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才能帶給孩子真正的快樂?

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大大局限了孩子的玩樂空間。城市裡的孩子總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在各個牢籠之間穿梭——家、學校、遊樂場無非就是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牢籠罷了。

現在的孩子們,不像我們小時候,路邊撿根竹竿田裡挖條蚯蚓,就可以去到河邊釣魚釣龍蝦抓知了;弄堂里喊上幾聲,就可以糾集一幫小夥伴捉迷藏踢足球跳皮筋;等到夜晚來臨,或涼風習習或熱氣蒸騰,大人們搖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侃大山時,孩子們又開始嬉戲追逐,商量著去哪裡抓螢火蟲捕蟋蟀。

這樣的樂趣對現在城市裡的孩子怕是奢望了。一是沒有自由,二是找不到地方,三是約小夥伴也不容易。

娃娃們真可憐!

於是帶著補償的心情,暑假裡我們帶著孩子走上一次又一次旅程,希望帶孩子親近大自然,順便「長長見識」「開開眼界」。

而這些代價不菲的旅行,真的增長了孩子的見識嗎?行走在陌生的遠方果真比家附近公園騎車帶給孩子更多快樂了嗎?

恐怕未必。

很多時候也就是從一個酒店到另一個酒店,從一個遊樂場到另一個遊樂場,從一個海洋館到另一個海洋館。即便是注重體驗的戶外自駕游,面對大自然壯麗的高山、潺潺的流水、洶湧的大海、寂靜的冰川,小朋友也只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每到一個駐地心心念念地只是先找到附近的playground。搭乘郵輪時流連忘返的也就是露天泳池和戲水池。來到沙灘熱衷的也就是挖沙和撿貝殼。

能直接擊中孩子興趣點的關鍵詞是:玩水、挖沙、遊樂園、小夥伴。

以上,在以家為中心半徑5公里的範圍內其實都能滿足了。

我們這些大人帶著孩子長途跋涉搭飛機坐火車乘輪船,一廂情願想要讓孩子領會的見識和眼界也就那麼回事,還不如看一部紀錄片所了解得更多,真是何苦來哉?

假期里有一天,頂著烈日陪著孩子挖了三個小時沙子的我,於是開始思索這三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們這麼喜歡奔跑挖沙做遊戲?

究竟什麼才能帶給孩子真正的快樂?

到底要不要帶著孩子去旅行?

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是因為能駕馭自己的身體、感受速度和力量。就像歌里唱的: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

在沙灘上挖隧道建城堡,是因為能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世界,體會滿滿地成就感,釋放他們無窮的想像力。

跟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是因為遊戲能發泄他們的情感、驗證他們的能力、釋放他們的能量,而得到同伴的喜愛和承認,是他們的群體歸屬需要。

歸結起來大致是:自我力量感,嘗試與探索,信心與成就,勝利與價值感……

其實孩子所需要的快樂,很大一部分跟我們大人是一樣的: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做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做有自我價值感的事。

每一項都與自我有關。

快樂是人的一種感受,必然是由內生髮的。外在的任何東西如果不能引發人的內在感觸,那麼人對這樣東西甚至可以視若無睹。

通常我們都不太會刻意帶孩子去參觀人文景觀,因為孩子沒有文化底蘊根本欣賞不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一個高高的柱子,百草園就是個又小又破的園子。而即便是自然景觀,經過我的反覆驗證,發現孩子的欣賞能力也是有限的,沒有一定的情懷和閱歷,也領略不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氣魄。她只看到了長江邊上的一叢狗尾巴草,地上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草叢中飛過的一隻紅蜻蜓。我們想要讓她看到的,和她自己看到的,完全是兩碼事。

就讓孩子去玩草抓蜻蜓吧,因為孩子的快樂就在那裡,在她探索體驗的一瞬間,她舒展了自我,得到了成長。

個人非常贊同杜威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所有知識和經驗都需要孩子的親身體驗與學習。

