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 —— 她對我這麼好是因為真的愛我,還是看上了我們家的豪車豪宅?

假設前不久你剛參加過一場重要的考試,今天正是出成績的日子,授課老師在課堂上公布說:這次考試的難度非常大,只有一位同學獲得非常棒的成績!他就是XXX!

XXX正是你的同桌王小明!你可能跟大家一樣,嘴上稱讚他說:我靠,小明,你怎麼這麼厲害啊,簡直學霸啊,作為你的同桌,我倍感榮幸啊!

但是你的內心可能會想:卧槽,這小子考試那天踩狗屎了嗎,運氣這麼好!

那麼假設同樣是這場考試,老師說的XXX是你!這時候旁邊的同學都稱讚你好厲害,你會客套地說:沒有沒有,運氣好,運氣好罷了。

嘴上說運氣好,你心裡是不是不禁暗想:哇塞,我真TM太牛逼了,我簡直是天才啊!!!

同樣是獲得好成績的情景,為自己和他人歸結的原因為何會存在巨大的不同?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這個詞很好理解,就是指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產生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的過程。歸因是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比如小明遲到被領導抓去談話了,同事們會猜測他是睡過頭了呢,還是路上堵車了?當一個異性對你很好時,你可能會思考:他/她對我這麼好是因為真的愛我,還是看上了我們家的豪車豪宅?在微博上看到王寶強離婚的新聞,我們可能會猜測原因是否真的是馬蓉出軌?

歸因理論就是解釋這些歸因過程的研究,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於1958年在《人際關係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一書中首先提出的。海德認為,在大多數歸因分析當中,關鍵是發現行為的原因是在人還是在環境,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以及誰最終該對此負責。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Harold Harding Kelley)發展了和擴充了海德的理論,提出了三維歸因理論

三維歸因理論指出歸因的三方面因素

1.行為者本身(Person),行為者本身的某些方面。

2.客觀刺激物(Entity),即刺激物某種持久的特徵,也就是行動者以外的因素引發了行為。

3.所處情境(Time),既行為產生的特定情境。

而我們的歸因過程基於三方面行為信息(三個維度):

1. 一致性(Consensus):其他人是否有一致的行為?

2. 特異性(Distinctiveness):行為者面在其他情境下或者對其他對象是否有同樣的行為?還是說這種行為是獨特的?

3. 一貫性(Consistency):行為者的同樣行為是否一再發生?

什麼情況下我們傾向歸因於行為者本身呢?

舉個例子:

假設小明是唯一一個長期在任何考試中都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同學和老師們自然而然地把小明當做宇宙超級無敵全能型學霸(行為者歸因,歸因於行為者的個人能力)!

對小明的認識過程就包含了這三個維度的信息:

1. 這不是所有人的普遍行為,而只有小明(低一致性

2. 在各種考試中小明都取得了好成績,並不僅僅是某一門,而是這門考得好,那門也考得好(低特異性

3. 長期的考試生涯中,小明都取得了好成績(高一貫性

再舉個三維歸因的個例子:

假設今天是銀泰店慶,你和你閨蜜S剛血拚完,拎著大包小包正要走出銀泰的正門,這時候S 突然大聲尖叫:啊!啊!啊!好帥,好帥啊,我要給你生娃娃!!!

你被嚇了一跳,於是試圖判斷S為什麼突然抽風了。你第一時間看到的是迎面而來的一個帥哥X,繼續環顧四周你的大腦里會提取以下三種行為信息:

1. 其他在場的女性是否也在尖叫或有類似行為?

2. S面對其他帥哥時是否會發出尖叫或有相似行為?

3. 這個帥哥X的出現在過去是否也曾常常使S產生尖叫或相似行為?

