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參加iGEM是怎樣一種體驗(上)
- 前言
在知乎上,「參加iGEM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這個問題,自我2015年5月22日關注開始,已經一年有餘。當時就有不少伙(da)伴(shen)邀請我回答此問,無奈那時的我還是北大iGEM隊長,正為比賽忙得焦頭爛額。比賽結束後又忙於善後,善後結束又忙於畢業,一直拖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整理頭緒。伴隨著2016年Giant Jamboree的迫近,我即將完成自己的第三次iGEM征程。從2013年的Team member,到2015年的Team leader,到最後2016年Instructor,我恰好通過不同的角色,以自身不斷增長的閱歷,全方位地體驗了iGEM。
我收到「Bluepha Lab」專欄約稿邀請的時間點也是恰到好處。一算是對自己iGEM經歷的總結,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想法給大家(所謂「一家之言」)。二是近年來中國的iGEM隊伍在數量上發展得很迅速,但許多年輕的隊伍在知識和經驗上都還沒有積累,我也希望自己好好寫一篇總結,能或多或少幫上一些忙(所謂「人生的經驗」)。我將從下面幾個部分進行展開:
- iGEM與新iGEM
- 我為什麼要參加iGEM
- iGEM之從0到1
- 隊長不是一個背鍋的人
- Instructor的有心無力
- 尾聲
- 舊iGEM與新iGEM
iGEM全稱「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直譯為「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官方網站:www.igem.org)。乍一聽,這個名字非常的炫酷也非常的高大上,完全可以作為對外行吹牛的資本。但這個比賽究竟比的是什麼?這是每一次iGEM招新,或者和親朋好友聊天時,我都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
iGEM,簡單的說,是一個以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為主題的學術比賽。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自主的選題和項目設計,在暑假完成主要的實驗工作,最後在十月底前往美國波士頓參加比賽展示項目,由賽會評委評選獎勵。iGEM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比賽,它的背後還有個iGEM Community和Parts Registry。
對iGEM有基本了解的各位應該都知道,iGEM大賽早期能迅速擴張,得益於它制定的BioBrick標準和與之配套的Standard Assembly方法。這套標準的意義在於:它能夠使沒有任何實驗經驗的同學都能迅速掌握分子克隆。同時,iGEM Community還藉助各支隊伍參賽的機會,制定規則,讓參賽隊伍完成各種功能的生物元件的收集和測量工作,最後得到各支隊伍上交的大量標準化BioBrick Part,不可謂不精明。
iGEM自創辦以來,每年可以搜集並共享大量標準化生物元件,雖然其中元件質量參差不齊。圖為2011年寄發的元件盒(編者 圖:Corbicula)
其實,早期的iGEM還扮演過合成生物學領域先驅的角色。當時的iGEM隊伍普遍關注的是這個新興領域的基本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新調控元件的收集,新穎基因迴路的設計,新克隆方法的開發,甚至新BioBrick標準的提出等等奇思妙想。
iGEM迅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合成生物學熱潮,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合成生物學學者。但隨著時間推移,介入合成生物學研究的力量越來越多,攤子越鋪越大,iGEM比賽的風格也開始逐漸改變。
自2014年開始,iGEM取消了地區賽,各大洲的兩百餘只隊伍不再經過淘汰選拔而直接參加在波士頓的iGEM Giant Jamboree 。Giant Jamboree的地點也由MIT校內,轉移到了市中心的Hynes Convention Center。在我看來,這一年的改變正式宣告了iGEM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之前有公益味道的學術比賽,變成了純盈利性質的學生活動。