快樂也一樣。

能讓孩子主動參與,又能帶來積極正面結果的活動,通常就可以推導出孩子的快樂。比如暑假開始前流傳甚廣的「暑假必做100件事」大多屬於此類,其中有一條cooking在我們家就屢試不爽。

依依爸爸前不久買了個麵條機,每次做完麵條會多餘一些麵糰,依依如獲至寶,饒有興緻地開始揉、捏、搓,一般是花2個小時搓幾十根麵條的生產效率吧。第一次全家分食了她十幾根手工麵條後,自然是把她誇了又誇,她高興地不得了。於是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想想她總該膩了吧。誰知上周六中午一宣布吃面,依依馬上很高興:「爸爸我來幫你做」,連下午約小夥伴一起玩都給忘在了腦後,一聽到麵條夠了不用做,長長地喔了一聲,很遺憾的樣子。——這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快樂魔力吧!

所以無需帶孩子走遠,在家也能盡享無限樂趣。這裡嘗試製作一張孩子的快樂清單,給想不齣節目的爸媽一點啟發:

探索體驗類:各種運動(跑步、踢球、游泳、跳繩、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車、滑板車、輪滑、滑冰),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吹泡泡,釣魚,釣龍蝦,爬樹,放風箏,走勇敢者道路,公園野餐扎帳篷,水上樂園玩水,動物園喂小動物吃東西,博物館探秘,捉昆蟲,拿望遠鏡白天觀鳥夜晚觀星,採花做花環,做標本,下雨天跳水塘,夏天去沙灘,春秋天去露營,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電影,看展覽,看話劇,聽音樂會,邀請好朋友一起過家家,玩各種桌面遊戲,尋寶活動,化裝派對,睡衣派對……

自我成就類:畫畫/塗色,學唱一首新歌,學會彈一首曲子,摺紙,做手工,玩橡皮泥,玩拼搭類玩具,做泡泡水,做玩偶編玩偶故事,扮演動物,去菜場買菜,在超市找齊購物清單上的物品,在飯店自己點菜買單,教爺爺奶奶英語,寫信,寫日記,做本書,開讀書會,(在安全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險、種花種草種菜,公共場合表演節目……

自我價值類:做家務(剝毛豆、刨黃瓜皮絲瓜皮、掃地、拖地、洗碗等等),做麵包、餅乾、冰激凌、麵條、蛋糕、做菜給家人吃,整理不用的衣物玩具書籍進行義賣,去福利院做義工,給鄰居家的孩子輔導功課,陪媽媽逛街挑選衣服,講個笑話逗爸爸笑,給爺爺奶奶敲背捏腿……

暑假雖然結束了,但是周末還是得讓孩子玩一玩啊。

最後來回答要不要帶孩子出去旅行這個問題。

根據以上討論,結論很明顯就是:生活在別處,快樂在身邊!下一個暑假我們安心宅在家就好啦!

NO! NO! NO!

帶著孩子去旅行不僅僅是為了給孩子增加快樂,或增長見識,或為了攀比,而是為了給孩子全身心的陪伴,為了全家人「在一起」。

因為只有在旅行的時候,才有可能沒有作業沒有補習班,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玩,父母才會放下工作、放下電視、放下手機,給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全家人才能體會旅途的快樂或煩惱。

好吧,我還是老實交代吧。

其實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想!玩!

因為我的快樂清單里有旅行這一條啊!

下一次出行時咱不用打著孩子的名義,直接問問她:「你願意陪爸媽一起去旅行嗎?」

最後的最後,為了顯得本文更高深一點,我必須指出:快樂不是人生的全部。

趕緊醒一醒上學去吧!成長就是有壓力的!責任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不過呢,如果孩子們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價值感,那麼學習也完全可以成為快樂的來源哦!


推薦閱讀:

我就是開心不起來,怎麼辦?
為什麼做飯的人卻沒有胃口?
用哪幾句話就能一下子逗人開心?當然,是對女生。。。?
怎樣讓自己的變得快樂?

TAG: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 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