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沒能在從非洲走向全球之前擁有統一的語言?


謝邀。我不同意現在有6個贊的答案。我認為這位答主不夠了解漢語的音韻學和方言學。雖然漢語各個「方言」的具體發音不同,但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換言之仍是同音類。漢語音韻學從中國的五代唐宋時期,到現代引入西方語言學理論後的產生現代音韻學,其間已經有相當悠長的歷史,也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到今天,我們已經能很好地用國際音標描繪上古到現代任何一個有文獻記述時期的漢語語音。跑題結束,我們再說遠古原始語的問題。我認為遠古時期人類應該是有一個共同語的,不然就難以解釋一些人類語言的共有情況。例如,人類語言描繪父親大都有/ba/或/pa/的音節,而描繪母親常有/ma/的音節。人類語言的語氣詞也常有/ha/的音節,例如上古漢語的語氣詞『嗚呼』就可能讀*/a ha/。語言可能最早產生於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遠古人類社群又很小,有一個共同語言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們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應當很相像。後來人類經長時期發展,語言逐漸分化,才形成了今日的格局而已。畢竟一門語言在500年內都可能發生很大的改變,何況是百萬年間。


即便走出非洲前已經有統一的語言,這個語言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和地域跨度之後也會變成各種不同的語言。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人類沒能在從非洲走向全球之前擁有統一的語言?

第一、

語言的起源和考古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機。比如我們會很遺憾的知道中國的詞都是可以唱的,我們現在人可以誦讀,可以找到古譜去揣測是怎麼彈奏的,但是我們怎麼也不會知道古人是怎麼唱詞的。

簡單的說的時候大家會把語言和文字混在一起,但是實際上這兩者是關係非常緊密而不完全相同的東西。比如從考古證據上你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字大概有個發展脈絡,但是這個發展過程中間,語言有沒有相應的變化,這很難知道。

現在的語言學家可以通過一些古代的韻書來了解古人的發音方式,但是仍舊有很大的缺陷。我這次去做TEDx的演講,另外一個演講者是老外,鄉音苑網站(收集中國各地不同方言 鄉音苑 Phonemica)的作者之一,他是一個語言學家。我問他為什麼在台灣讀中國方言的博士,而不在大陸,他說大陸習慣用古代韻書的方法,反切等來研究方言,但是現代方言有更多的音韻,沒有辦法用這種方法表達。

而走出非洲的時候,是大概10-15萬年前,人類那時候沒有任何文字形式,所以很難有跟語言相關的考古證據遺存。而且整個走出非洲持續了5-10萬年吧。

第二、

我相信那時候是有統一語言的,因為在走出之前,實際上也不是一個多大的群落,不太可能分化出太複雜的分支。

有人可能難以理解如果那時候的語言是統一的,為什麼後來會不統一。我覺得其實沒有那麼奇怪。

假設不考慮外族入侵的因素,假設中國人都是完全同種的人,你仔細觀察中國現在人的口音,你就發現也就是2000-3000年的樣子,中國各地有多麼複雜的方言,去剛才說的鄉音苑看看就知道。閩語、贛語、粵語、湘語、晉語、徽語、平話和土話、客語、官話、吳語,這些語言你就點一下聽一兩個例子的話,你就會發現雖然他們使用基本完全的文字,但是他們對物品的稱呼,等等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你對比幾個不同的語系會發現,感覺就像兩種不同的語言一樣。

還是這次TEDx演講,我特意跟鄉音苑的作者聊了一個問題。我說要從國土面積來看,中國和整個歐洲是可以類比的,而歐洲分化出這麼多種語言,英法德語是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的。如果我們拋去國家觀念,單純從語言學的角度,技術的角度去看,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麼廣大的國土就有可能產生這麼多種的語言分支和這麼複雜的變化呢?

我們再說,走出非洲的那些人類祖先,假設他們一開始有統一的語言,然後他們走到了不同的地方,後來再也沒有形成廣泛的遷徙和流動(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幾大州其實是很隔絕的,尤其是美洲、大洋洲和整個世界完全沒有交流)。在後來的上萬年里,假設你去了美洲,你發現有一些非洲完全沒有的東西,土豆、玉米、辣椒等等,你怎麼辦?你的語言必須要發展新的辭彙描述這些你原來辭彙無法覆蓋,但是跟你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而更重要的是你在不同的大州,甚至因為過去信息的隔絕你在同一大州的不同國家,一個國家的不同省,你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模式、對科學的認識,對自然的理解,所以,你當然會發展出來完全不同的語言。


我的理解是語言是在不斷發展的,不斷有新辭彙加入,有時還會有用法的改變。受地域條件的影響,一個地區的語言變更是不容易推廣開來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推行多項政策,如「車同軌,書同文」,但是各地依然有不同的方言,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隔開,不易交流。

英語不算統一的語言,但是應該算是比較通用的語言吧,在現在網路發達的背景下才能夠成為大多數條件下通用的交流方式。在人類的技術進步達到這個水平之前,語言很難統一。

只是個人見解,很不專業,如果有錯誤望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語言 | 起源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