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疾病的戰爭,誰勝誰負?

現代人類的壽命變長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好像我們也更多的受到各種各樣不同的疾病折磨。經歷了這麼多,困擾人類的疾病到底是變強了,還是變弱了?我們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

之前說到傳染病,而癌症是一個更好的例子。

很多人都覺得身邊的癌症變多了。

老一輩的人都說,他們年輕的時候很少聽到癌症這個詞。身邊也沒有人罹患癌症。而現在看看腫瘤科病房裡滿滿的患者,還有外面長長的預約隊伍。誰身邊沒有幾個癌症患者,誰的親朋好友沒有幾個因為癌症離去的。

難道癌症是最近才有的么?當然不是。

希臘文καρκ?νωμα最早描述了現在的起源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癌症的重要分類(現在的分類起源於上皮細胞的叫癌,起源於間葉細胞的叫肉瘤,這兩者都是廣義上的癌症)。後來他們把καρκινο?翻譯成拉丁文cancer,也就是「螃蟹」的意思,中文翻譯成「癌症」。後來蓋倫則使用「oncos」描述所有種類的腫瘤,而這也是現代腫瘤學(oncology)命名的由來。19世紀起日本人將現代癌症翻譯為「悪性腫瘍」。20世紀起中國開始使用這個詞。

中國關於癌症的描述也很早,只是中一種並沒有把各種部位的癌症定義為同一種疾病,所以這個說法流傳並不廣泛。而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一曰癌……」。南宋時期楊士瀛寫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癥狀:「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描述的非常詳盡,而且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就已經知道了男性多受腹腔腫瘤的困擾,而女性則屬乳腺癌和甲狀腺癌的高危人群。

當時的醫療水平遠不及現在,能遇到扁鵲華佗嘗試治療甚至治癒的那隻能是碰運氣,就連碰到能把病症留下記載的醫生都很難。大部分普通人的病症都只能不明原因,就算有所記載也得不到傳播。那時候也沒有那麼多的醫學期刊雜誌,更不像現在一樣網上一搜就可以查詢相關文獻。但是,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特別是有了病理學檢測,看不懂的怪病少了。我們終於找到了癌症這個罪魁禍首,並且和他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鬥。

我們這麼多年的戰鬥結果怎麼樣?贏了還是輸了?

我們消滅了很多疾病,疾病也消滅了很多我們的同胞。

然而,癌症的治療效果確實提高了,只是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

其中有個小秘密不得不提,就是早期診斷的普及使得統計學上的癌症的生存期大幅延長。為什麼說統計學,因為統計學有時候是會騙人的。

美國癌症協會統計每年都會公布各種癌症的5年存活率。我們發現這個5年生存率每年都有很大提高。作為醫生,我們似乎覺得疾病的療效並沒有發展的那麼快。但是為什麼生存率會大幅提高呢?

很多都要歸功於媒體的宣傳,人群健康意識的提高和越來越普及的診斷技術。不僅稍有頭疼腦熱就會及早就醫,更多的人會每年體檢,體檢的內容也更加全面精細。曾今先進的CT機已經幾乎成了鄉鎮醫院的標配。有事沒事都可以先去做個CT。腫瘤指標的檢測更是方便,只要抽個血,如果腫瘤指標升高就像一盞預警燈,下一步就等著發現原發腫瘤的位置了。也正是因為許多癌症在早期階段即診斷出來,於是虛假地顯現出病人能存活比較久的樣子。只能說現在癌症病人的總體病情變輕了,「患者池」里早期癌症的比例越來越高。

於是,經常有人宣稱什麼什麼治療方法在最近幾年大幅提高了癌症的生存率。原來活不了1年,現在能活5年。希望大家明白這個統計結果並不僅僅是看上去的那麼好。

就像最近浙江大學一個小蘇打餓死腫瘤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業內人士都知道,這樣的文章簡直數不勝數,但是在治療癌症的道路上能不能算是一枚有效的拼圖還不得而知。

不管怎麼說,通過早期的干預,我們確實提高了癌症的治療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患者的痛苦也延長了。這種痛苦不僅包括身體,也包括心理。

人類和癌症的鬥爭由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

二十年前人類和疾病的戰鬥就像一場激烈的戰爭,一旦打開就打的刀光劍影。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戰場,德國閃擊波蘭,日本偷襲珍珠港,到敦刻爾克大撤退和諾曼底登陸,互有勝負。現在我們對於癌症已經有所了解。我們想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更長的生存。癌症對我們也有所了解,一時半會消滅不了我們。於是,漫長而又絕望的冷戰開始了。

就像美蘇冷戰一樣,我們不停的提高著預警的級別。稍有風吹草動,我們就會玩命的進行軍備競賽。

曾今是哪裡不舒服先忍忍,忍不過再去醫院看看,現在到了每年的固定體檢;原來體檢只有常規的項目,現在連磁共振,甚至PET-CT都成為了體檢的標配;原來我們只會有病治病,現在學會了防患於未然,很多癌前病變、良性腫瘤我們都選擇手術干預,我們還發明了腫瘤相關的疫苗,把所有可能出現的癌症可能殺滅在萌芽之中。

好萊塢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在2013年居然因為遺傳學的高危因素進行了雙側乳房的切除手術。這一選擇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可能很多人僅僅聽說,就沒有持續關注。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當時他的檢查結果提示自己攜帶BRCA1基因,這意味著她擁有87%和50%的幾率罹患乳癌和卵巢癌。雖然進行了手術切除乳腺, 2015年的進一步檢查提示她身體中的腫瘤指標還是有所提升,這一情況被認為是早期癌症的癥狀。雖然原發腫瘤並沒有找到,但是朱莉還是選擇了及時切除卵巢和輸卵管。這是一個具有明星效應的醫學事件,大家可以持續的關注一下。

