損傷的。.
聲帶可以拉緊或放鬆(在喉部各軟骨之間有各種肌肉相連,這些肌肉的收縮,能牽引軟骨的轉動,從而使聲帶拉緊或放鬆),可以改變厚薄,可以全部振動,也可以局部振動,這些改變都和聲音的高低有關係。.二、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正確運用.(一)聲帶在歌唱中的運用.發聲狀態可分為重機能狀態和輕機能狀態兩種:(1)聲帶以全長振動,振幅較大,聲帶厚度作波浪運動的發聲狀態為重機能狀態。用這種重機能狀態發出的渾厚、結實的聲音,即為聲樂中所謂的『胸聲』。(2)用聲帶邊緣作振動,振幅較小,有時不作全長振動的發聲狀態,稱為輕機能狀態。用這種輕機能狀態發出的輕巧纖弱的聲音,即為聲樂中所謂的『頭聲』。.從聲樂上來說,輕機能狀態就是發明亮、有穿透力的、輕鬆自如的頭聲時的聲帶狀態。打個比方,輕機能的聲帶振動狀態好像雙唇在吹小號時的振動方式,只是唇中部的邊緣部分振動。而重機能的聲帶振動狀態就好像一人在吹自己的雙唇作『嘟嘟』聲,雙唇作全長、全體積的振動。這種全長、全體積的聲帶振動,其頻率不可能太高,振動不可能太快,但音量較響,音質較厚。輕機能時的聲帶不作全長振動(僅用局部),而且聲帶用的薄(便於起音,便於作快速的振動),僅用邊緣振動,便於唱較高的音,音質較輕,音色明亮,有致遠性。所以,頭聲與胸聲實際上是由兩種不同的聲帶發聲時的機能狀態形成的,絕非單單是由『頭腔共鳴』、『胸腔共鳴』等不同的共鳴腔的作用所決定的。誠然,共鳴腔在人體發聲中雖起重要作用,但和聲帶機能相比,它畢竟是第二位的。沒有聲帶的振動,再好的共鳴腔也發不出聲音。.
2.演唱中低聲區、高聲區及假聲時聲帶的振動方式.(1)在演唱中、低聲區時,聲帶以重機能狀態全長振動,振幅較大,聲帶厚度作波浪運動,也就是聲帶振動時聲帶的體積較大(又長、又寬、又厚)。所以,發出的聲音音質較厚、雄狀,帶有金屬色彩和剛性。這就是聲樂中所謂的胸聲。.(2)在演唱高聲區時,聲帶以輕機能狀態邊緣振動,振幅較小,有時不作全長振動的運動,也就是聲帶振動時聲帶的體積較小(又短、又薄、又窄)。聲帶在高聲區之所以不作全長的振動,可能與咽部柱肌的靠攏,咽肌收縮成細長的管狀,會厭捲曲成管狀,環杓側肌收縮使聲帶向中間靠攏,舌骨向上後方提起,喉頭下降等都有關係。唱高音時,聲帶仍要拉緊,用較小的聲帶體積去振動,即聲帶要又短(部分振動)、又薄(邊緣振動)、又窄(振幅小,振動次數密而頻)地去振動,這樣唱高音就方便了。.但是,當聲帶以邊緣作高頻振動時,聲帶振動的幅度必然小而次數加密,那麼,根據『音量與振幅成正比』的弦的振動原理,照例應該音量越到高聲區越小,但為何美聲唱法反而音越高越洪亮呢?這就需要再配合管的共鳴作用予以解釋才能說清。原來用美聲唱法唱高音時,喉頭稍微下沉,咽部形成細長的管狀,再配合音高進行調節,以形成能發揮最大共鳴作用的共鳴管,從而擴大了音量。.(3)唱假聲時,聲帶的振動情況。1942年,人們最早拍攝了唱假聲時聲帶活動的照片。1960年,又有人用快速攝影機以每秒鐘四千張的速度,拍下了唱假聲時聲帶活動的連續性的照片。從中可以看到,唱假聲時,聲帶肌肉相對較唱真聲時鬆弛,杓間肌在這種情況下也是鬆弛的,所以,杓狀軟骨的後部並沒有閉合上,而留有一菱形縫隙。在低音區唱假聲時,聲帶全長閉合不嚴。在中聲區唱假聲時,聲帶有一半閉合不嚴。在高音區唱假聲時,僅有一菱形縫隙,其餘均閉合。唱假聲時,環杓側肌使聲帶中間部互相靠攏的力量加大。.