情況一:萬眾矚目的男神現身了

如果在場的其他女性或是發出尖叫,或是大呼帥哥X的名字,或是尖叫著跑過去求合影...都做出一系列狂熱的行為(高一致性);S在過去和現在見到(見到真身或是通過媒介看到)帥哥X都會發出尖叫或表現得異常激動(高一貫性);而面對其他帥哥不會這麼做(高特異性),那麼你會傾向於認為導致S的異常行為的主要原因是這個帥哥X非同一般(刺激物很強大啊)。

比如迎面而來的帥哥X正是這位小哥:

情況二:大花痴的尋常發作

如果其他在場的女性都不是這樣的反應(低一致性),而S 以往見到所有帥哥也都會尖叫(高一貫性,低特異性),那麼你更傾向於歸因於S本身,S她本來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大花痴嘛~

啊,你好帥啊,啊,帥哥!!(畫外音:你都不認識人家,這樣大喊大叫真的好嗎)

以上說的是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現在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同樣是獲得好成績的情景,為自己和他人歸因怎麼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傾向呢?

這其實就是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的表現。

歸因偏差中有一類是利己偏差(Self-serving bias)人們傾向於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因,而把自身的失敗歸因於外因。而利己偏差的反面,就是傾向於把他人的成功歸因於外因,把他人的失敗歸因於內因。

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普通朋友換女友換得很勤,當你再次聽到他分手的消息,你很可能歸因於他的花心(內因)我去,這臭小子真是個花心大蘿蔔啊,這麼多美麗善良的妹子怎麼都被他給拱了!;反過來,如果你就是你的這個朋友,一次次分手後又鼓起勇氣去戀愛,結果又分手了,你可能會歸因於運氣不好(外因)我這麼努力追尋真愛,為何總是在錯的時間錯的地點遇到正確的人呢?!

歸因偏差的種類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順便提一下,研究表明,顯著的刺激(Salient Stimulus:以某種方式吸引注意力的刺激)很容易被視為事件的原因。比如一個小組中只有一個異性成員,當小組任務失敗時,他/她更可能成為替罪羊;相對於靜坐在搖椅上,搖著搖椅的人更可能被認為是決定性人物;當一個人面對一個大鏡子,他很可能高估自己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

由此可見,歸因偏差和顯著性使我們在解釋行為的原因時容易表現得不客觀。你可能會想,不客觀就不客觀唄,又不會怎樣。但實際上,你對自身或者他人行為(或者結果)的解釋,往往決定了你之後的行動。

如果你認為自己某一門考試沒考好是因為準備不足,下一次考試前你可能會更加用功;如果你把沒考好歸咎於考試內容不公平或者老師的對你的偏見,那麼你可能會四處吐槽和抱怨,積累負面情緒,對這個學科喪失積極性。

如果你把一次次的戀愛失敗歸因於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你可能會努力改變自己;如果把分手的原因歸咎於與戀愛對象缺乏緣分,或者把責任都推給對方,那你可能依舊我行我素,在孤獨一生的單行道上狂奔

如果把歸因上升到國家高度,面對朝鮮近期的一系列軍備試驗和演習,美韓等國家如果把朝鮮的舉動視為挑釁,那麼針對朝鮮的制裁會繼續,戰爭也可能爆發;如果視為正常的國防需要,那麼國家關係會緩和得多。

既然歸因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儘可能地規避歸因偏差,客觀地分析原因所在呢?

這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對個體來說,很多判斷是下意識的感性反應,第一反應在當時很難扭轉過來,但是有後知後覺也是好事呀,了解歸因理論和歸因偏差的存在,你將更傾向於在事後進行理性思考,從而發現自己的判斷存在歸因偏差,或是受到顯著性的影響,並及時地修正對事物的認識。

所以我們在推測或者解釋某一行為或者結果時,當機立斷可能並不是理性的做法。花點心思,將行為者的角色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交換,進行換位思考,這會讓我們更加公正。同時也需要多多聽取他人不同角度的看法,積極把握事物的本質與全貌

END

................................................................................................................................................

原文發佈於微信公眾號 食攝說 ,歡迎關注和調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每次上大醫院看完病或者陪人去醫院看病出來總有一種想把醫院或者難為人的醫生給炸了的衝動啊?
如何改進「禪讓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從小到大你覺得最帥的遊戲或動漫或小說絕招名稱是什麼?
假如有一起重大惡性案件涉及到了大量國民,超出了全國監獄最大容納量總和,請問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復旦投毒事件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嗎?

TAG:心理学 | 心理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