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少有人知的降壓「小機關」
在我並不太長的學醫輪轉生涯中,無論轉到哪個科室,「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要點都是臨床交班和小講課的家常便飯。
作為發病風險較高且在國內比較高發的一系列慢性病,除了本身會直接影響病人的健康(腦梗、心梗、糖尿病綜合症等),他們對於其它疾病還具有煽風點火的作用,所以一旦病人發現除了常規診斷以外還有「三高」,那真的是如臨大敵,在哪裡都會被特殊照顧起來。
最先的特殊照顧,就是來自於醫學生「小蝦米」的每天例行血壓血糖測試。剛開始做實習生時候,把自己當作機器人,一直在追求如何這些步驟更高效的來完成,動作要從容,無效操作要少,說話要暖。
而在經過很長的科室輪轉之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骨科,對自己分管的每一位病人和他們所遭受的不適有了更立體的認識之後,血壓指標測量這一每天例行的小工作,竟然成了我每天一早了解病人頸椎情況的「小窗口」,他是那麼客觀又是那麼靈敏。慢慢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漸漸讓我留意到了。
頸部不適和血壓異常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是有的,見下圖
COPYRIGHT:? 2012 Nucleus Medical Art/Doctor Stock有圖可發現,在我們普遍並不是很粗的脖子里,遊走著非常多的「線纜管道」,藍色是負責讓血液回到心臟的靜脈;紅色是幫助心臟把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的動脈;黃色是通過電流來傳遞信息的神經;綠色是參與免疫的淋巴管。各條線路精密的穿梭於肌肉骨骼組成的結構。任何一次不慎的扭傷拉傷,肌肉的水腫、骨贅(骨刺)的增生都有可能刺激到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影響著他們正常的功能。
無論是紛繁多元的中醫手法,還是診斷要求嚴苛而操作簡單的美式整脊,都不是很適合教給病人,成為一種居家必備的小技能。但是通過臨床的觀察和實踐,在這麼多套路中,也總有一些門檻不那麼高,安全性相對可靠,效果也非常明顯的小技術。今天,就總結一個針對頸部的降壓小機關。
眾所周知,血壓升高是目前全球致死風險最高的原因,WHO(國際衛生組織)曾發布報告說,未達到標準的血壓(收縮壓高於115mmHg;舒張壓高於75mmHg)是65%腦血管病變和49%缺血性心臟病的共有原因。但是,如果有效地讓收縮壓下降,即使只有3-5mmHg,也會讓心血管事件和卒中風險顯著下降。
對於服用降壓藥效果不明顯的高血壓患者,可以嘗試一下這套頸部軟組織放鬆手法,但這套手法不是日常降壓藥的替代,高血壓病人最重要的仍然還是降壓藥不能停。具體手法操作如下:(這套物理治療方法包括多種軟組織松解手法,同時我會配合圖示通過分析具體部位的解剖來解釋這些具體手法的可能原理)
1. 雙手輕輕托起頸部並緩慢左右轉動頭部
該動作核心在於讓頸部外層肌群通過運動充分恢復彈性,肌群張力減少有助於血管對大腦恢復足夠的血供。
頸部曲度潛移默化的變化,會在不知不覺中限制頭部轉動的範圍,而受限的活動度(左右轉動)又會進一步影響到穿梭其間的頸動脈,因此讓一部分流向大腦的血流前路受阻。因為這部分血供對人體非常重要,為了衝過阻礙,人體會不遺餘力地提高血壓讓足夠的血液衝過阻礙進入大腦。而通過緩慢完整的頸部左右轉動,一定程度可以放鬆頸動脈供血的緊張感。一般充分的松頸之後血壓就可以很快且明顯的下降了。
如圖所示,最好有個幫手站在身後,雙手像捧著一個飯碗一樣輕托下巴,大拇指分別輕輕按觸在後腦勺兩側髮際線區域,可稍稍用力往上托起,但用力不能太猛。然後自己配合呼吸慢慢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盡量把呼吸拉長,把活動度做到極限。在極限位置可以感受到後面兩個大拇指微微的按壓「風池穴」,這裡也是神經從頸椎進入大腦的入口,通過刺激這塊區域也可以幫助緩解偏頭痛、頭暈等癥狀。
一般這個動作可以循環進行三次,血壓可以很穩定的往下調整。
2.緩解背部「硬結痛點」——交感神經過亢
對於頸部不適伴隨頭暈的病人,他們頸部和背部交接的位置往往可以摸到很多頸肌筋膜的「痛點」(平時關節活動時候的咔嗒響聲的由來,肌肉韌帶緊張酸痛的源頭),這些「痛點」表明這些區域的交感神經正處在過亢的狀態。
該情況長多見於健身愛好者,加班工作者的背部。頻繁鍛煉肌肉但缺乏拉伸或者長期保持一個姿勢都會讓肌肉因為拉伸收縮減少而無法排出代謝的垃圾,也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肌肉就或縮成一團或頻繁痙攣,表現出交感神經過亢的癥狀。
對於這類病灶,建議去專業醫院(地方公立醫院)找專業醫生進行安全靠譜的軟組織放鬆手法來快速消除這些痛點癥狀。因為針對這一普遍現象,許多推拿會館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商機,開設多種收費名目,他們的手法治療師,往往會用吃奶的勁兒去壓這些痛點,使勁渾身解數,又是火罐又是拍打,弄得病人哇哇哭喊,身上陣陣淤青,更多的疼痛掩蓋了原本痛點的程度。除了解決不了問題以外,這些暴力手法還有可能讓頸椎退變結構進一步加重,造成更重要的組織——脊髓受壓,造成中樞性無法可逆的後果,而且持續難忍的疼痛作用在病人身上,人體的應激為了保護自己,更會讓血壓飆升來提高反應。
3. 放鬆頸動脈壓力感受器周圍軟組織
除了活動頸部旋轉的肌群,松解上背部的「痛點」以外,頸動脈的壓力感受器在整個血壓調節過程中是更重要的「感測器」,這當然也是頸部物理治療不可忽視的「機關」。
頸動脈壓力感受器位於由斜角肌群的下方。作為感測器,它們感受到來自血管的異常壓力通過神經傳到大腦,大腦再通過中樞和交感神經進一步採取措施,讓血壓升高或下降,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一般簡單粗暴的方法不能一招見效。
根據上圖可知,如果想要找到左側的斜角肌群以及頸動脈,只要頭看向右側,先用手摸到鎖骨,再沿著頸部與肩部的交界,往深處稍稍按壓,首先你會感覺到搏動感,這表示頸動脈就在附近,盡量避開搏動最明顯的區域,轉而對附近的精細的小肌群進行輕柔的按摩放鬆,舒緩頭痛頭暈的效果會非常明顯。