早期iGEM在歐美亞的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合成生物學的一次熱潮,圖為2009年獎盃(編者 圖來自iGEM官網)
我正巧在2013年趕上了舊iGEM的末班車,也在2015年體驗了完成轉型的新iGEM。新iGEM與舊iGEM相比,不變的彷彿僅在於比賽的規則:track selection,presentation、poster、wiki、parts registry。而改變則是巨大的。首先是合成生物學自身的發展,新生物功能元件的不斷湧現,使大部分iGEM隊伍的風格轉向了Bioengineering,項目操作的對象也從單一的E. coli / B. subtilis 等常用原核細菌發展到病毒、真菌、植物和哺乳動物細胞。這些改變大大增加了本科生進行原創工作的難度,許多iGEM隊伍開始附庸於本校的研究團隊,也有越來越多的iGEM隊伍選擇隔年參賽,將項目籌備的時間延長至兩年。
2016年北京大學iGEM團隊合影(圖:張益豪)
賽制的改變對比賽帶來的影響更加巨大。可以想像,當兩百餘只iGEM 隊伍(2016年參賽隊伍已達到305支)在同一個場地里參賽,那會是怎樣一番盛大的景象。雖然沒有淘汰賽的設置給許多年輕的隊伍帶來了機會,但這一做法實際上大大分散了每隻隊伍得到的平均關注度。比賽的評判也成個問題。更多的參賽隊伍,意味著會有更多的Judge,或者更忙碌的Judge。所以相比以往,我們很難再看到有熱心的Judge在完成工作後,來了解他們評判工作範圍之外的隊伍的項目,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忙了。根據iGEM的規則,各類單項獎的評選又需要Judge們進行集體投票,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可想而知。而關於iGEM大賽Judge的學術水平一直以來都不乏質疑聲(這些聲音指出許多Judge根本不懂合成生物學)。我認為,目前iGEM急劇擴張的這一結果,對許多想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新人是很不友好的。為了獲得與項目自身水平相符合的成績,可以見效的方法也許只能是多花精力去營銷,以增加其他人對自己項目的關注度了。可以這麼說,iGEM的本質是一個Show:你的學術水平決定了你的下限,你的營銷水平決定了你的上限。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在iGEM比賽里可不適用。
當然,iGEM最受詬病的還是那隨著隊伍數量水漲船高的參賽費用,這簡直成了全世界許多隊伍的命門(湊齊參賽費就要花掉他們大量的精力)。中國每年大概有70餘只iGEM隊伍,每隻隊伍的參賽註冊費平均以10萬元人民幣記(還不算10萬元左右的交通、住宿費用),加起來可是不得了的數目。隨著國內合成生物學研究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合成生物學家們也正在籌劃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合成生物學競賽,並期望它有朝一日能走出亞洲,發展成世界範圍內的競賽。
希望我們能看到它和iGEM分庭抗禮的一天。
2011年iGEM香港科技大學賽區現場,今天,iGEM已經取消了各個分賽區(編者 圖:Corbicula)
- 我為什麼要參加iGEM
近兩年來,我也通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了許多iGEMer對於iGEM比賽的看法。結果大致能分成兩類,一部分認為iGEM比賽能鍛煉人,自己在比賽過程中成長了很多;另一部分則認為iGEM的比賽比較水,這個經歷是不錯,但好像也不需要或者不值得去投入太多。這其實是由iGEM的獎勵機制所決定的。iGEM Community為了鼓勵新隊伍參賽,擴大比賽的規模,將獎牌類獎項的門檻設置得很低。完成相應的任務,就可以拿到金銀銅牌,而且這與隊伍項目的水平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只要隊伍的自身的條件不是太困難,且隊伍的運行管理沒有重大失誤,拿到金牌其實是很容易的(參賽隊伍的1/3以上都能拿到金牌)。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衝擊單項獎,甚至是最後的Finalist(前三名),那麼你就需要和大約30隻相當優秀的iGEM隊伍去激烈競爭,其難度差異顯而易見。
於是,我們可以提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參加iGEM?