這種做法可以理解,因為人類在於疾病的比賽面前沒有退路。就像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局面一樣,因為國家的存亡,沒辦法不傾其所有。個體也是一樣,為了自己的生命,這場戰鬥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也不能輸;及時輸,也要輸在對手太強,而如果是因為自己的輕敵,那一定會抱憾終身。

我們更早的診斷出癌症,或者發現早期癌症的徵象,甚至是發現遺傳學和流行病學的高危因素。這雖然獲得了更長生存期的可能,但是這讓我們心理上備受打擊。很少有人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還能坦然面對的。尤其是生活中很多乳腺癌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在腫瘤手術之後,雖然能生存很多年都不會複發。但是很難完全正常的生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這有時候比得腫瘤本身更加令人備受折磨。

在這裡又要岔開話題,說一下疫苗問題。

疫苗到底讓人們的免疫力變強還是變弱呢?

比如最近批准在國內上市的HPV疫苗,也在一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因為可以預防HPV病毒,並且減少宮頸癌的罹患幾率,人們對於這一疫苗的作用非常期待。

從個體來說,疫苗確實起到了預防疾病的作用。這個作用無可厚非,科學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於是,我們有了種類繁多的疫苗。當家長的都知道,現在帶小孩去打疫苗已經成為了必備的功課。尤其是新生兒,幾乎每個月都要去打一次。什麼麻疹、風疹、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結核、流感、乙肝,不勝枚舉。就是打了這麼多疫苗,醫生還是跟你說,扎了這麼多真,小孩哭了一次又一次,只是預防了一小部分的疾病而已。真的生病了也沒有辦法,而且該注意衛生還是要注意衛生,並不因為打了疫苗就可以高枕無憂。這句話說的沒錯,疾病那麼多,而且常常變異,總不可能每種疾病都研發出一個疫苗。遺憾的是,我們依然在這麼做。比如去年,母校廈門大學的夏寧邵團隊研發出了世界首例戊肝疫苗,就獲得了巨大的轟動。這也看出了現代醫學的局限,我們認識疾病不過爾爾,思路也只能不斷的研究新的疫苗,沒有找到釜底抽薪的辦法。

讓我們再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對於個體和短期來說,疫苗確實有作用。但是對長期,對於全人類來說,疫苗的作用還不得而知。

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廣泛接受著各種疫苗,而人群的自然免疫力也出現了明顯退化。如果哪一天沒有了疫苗,一定會有許多傳染病在人類社會大型爆發,這是毋容置疑的。我們已經認識到的抗生素濫用問題,許多細菌獲得了超強耐藥性,大部分的抗生素已經毫無作用了。我們也在嘗試嚴格管控抗生素,期待現有抗生素可以更長久一些的保持療效。

而對於個體來說,雖然短時間內獲得了針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但是,個體的免疫系統會變的越來越弱。依賴自身產生的免疫應答,我們交給了疫苗。長此以往,免疫系統會變得不堪一擊。需要更多種類的疫苗來維持應有的免疫力,本來可以自身解決的,已經解決不了了。

更有人說,我們只是關閉了某種可見的疾病信號。各種病原體成為了人體內埋藏的各種炸彈,我們關閉了計時器,關閉了預警燈,而並不是拆除了炸彈。我們看不到感染和發熱這樣的癥狀,細菌和病毒依然會在體內以某種方式存在,或者說外界的病原體依然在悄悄的進化發展。而你所注射的疫苗卻得依賴實驗室里研究人員的工作。

炸彈的導火索悄悄的燃燒,直到有一天,轟的爆炸,讓我們措手不及。那時候再想喚起自身的免疫力,已經為時已晚了。

以上的內容可能顛覆某些傳統觀點。剛合上免疫學課本的研究生可能會認為這是無稽之談,而從事免疫和疾病專業多年的教授卻不敢妄下定論。相信我,你需要一些不同的觀點。科學理論被推翻和改進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為什麼晚年要從事神學?當我聽說這個故事之後,和無數的高中生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扼腕嘆息。這麼大的科學家,為什麼要誤入歧途。牛頓傻么? 我們都比他聰明么?放著好好的科學不研究為什麼要研究神學?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唯物主義一定是正確的么?或者說正確和錯誤如何評判?評判標準是什麼?又有誰來評判?

是Science雜誌,還是Nature?還是NIH?

一不小心又扯多了。

那麼,人和疾病誰勝誰負又如何評斷?曾經滄海難為水,誰勝誰負,又有誰人說?

然而,就像本文所說:硝煙瀰漫的世界大戰血流成河,但是冷戰時期雖然表面平靜,但是內里暗潮湧動。疾病從來不給你一個痛快,只要你活著,就無時無刻給你帶來威脅。誰也不能保證不得病,而你戰勝了那麼多疾病,最後你已經精疲力盡,終有一敗。

歡迎關注我 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

醫學周邊:外科醫生的日常 - 知乎專欄,

生活遊記:美利堅遊學手冊 - 知乎專欄

很高興和你一起分享!

如需轉載均需要與作者本人聯繫,其他方式的轉載均視為侵權,作者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推薦閱讀:

產後關節痛是什麼病?可以被治癒嗎?
玫瑰糠疹的自愈以及平時要注意的 ?
電磁波過敏症是真的還是一種心理疾病?
春捂秋凍,你認同嗎?

TAG:健康 | 疾病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