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把自己當"爸媽",和孩子搞好關係應該這樣做

作者:毛志傑(家庭教育很簡單)

自從孩子上初中以後,他們的班級微信群里就十分熱鬧,帶頭熱鬧的就是班主任老師。其實我們也就是在孩子報到時和老師見過一面,互相不是特別的了解。但是從老師發的視頻和微信中能讓人感受到這不像一個「班級群」,而是一個「朋友群」。這不,國慶剛一放假,老師又約上家長和孩子們又是準備國旗、又是要求大家打扮漂亮些,到開封西湖邊上跑步迎國慶了。

老師不將自己當成「老師」,而是當成大家的「朋友」,反而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歡和信任。

看到這些,又聯想到我們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教育中,是將自己當成孩子的「爸媽」還是當孩子的「朋友」呢?不同的觀念當然會培養出不一樣的孩子。

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長都愛擺譜表現出「權威」,以此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殊不知,「權威」本身就含有壓迫和強制的意思。如果將孩子比成一棵樹苗,在強權的壓力下,孩子很難向上健康的成長,不長歪都不可能。

既然家長們對「權威」十分鐘愛,我們就不妨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權威」。

「權」是「權力」,「威」是「威嚴」。傳統習慣中,將這兩個字聯繫在一起,就是希望通過權力來樹立威嚴。

但是,如果將「父母」這個詞等同於「權力」來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大錯特錯了。

「父母」不是一項「權力」,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義務」。孩子叫你爸爸、媽媽,你就有義務將孩子培養成才!

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長不應該用「權」來樹立自己的「威」。而應該用自己和孩子相對平等的溝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這叫不怒而威。

很多經常打罵孩子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會被「打皮了」,產生「抗藥作用」。而一些把孩子當「朋友」、當「哥們兒」的家庭中,氛圍是其樂融融。

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本末倒置可不好。

我們不要寄希望於通過強制或一兩次教育就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孩子還小,不斷的「犯錯」十分正常。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在「試錯」中提高和成長起來的嗎?「錯誤是正確之母」,不經歷錯誤就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

我記得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將一台新相機失手摔到了地上,當時我也是強壓住心痛的感受,沒有對孩子任何的「斥責教育」。或許孩子已經淡忘這件事,但是我想很多類似的事已經在他內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為,已經初一的孩子和我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沒有害怕和恐懼,有的只是我們的「不怒而威」。

我們都想讓孩子快快地健康成長,但是要反映在具體觀念和行動上。對待孩子就是這樣:你把他當小孩他就永遠長不大,你把他當成「大人」平等溝通,他就會像一個「小大人」。

你是怎麼做的呢?

推薦閱讀:

是否應該帶孩子去旅行?
父母偏心嚴重怎麼辦?
無條件地接納情緒,是你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從孩子摔倒,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教育
如果父母生而不養,是否一定要盡贍養義務?

TAG:家庭教育 | 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