去美國參賽的經歷,拿到賽會的某個獎項固然是最直觀的一種收穫,但iGEM比賽的背後還有大量的潛在價值可以挖掘。對於前述iGEMer的兩類不同觀點,我自己歸納出了一個結論:iGEM真正價值的實現,不在於比賽,而在於參與者自身。換句話說,如果你只願意打打醬油,那iGEM的確是個很水的比賽,你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拿到一個聽起來不錯的獎項。但是,如果你把iGEM當作一份重要的工作,認認真真地去做,你會發現iGEM又是個非常艱巨的挑戰,你不僅需要戰勝你的對手,更需要戰勝你自己。
那麼參加iGEM,我們又能夠收穫哪些潛在價值呢?以北大iGEM為例,我可以列出以下的幾個方面。
1)北大iGEM每年的實驗經費額度約15萬RMB,這對於任何一個高校實驗室來講都算是一筆可觀的費用。試想,充裕的資金支持,十餘名優秀學生合作,六個月的實驗時間保證能出成果——這是多麼可靠的一筆科研資源!如果那些有能力、有動力的學生能夠抓住這個機遇,成為項目的主導,那他們就能獲得比在任何實驗室做本科生科研都要巨大得多的優勢。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更大的壓力(之後我會介紹)。學生自主的積極性和團隊的高效性,也保證了北大iGEM能以較高的效率將每年的項目轉化為優秀的科研成果。可見參加iGEM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北京大學2015年iGEM團隊海報,在平時與各地合成生物學學者交流中,很多教授都高度評價iGEM對合成生物學人才的鍛煉和培育作用。(編者 圖:張益豪)
2)合成生物學研究的特色之一便是學科交叉,iGEM Community也一直鼓勵多種專業背景的學生參加iGEM比賽。北大iGEM每年面向全校招新,我們一直都有來自生物、化學、物理、數學、信息、醫學和工學各個專業的優秀隊員。如此豐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能在一起深入合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此外,北大iGEM每年根據項目的不同,或多或少都會和校內多名理科院系的老師合作。除了我們自己的生物實驗室外,很多時候我們還會在化學院、物理學院、甚至中科院的實驗室做實驗。項目的建模部分也多次得到數學、物理、信息學院老師們的專業指導。iGEM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科平台。同時作為校級的學生活動隊伍,iGEM在調用各方資源時還有著一定的優勢。
3)iGEM比賽既有科學研究的學術性,也有作為學生活動的趣味性及挑戰性。所以iGEM不單單只有實驗(包括各類干實驗、濕實驗),實驗室的管理和項目的展示、營銷同樣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科研、產業所需,但在普通的本科生科研中少有接觸,甚至忽視的部分。我也常常把iGEM團隊比做技術創業,因為這兩者除了擁有在工作目標和內容上的相似性外,其本質都是多技術工種的團隊合作。一支十餘人規模且目標高度一致的技術團隊,這樣的Teamwork在本科甚至博士研究生階段都是很少能體驗到。
4)不得不承認,iGEM比賽對每個隊員的身心意志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平時學有餘力進實驗室做本研,和在限定的時間內全力以赴為iGEM拼搏,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那種寂寞、疲憊和興趣引導的最後一點點堅持與渴望,箇中滋味只能親自去體會。相信許多iGEM老人都有這種感受:iGEM那麼苦的時候都堅持過來了,眼前的這一點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我認為真樣真真切切的科研體驗對本科生還是很必要的。最後不論堅持科研也好,放棄科研也罷,iGEM的經歷都能成為我們日後人生選擇時的重要依據。
中國海洋大學(OUC)2012年成立的iGEM獨立實驗室,至今仍在運行。這樣的硬體條件對於一些初創的iGEM團隊是夢寐以求的,包括OUC的創始屆(編者 圖:Corbicula)
國內各高校的iGEM隊伍,從隊伍組織到硬體條件都有相當的差異,所以我的總結中某些方面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iGEM隊伍。但是我相信,其中的道理是通用的:iGEM比賽與其說是一種體驗,不如說是一個機會。你能從這個機會中收穫多少,這一定是和你的付出掛鉤的,個人的努力和投入非常重要。
2011 MIT iGEM決賽塗鴉牆現場(圖:Corbicula)
2009年,iGEM與合成生物學專題登上《Nature Biotechnology》封面(圖:http://Nautre.com)
- iGEM之從0到1