3.聲門閉合.咽管的下端乃是聲門。加爾西亞在談到歌唱時曾說過:『呼吸是基礎,聲門是關鍵。』他接著闡明聲門之所以是關鍵,是因為『聲帶閉合不良乃是聲音嘶啞、漏氣、發聲不明亮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聲帶閉合是發聲起音和唱跳音的基礎』,而『良好的起音又是正確發聲的基礎』。從客觀上來檢驗,當一個人因感冒或聲帶過分勞累而致聲帶發炎、充血、水腫或長聲帶小結時,聲門的閉合及聲帶的振動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時候即使他有最好的『頭腔共鳴』、『鼻腔共鳴』、『面罩共鳴』或最『集中』的『焦點』也是無能為力的。.關於聲門的閉合還有一種說法,即歌者要感到『聲門下有壓力的感覺』。這也是聲門良好閉合而產生的一種感覺。正如緊閉雙唇吹出『嘟嘟……』之聲時感到口腔內有壓力一樣,當聲門良好閉合,用氣吹動聲帶振動時,聲門下必然會感到有壓力,這個感覺是自然的、正確的,是聲帶良好閉合的證明。反之,如果歌者因過分強調『打哈欠』、『提軟口蓋』、『提小舌頭』、過分『靠後』,過多『摻假聲成分』等以致舌根下塌、聲門閉合過於鬆弛,失去了『聲門下有壓力的感覺』,則聲音必然會失去金屬色彩而變得暗淡、空虛、耗氣過多、甚至漏氣。.聲帶閉合的調整可以分成胸聲、頭聲、假聲三種。唱胸聲時聲帶以全部長度、寬度、厚度振動,而且閉合緊密,所以帶有金屬色彩。唱頭聲時,聲帶只以局部長度及聲帶邊緣(即寬度、厚度極小)振動,但因聲帶仍閉合緊密,所以仍帶有金屬色彩。唱假聲時,聲帶以局部長度及聲帶邊緣振動,唯閉合不嚴,中間有一小菱形縫,所以音色上缺乏金屬色彩而且『虛』一些。從胸聲轉入頭聲時,僅是從聲帶的重機能狀態轉入輕機能狀態;反之,從頭聲轉入胸聲時,僅是從聲帶的輕機能狀態轉入重機能狀態。它們的不同之處是聲帶的長度及厚度的不同,胸聲以聲帶的全長、寬、厚振動,而頭聲則是以局部長度及聲帶邊緣振動。但它們相同的一點是聲帶是緊閉的。從頭聲轉入假聲,或從假聲轉入頭聲時,都屬於輕機能狀態,即都是以聲帶的局部長度振動,所不同的是聲帶的閉合,頭聲時聲帶閉合緊密,假聲時有一小縫。頭聲既可轉入胸聲又可轉入假聲。當胸聲沒有頭聲過渡而突然轉入假聲時則出現破裂音。破裂音之產生,換句話來說,也就是聲帶從緊密閉合,以全部長、寬、厚度作振動的重機能狀態突然轉入以聲帶閉合不嚴,中間有一菱形縫,並以局部長度及邊緣振動的假聲機能狀態所致。.由於聲門、會厭及聲帶各部分肌肉都屬於非隨意肌,都不是人的意識可以直接控制、調整的,所以只能假借於意念、聲樂概念、音色、比喻……通過調整舌位(即舌根的位置)與喉位(即喉頭的位置)來予以調整。這就是在《歌唱的發聲(下)》中具體要談的。推薦閱讀:
※怎麼提高朗誦水平?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聲位置?
※科學發聲的方法與練習(二)
※清晨醒來,脊柱關節發聲是為何?
※如何將高音域練得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