頸動脈竇位置是位於頸部的總動脈的末端和頸部動脈的開始的地方的膨大部分,其主要位於平甲狀軟骨上緣處,我們用試紙按壓,很容易尋找到這個地方。而有頸動脈竇的患者,這個部位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影響,導致供血不足,引起腦部缺血等,容易引起暈厥等不適癥狀。
在頸部兩側觸診就能感受到這部分肌群的緊張或疼痛,這部分肌肉的緊張也會誤觸頸動脈壓力感受器的警報,缺乏辨識系統的感測器會誤以為這是來自動脈管壁的信號而升高血壓。
適當降低痙攣斜角肌群的緊張度,頸動脈壓力感受器會很快回歸正常,血壓也會有效降低。放鬆斜角肌群的感覺和放鬆上背部「痛點」的感覺很像,手法需要輕柔,順著肌肉的方向,但千萬記得不要持續按壓,它會引起明顯劇烈的頭暈癥狀。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針對這一壓力感受器開發的降壓外用器械,採用電刺激的方法,來糾正壓力感受器傳遞的血壓信號,以達到降壓的效果。根據相似的原理,對該區域斜角肌群做輕微恰當的放鬆也可以達到降壓的效果,同時還是無創的。
今天就想講到這兒吧,下一期會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日常勞損疼痛的物理治療緩解方法,同時也會針對神經肌肉介面疼痛的由來解釋不同治療方法的原理,發現這樣「problem+solution」的方式實用性更強,如果大家有其他什麼問題,也可以留言發給我,可能不會一一回復,但我看到都會記著,可能下次就會專題組織個live,讓我線上跨時差跨地域,來一個「小醫生小會診」。
=================================================================12月11日晚21:00(北京時間),我將在知乎Live上做一個講座,大約時長為60分鐘,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是:
重新認識頸椎病
講座報名鏈接: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距離講座開始還有一周,
在這一周里,
講座平台將以群聊形式進行預熱,
會在預熱期(12月2日-12月10日)常駐平台提供有關頸腰椎相關問題的諮詢解答,
先到先得,早買早受益哦~
Live上線第一天已經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互動了,
大家的問題都非常好,除了一些共性的問題需要有個明確的解答以外,還有許多我忽視的方面。
今天我要回辦公室「閉關」,好好備個課,期待為大家奉上一次超值的「醫學科普宣講會」。
=============================================================作者:孫悅禮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26502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講座前若是有時間,請移步閱讀:
《體姿的幾何與脊柱的位置》
《「頸椎曲度變直」,不明覺厲卻又擾人心神》
《頸部少有人知的降壓「小機關」》
《桑小尼畫說賤骨頭》--- 知乎專欄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Statistics: 2008 Update.
2. Burt VL, Whelton P, Roccella EJ, et al.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Third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1. Hypertension. 1995;25:305–313. 3. Chaturvedi A, Dash HH. Sympathetic blockade forthe relief of chronic pain. J Indian Med Assoc. 2001 Dec;99(12):698–703.4.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 The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 JAMA. 2003;289:2560–2572. 5. Edwards L, McIntyre D, Carroll D, et al. Thehuman nociceptive flexion reflex threshold is higher during systole thandiastole. Psychophysiology.2002 Sep;39(5):678–681. 6. Filippone JD, Bisognano J. Baroreflex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2007Sep;16(5):403–408. 7. Filippone JD, Sloan JA, Illig KA, Bisognano JD.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carotid sinu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hypertension. Curr Hypertens Rep. 2006 Oct;8(5):420–424. 8. Flack J, Peters R, et al. Prevention ofhypertension and its complications: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elines fortreatment. J Am Soc Nephrol. 2003 Jul;14(7 suppl 2):S92–S98.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