好了,我已經準備參加iGEM了。那怎麼才能取得好的成績?答案非常簡單:招募優秀的隊員,將他們組織成一隻優秀的iGEM隊伍。這是取得好成績的必要條件。那麼,如何從招新開始做準備,組織出一隻具有較強競爭力的iGEM隊伍呢?這個問題有許多iGEM同行都問過我,在此我先簡要寫下北大iGEM的組建流程,供大家參考。以往的北大iGEM會在每年的11月進行面對全校同學招新宣講。報名的本科生們來自各理科院系(生物系佔大多數)。在這些學生中,有些可能已經進入實驗室,淺淺地接觸了一些科研;有些可能是競賽保送生,對一些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合成生物學是什麼,iGEM比賽需要什麼,這些新手們都還是一片空白。這時,我們的iGEM老隊員會自發組織一系列的訓練營(讚美他們)。
從秋季後半學期開始的講座,加上整個寒假高密度的小組文獻調研和定期討論,再到春季學期開學初期大概一周的培訓課程,最後到學期中期考試選拔隊員,開始近百人的報名者,堅持下來的也不過二十人左右。到真正建隊時(規模不超過15人),入隊的隊員們已經經歷過一次漫長的考驗了。
而今年的北大iGEM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建隊模式。在保留寒假前後訓練營的基礎上,我們開設了春季學期的「合成生物學導論」課程,對合成生物學知識進行系統的介紹,同時以課堂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分組進行項目的Brainstorming。Brainstorming被分為三個階段,設置三次答辯,由老師對各組構思的項目進行評估和建議。最終確定一個項目後,學生們自發組織成iGEM隊伍,還願意參加iGEM的都可以留下。傳統的選拔考試不再作為入隊的標準,而成為了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評估工具。
我們的隊伍是建成了,但iGEM比賽不是僅僅靠一群人聚在一起,經過六個月多的辛勤工作就可以了,它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如何讓隊伍健康高效地運轉下去,其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要保證的是良好的隊內環境和隊內結構。這就要求我們隊內的每名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在這個定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擁有太多個人能力超強的隊員,不一定能組成一個好的團隊。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核心成員作為隊伍的中流砥柱,一隻iGEM隊伍在經歷了重大困難的考驗後,會難以繼續保持足夠的凝聚力。以北大iGEM歷年的經驗看,一隻15人的iGEM隊伍,應當有4-5名有能力的同學成為隊伍的核心成員,主導項目設計、關鍵實驗操作和比賽準備工作。這些核心隊員可以作為項目中某項內容的組長,帶領一部分隊員直接對相關的工作負責。但是,強大的個人能力往往伴隨著強大的個性,個人主義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非常容易造成隊伍的破裂。這就要求這些個人能力超強或者個性鮮明的隊員,能夠主動地收斂,更多地為集體和比賽去考慮。比如,當出現意見分歧時,我們要避免問題討論變為無意義的情緒化爭執。大家應當一起協商分析,擺明利害,最後達成一致,所以人朝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
其次是嚴明紀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見過太多iGEM隊伍因為隊員各種「放羊」「打醬油」,最後整個隊伍徹底散架的案例(相信我,這不是少數)。這是許多iGEM隊伍都會面臨的問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因為每年組織一支成員幾乎全新的iGEM隊伍後,隊內的管理和約束內容實際是沒有任何傳承的。所以最近兩年,我在iGEM隊伍組建前會特別注意強調紀律問題,從一開始就明確最基本的規章制度,包括
[1]開除出隊的各種觸發條件
[2]暑假請假的制度
[3]實驗室管理的各項措施
然而,明文規定的紀律永遠是少數的,且只能保證我們的隊伍運行不會出現重大事故。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隊員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要求,紀律是在每個人心裡的。如果隊伍的核心隊員都在暑期的實驗工作期間,休假回家、考托福GRE、找實習,而沒有一心一意投入到iGEM中,即便沒有違反明文的規定,這顯然也會對整個隊伍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特別是致力於競爭高級獎項的隊伍。而這種主觀上的自我懈怠,用再多的條條款款也修正不了。這樣的隊伍,最終成績或許不會太差,但也基本喪失了進行最高榮譽爭奪的資格。所以我們在選拔隊員時,個人能力固然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但Motivation永遠是第一位的。
