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戀人、夫妻之間如何有效溝通(一)

一對小夫妻新婚燕爾,兩人親親我我,恩恩愛愛。這時老婆問老公:「老公,我們建立了新家庭了,你看你對我有什麼要求和期望么?希望我能為你和這個家庭做哪些事情呢?」老公聽了,鄭重的說到:「寶貝,放心,有我呢,我是咱們這個家的頂樑柱。」老婆聽了非常的高興和幸福,覺得自己的老公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男人,覺得自己找對了人,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誰知道,才過了不長時間,兩個人就開始出現隔閡,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的。吵架時老公這樣說:

「你就會花錢,自己的工資月光不說,還要花我的,我真是你的取款機?都花完了,以後咱們喝西北風啊。」

「沒見過你這麼懶的,一個月下來,沒打掃過一次衛生,沒洗過一次碗,我天天上班累得要死,還得伺候著你,不過了……」

「你沒有一點做兒媳婦的樣兒,我媽天天洗衣做飯,你從來不插手,你把我媽當保姆了?」

「公司的年會請家屬參加,就你面子大,你不去!你忙,別人的家屬就不忙?你口口聲聲說支持我的工作,這就是你的表現!」

於是老婆你就開始琢磨了:這男人到底是虛偽呢,還是善變呢?這是我需要的愛和婚姻么?她開始不相信愛情了。

想問一下正在戀愛和已結婚的同志們,有沒有一次架都沒有超過、沒鬧過一次矛盾的呢?我想回答都是否定的。那麼大家想一想你們都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吵架的呢?我想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跟上面的這個例子一樣,歸根的原因就是每個人在愛情或婚姻中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1、需求的概念:

那什麼是需求呢?可以被視為生命為了維持自身存活所必須的資源,生理上的水、空氣、

休息、食物,心理上的理解、支持、誠實、安慰。有一位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人類有7種基本的需求:滋養身體、人格健全、互相依存、心靈契合、玩耍、自主、紀念。

那麼我們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一下什麼是愛。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認為愛不是克制自己來為他人付出,相反愛應該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然後彼此滿足對方的需求。

我們看上面的這個案例,男人吵架時所說的話所暗含的他的哪些需要。第一句話反應的需求「是希望你能節約點花錢,考慮家庭經濟狀況」,第二句反應的需求是「希望你每月能做幾次點家務」,第三句反應的需求是「希望你能幫助我媽媽分擔部分家務,不讓她那麼辛苦。」,第四句話反應的需求是「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工作,讓我在公司有面子」。

大家可能會問了,那麼他這些需求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告訴自己的老婆呢?為什麼非得要吵架的方式呢?大家想一想,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是很多情況下也在用這種批評、評判、吵架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需求?

2、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跟咱們的文化傳統和所受到的教育有關。男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堅強,要學會保護女孩子,男子有淚不輕彈,就是這個意思。作為男人要像一個戰士一樣,不能輕易示弱,你向別人提要求、提請求那不就說明自己無能么?所以,男人往往忽略和壓抑自己的真正情感和需求,有痛苦和困難也得憋著,所有問題都得自己扛。但是壓抑不等於沒有,既然我不能名正言順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那就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那就是評判和批評,這樣還顯示自己是對的,錯的不在自己,而在於對方。你怎麼這麼懶呢,你怎麼這麼能花錢呢?

而女人呢,幾百年來,她們所受的教育並不是學會弄清自己的需要,而是讓她們剋制自己的需要,而去照顧別人。因此,她們往往依賴男性的領導,期望他猜出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繼而滿足其需要並照顧好自己的一切。

比如,咱們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的一些場景,在自己的生日或結婚紀念日即將來臨的時候,女的很期待自己的老公給自己製造一個浪漫的慶祝形式,還自己想像各種場景。結果老公忙於工作給忘記了這個紀念日,在紀念日的前一個晚上,老婆還在期待,她也不去提醒老公。她覺得提醒了就不浪漫了。結果是,紀念日沒過成,反倒是導致了一場不可避免的吵架,嚴重的是感情破裂。

所以,你看,在吵架時女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為這個家庭和你付出了這麼多」然後,吧啦吧啦,細數一遍自己的所有付出。抱怨一通。