好,現在假設我們已經是一支有著合理結構、明確紀律和昂揚鬥志的隊伍,我們依然可能會失敗。失敗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兩點,一是經驗的不足,二是隊伍缺乏足夠的執行力。
經驗上的不足,大致可以分為實驗經驗的不足,以及iGEM比賽相關經驗的不足。
實驗經驗的不足很容易理解,解決的方式也很容易想到。多看《分子克隆實驗指南》,多和校內其他實驗室交流,多和其他iGEM隊伍交流,多學習新的分子克隆方法,這都是直接有效的方式。這裡我想要著重強調一點,那就是對於任何一種實驗方法,我們一定要主動地將其風險降至最低。什麼意思呢?以北大iGEM 為例:所有常規實驗的Protocol,一定是經過多個實驗室使用並證明穩定有效的;所有項目所需的特殊Protocol,一定是從相關的實驗室,不放過一點一滴的細節學習過來的(只參考相關的文獻會損失大量的技術細節);所有的實驗操作,必須提前寫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其他隊員甚至可以僅憑實驗記錄幫忙代做實驗(雖然我也不會讓他們這麼做)。
我們採取以上措施的原因,一是iGEM的實驗時間緊張,試錯成本太高;二是自己嘗試補充缺失細節的難度太大;三是為了避免實驗中出現不必要的低級失誤而前功盡棄。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寧願多花一些時間做好充足的調研,甚至主動聯絡做類似工作的實驗室把protocol學來,做實驗前把所有的操作、設置反思一遍,也不願在不斷的debug中耽誤寶貴的時間。
比賽相關的經驗,又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非常直觀的各種經驗,比如,iGEM隊伍怎麼註冊、怎麼制定美國的行程、去哪裡看iGEM Parts的各種信息等等。這些內容基本每年都要重複,所以我們一是靠前期組織的培訓,儘快教會新隊員基本的概念和知識,特別是如何在iGEM的網站上獲取各類信息;二是隊伍中最好有參加過iGEM的老隊員,至少對iGEM的流程不陌生,他們可以幫助隊伍在完成參賽程序時節省非常多的精力。
第二類經驗是弄清楚iGEM的Judging Standard:什麼樣的項目才是世界一流,什麼樣的賽場表現才是世界一流?進一步的,如何安排六個月的工作時間,在哪一步要開始為接下來的哪幾步做準備?前者需要我們對iGEM有充分的了解,後者需要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規劃我們的工作。所以,北大iGEM除了在前期培訓中要求candidates學習往年優秀的iGEM項目,還會在實驗的後期每周組織全隊學習歷年世界一流隊伍的presentation。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和一流隊伍到底還有多少差距,不知道自己的改進方向,那麼在後期準備比賽甚至前期實驗安排上,都會極其容易迷失,最終手忙腳亂,無疾而終。至於進一步的如何規劃和安排項目的工作,則需要隊伍的核心成員們和Instructor保持高質量的溝通,以Instructor的經驗結合隊員們對目前實驗情況的評估和判斷,完成有效的調整。
經驗這種東西還是很依靠積澱的。如果隊伍剛剛成立,非常年輕,或者隊伍每年完全換血,留不住人,那麼在經驗這方面相對都是吃虧的。
說完了經驗,我們再來看執行力。什麼是執行力?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經歷這樣的場景:老師發現項目中的問題,及時指出,並提供了相應改進的建議,但學生口頭回答知道了,行動上無動於衷,一段時間後學生忘記老師的話,問題仍然存在,老師大發雷霆。這就是典型的執行力低下的例子。
執行力的第一剋星是「拖延」和「懶惰」。實際上,在iGEM項目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降低自己的執行力,「這個結果明天再分析吧」「我下午再來檢查我的實驗設置」「我先把XX做完,再來處理這個問題」,在一件件小事上拖延,等到Deadline迫近再匆忙趕工,甚至放棄不做。這些漏洞日積月累,最終的後果是隊伍在關鍵時刻找不到一個100%完成的工作,每一項都忙於補漏,力不從心。克服拖延病症的最好方法就是強制規定,然後逐漸養成習慣,比如做實驗之前必須寫好對應的實驗記錄(加樣種類、加樣量和對照組設置),每次做完測試實驗後必須當天分析數據(用於指導之後的測試工作),wiki、presentation的小錯誤被指出後立刻當場調整修改等等。
影響執行力的第二大問題是「交流」。團隊合作最忌諱交流溝通不暢。首先,從主觀上出發,不要害怕和你的導師交流,不要害怕被批評,不要因為什麼顧忌放棄交流(「我現在聯繫他是不是不方便」「這麼晚了我還是不發消息了」)。發現問題,對某事有疑問,不清楚該怎麼做,自己搞砸鍋了,遇到這些情況,該聯繫什麼人馬上去聯繫,然後把事情解決好。事實上,把矛盾和爭論放到檯面上,開誠布公地把每件事討論清楚,是最能有效降低溝通成本的方式。而由於一些個人情感的因素,例如面子、性格,選擇將問題和矛盾隱瞞,長期下來,反而成為了定時炸彈的導火索。
其次我們要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保證交流的信息量和效率。面談永遠是第一選擇,其次是電話,之後是郵件,最後是微信、QQ等即時通訊方式。在交流的過程中,雙方應該儘可能地為對方考慮,要用盡一切方式讓對方能夠完全、準確地理解你傳達的信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面交流是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通過手勢、畫圖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地傳遞你的信息。而即時通訊充斥著大量散碎的文字信息,信息量低,還非常容易引起誤解。所以,針對不同的目的,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至關重要,討論實驗設計、分析問題我一定會選擇面談,彙報實驗結果我會選擇面談或電話,分配任務發布通知選擇郵件,讓隊友幫忙買飯我會選擇QQ。
iGEM的工作中還經常涉及到一些文件的互傳。我個人非常不喜歡QQ群文件、微信群文件傳輸的方式。命名混亂、文件管理不便都是我討厭它的原因。而發郵件、QQ點對點傳文件一旦面對大量的文件共享,也會力不從心。
從2015年開始,我做出了一個嘗試。我申請了一個百度同步盤的公用賬號,在所有隊員的電腦上安裝。這樣一來,我們構建了一個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信息平台。當我收到測序結果,只要存放到對應的文件夾內,這些測序結果就能迅速同步到所有隊員的電腦中,隊員們可以非常方便的進行自己需要的序列比對。同樣的,當一名隊員完成對某次實驗數據的分析整理後,只要對同步盤內的數據表格進行更新,我們所有隊員就能即刻在自己的電腦上查看最新的實驗結果。這樣一套同步網盤工具為我們隊伍從實驗到比賽準備節省了大量的精力。
北大iGEM團隊建立的百度雲同步盤(圖:張益豪)
最後我來簡單談談隊內分工,這也是各隊伍差異比較大的部分。
從需求上看,完成一個iGEM項目大致需要三類人:濕實驗工作者(實驗主力),干實驗工作者(建模,寫代碼)和美術工作者(項目全套設計)。針對特殊的工作需要,還有其他幾類職務,包括Lab Manager、財務、社會活動家等。
相對於其他一些高校iGEM隊伍,北大iGEM可能在分工安排上更加靈活。我們不設置固定的角色,我們只追求特定的功能,隊員分工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一個隊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實驗、建模、美工中的選擇一件或者多件工作。例如,2015年北大iGEM在6月人手緊缺的時候,一名來自數學專業的隊員主動承擔了一部分分子克隆的工作(Gibson Assembly、Golden Gate Assembly做得溜溜轉,教他的做實驗的隊員最後成了他的女朋友)。到8月實驗量減輕的時候,他便專心投入到建模的工作中去。
你可能要問,那對於美工、寫網頁這類技術活該怎麼辦呢?我的答案是,自學。每年3月左右,我們就會鼓勵對這部分工作內容感興趣的同學自學相關的知識,選拔考試中也會設置相應的Bonus題目,等到8月下旬開始準備比賽的時候,這部分同學的技能也達到了足夠的水平。在外界需求和強烈自我學習意識的推動下,一部分積極的隊員能夠通過自學,掌握本專業內的,或者是專業外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實現綜合水平的全面提高。這正是參加iGEM的魅力所在!而且,讓隊員承擔多種角色的工作,非常有利於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建模的同學能夠根據自己對生物過程更深入的體驗,建立更加準確更加實用(「接地氣」)的模型;做美工的同學對項目內容能了解得足夠清晰,使得他們能夠抓住最關鍵的過程做最精彩的設計。這樣的分工設置也避免了專人專工(建模的同學只負責建模,寫網頁的同學只負責寫網頁)因各時段工作重心不同時而產生的人員離隊或罷工的情況。
總結一下,雖然各個iGEM的組織構成、管理辦法都不盡相同,但清晰的結構,嚴明的紀律,高效的執行,合理的分工,是我認為的每個優秀iGEM團隊都應該具備的特質。這些特質相輔相成,推動著那些身在其中的iGEM隊員去爆發自己的潛能,突破自己的瓶頸,追求自己的極限。希望這些細節和方法能夠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至於各位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實現多少進步,這又是對大家執行力的一次考驗了。;-)
下篇:【經歷】參加iGEM是怎樣一種體驗(下)
推薦閱讀:
※【iGEM】天大-遇見你在如此的青蔥歲月
※【iGEM】華南農業大學-比賽記憶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成果?
※【iGEM】北大-織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