3、如何做

我們的文化對於男人和女人的塑造,都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需求而去滿足別人。但是這些需求是存在的,就會用另一種方式變現出來,那就是評判和侮辱,吵架和抱怨。那麼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如何正確的理解對方彼此的需求,從而滿足需求,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台灣著名作家張德芬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兩個好人,為何卻沒有好的婚姻》 ,這篇文章通過比較自己父母的婚姻與自己的婚姻

在父母雙方的眼中,對方都不是一個好的伴侶,兩個人經常會為一些小事兒拌嘴吵架,母親經常在院子的角落裡暗暗無聲的掉淚,父親也不止一次的表示他在婚姻中很孤單。但在張德芬的眼中,父親和母親都是好人,比如說媽媽,從小,就看到她不停手的在做家務,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而且做的飯菜也很好吃,爸爸的胃不好,晚餐只能吃稀飯,媽媽就換著花樣的給爸爸熬各種粥;爸爸也是一樣,為了這個家庭努力的工作,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在孩子們眼中,爸爸就像天一樣大,保護著他們、教育他們。但是:「為什麼兩個好人就沒什麼好的婚姻呢?」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什麼呢?」我停下手邊的工作,問著先生,想到我父親,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呢?」

  「我需要你陪我聽聽音樂,家裡臟一點沒關係呀!以後幫你請個傭人,你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你陪陪我。」

  原來我做了許多無用功,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無用功。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自此以後,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洋洋洒洒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張德芬的父母由於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雙方對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導致雙方不能互相理解、滿足對方的需求,使婚姻很失敗。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說是一對老夫妻吃雞蛋,其中一方喜歡吃蛋黃就把蛋黃給對方自己吃蛋青,最後老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對方喜歡吃蛋青。

而張德芬吸取了父母婚姻的經驗教訓,兩人明確表達了各自的需求,並且為了對方的需求而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從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就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婚姻中,雙方一定要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何明確的提出自己的需求:

1、用肯定的語言,而非否定的語言

要用明確的語言告訴對方,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比如,一位女士想讓老公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能多抽點時間多陪陪自己和孩子。這時,她對老公說:「你能不能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呢?」結果,老公是減少了在工作上的時間,卻報名參加了一個健身班。老婆更生氣了。所以,這位女士應該明確的告訴老公:「她希望老公能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自己和孩子。

2、用具體的,而非抽象的語言

美國心理學家稱:男生和女生分別有6種基本的愛情需求。男生:信任、接受、感激、讚美、認可、鼓勵。女生:關心、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安慰。需求相對來說比較抽象,要用具體的行為來表達。比如女生需要體貼,這個體貼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表現出來,比如給女朋友買禮物、做飯、生病了照顧她等種種行為中表現出來。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提請求時就要從具體的行為來提,而不是籠統的說我需要體貼。比如自己生病了,可以對老公說,能不能幫我買點葯,能不能做飯等等,做飯,做什麼飯、想吃什麼也要表達清楚,而不是籠統的說,我需要照顧、需要體貼等。

張德芬的婚姻中,老公需要一起聽音樂,這是一個具體的行為,反應的需求就是需要陪伴。如果僅僅說我需要陪伴,那就很籠統,那張德芬覺得,我們不是天天在一起,天天陪著你么,我已經給你了。那麼這種交流往往就導致批評和爭吵。

大家來看一下我們的思維方式,當對方在一個具體事件或行為上沒有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進行概括,上升到抽象層面對其進行批評,比如今天逛街買了一些衣服或化妝品,老公可能就這樣說你:「真是個敗家娘們,就知道花錢,就不知道節約點么?」,今天沒有打掃衛生,老婆就說:「你怎麼這麼懶,就知道吃,能不能幫我干點活。」這種道德的評判是阻礙我們溝通交流的一個大絆腳石。它使我們與對方和自己失去了聯結。所以,我們的溝通交流最好停留在具體行為層面上,而少上升到抽象層面進行批評和評判。

推薦閱讀:

有木有跟我一樣從小就被父母不分場合辱罵,什麼掃把星 賤人 去死 精神病都罵過!我是個女孩很內向的女孩?
大家覺得做理性的人比較好,還是做感性的人比較好?
怎麼愛自己?
是不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善良的?從而下意識地無視自己的惡?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