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精要主義: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和生活》

《精要主義》的副標題是「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和生活!」顯然,這是一本個人管理類的書籍。同類書比如《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以及各種時間管理類的書等。這本書跟其他的書有一點不同,這本書提供的不是工具,不是告訴我們怎麼做,這本書講的是一種思想,也許不是全新的,不過確實是與眾不同的。這種思想就叫「精要主義」,而踐行這種思想的人則被稱為「精要主義者」。這本書講的就是「何為『精要主義』」,「『精要主義』能帶來哪些變化」,以及「怎麼才能稱為『精要主義者』」。

何為「精要主義」

在本書的「QA」部分,作者是這麼回答的:「專註精要事務,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會帶來太多的選擇和機會,其結果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個專註點土崩瓦解。」作者認為,與其「盲目地追求更多」,不如「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這就是「精要主義」的核心思想:「追求更少,但更好。」

那麼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追求精要事務,排除非精要的一切,打造一整套行為體系,讓追求精要主義變得毫不費力。當然我們都知道,改變總是困難的,在成為精要主義者的路上光靠一本書是不行的。還好,作者在書中不僅提到了「精要主義」的理論,也提到了如何實踐,更延伸了話題添加了「如何執行」的部分。我覺得就算不想學習「精要主義」,本書關於「如何執行」的部分也值得讀讀並付諸實踐。

那麼「精要主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少,即是多」呢?我覺得這兩個雖然不是完全的兩碼事,但也還是區別重大的。「精要主義」並不是單純的少,事實上,精要主義者在實踐精要主義的時候會比非精要主義者探索更多的選項,以確保出錯的幾率更小,而不是單純盲目地追求「少」。精要主義者在追求精要主義的時候不僅僅是減少,他們是在取捨,在作出充分的評估以後得出最優解,為了達到精要主義的效果,有時候甚至會摒棄同樣誘人同樣重要的機會。精要主義者不會把精力和時間平分在多個選擇上,而是放在少數的選擇上,以此來確保更高的成功率。

「精要主義」能帶來什麼變化

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圖,精要主義者和非精要主義者的對比圖:

「非精要主義者」和「精要主義者」對比圖

精要主義承認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此基礎上作出最優解的取捨。精要不是要做更多事,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它不提倡為了少而少做,而是主張只做必做的事,儘可能作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精要是一種習慣,它幫我們在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無巨細時作出最優解。它讓我們的選擇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它帶來的變化:

更少的選擇

精要主義追求的就是「更少,但更好」,這意味著我們在踐行精要主義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取捨,以此保證所選擇的是更好的。

更清晰的目標

因為有了取捨所以選擇更少,也因此,目標變得更加清晰。

更集中的精力投入

精要主義者追求的就是要把精力投入到更少但更好的選擇上,而不是平分精力在每一個選擇上。

更高的成功率

別忘了,取捨行為的本身就是在找成功率更高的選擇,同時因為更少的選擇我們會更加心無旁騖德專註,再加上更多的精力投入,有更高的成功率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更高的成功率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成功。

如何成為「精要主義者」

既然「精要主義」能帶來如此多的好處,那麼如何才能成為「精要主義者」呢?

作者認為,想要成為「精要主義者」只需要三個步驟:

1. 探索: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

如前文所說,「精要主義者」往往會探索更多的選項,以確保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探索本身不是目的,探索是為了更多的可能的選項,但一旦選定,則不存在任何「可能的選擇」,只剩下做出了的選擇。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索,我們需要從當前忙碌生活中抽身而退,去思考什麼事才是有意義的。

我們只去關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精要主義者認為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超過10%)我們確保我們的精力都放在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當我們作出了選擇,我們要做的不是拚命努力去做事,而是形成一種習慣,讓習慣來驅動我們。這一點很重要,俗話說:太用力的人走不了太遠。

2. 排除:擺脫無意義的多數

當我們正確區分開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擺脫無意義的多數。這裡往往是很難做到的。不僅僅是我們自身的原因,有些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老闆就這麼安排,你能怎麼辦?

這裡作者提出了幾個方案:

清晰的目標

顯然,比起「改變世界」,「明天開始每天早上7:00起床」是一個更清晰的目標。更清晰的目標意味著可以被更容易地執行。而不清晰的目標顯然是無意義的多數。

學會拒絕

如果任何請求都不拒絕的話,那麼那還有時間來做自己真正需要關心的事情呢?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拒絕都是「不」,有時候也需要更優雅一點的拒絕。

勇於止損

我們對於已經擁有的東西會有更高的評價,對於正在做的事也一樣,每次要放棄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那些投資的時間和精力不就這麼白白浪費了嗎?當時很多時候,不及時剎車會造成更危險的後果。

反饋並改善當前的努力

並不是每一次的行為都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初次嘗試的結果很可能是不如意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總結,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預期。

設定邊界

設定邊界的好處在於,很多事情想都不會想就會pass掉。比如,素食主義者肯定不會去吃肉。

3. 執行: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

這部分主要介紹了如何執行。拋開「精要主義」不提,我覺得這部分也是很有價值的。畢竟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不知道怎麼執行。

要想毫不費力地執行一件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養成一種習慣,甚至是條件反射。舉幾個例子:在走路的時候我們不需要任何思考就能走起來;吃飯的時候我們不需要任何思考就會拿起筷子;當你養成了每天六點半起床的習慣的時候,不用鬧鐘都會在這個點醒來,因為生物鐘會幫助你。這些都是習慣,已經固化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了。所以想要讓「精要主義」在任何時候都能產生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使用「精要主義」來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問題的習慣。

為了養成習慣,我們還需要設置一個合理的「緩衝區」,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精密到毫無漏洞。「緩衝區」存在的意義在於當我們沒能分毫不差的執行的時候,可以有挽留的餘地。就好比車間距一樣,這是一個安全範圍,在這個範圍里我們可以做一些準備工作。

然後,我們還需要發現養成習慣的最大的障礙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它,取得想要的效果。如果我們要減肥,那麼就要養成少吃多動的習慣。那麼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可能會盲目的多動,卻沒發現我們停不下來的是吃東西的嘴。這樣難免事倍功半。發現了最大的障礙,有助於我們作出針對性的措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們還需要克服一口氣吃成胖子的心理。我們需要在很小的事情上取得進步來樹立信心,當小的進步積累成多的時候,效果也是巨大的。切忌急功近利。

最後,專註在當下。過去已成定局,未來遙不可期,只有當下是最重要的。我們只有專註在當下,知道當前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做好當前的重要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多線程工作往往是要求很高的,但並不是不可行。需要注意的是在多線程工作的時候是不是精力也分散開了,這是不可取的。

總結

「精要主義」不僅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應對工作和生活的時候,變化肯定是巨大的。但也需要注意,「精要主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工作。同時,「精要主義」只是一種方式,如果你有更好地方式,完全可以不遵守「精要主義」的規則。

正如很多人學習時間管理的時候沉迷在找工具上面一樣,學習「精要主義」切忌陷入學習本身而忽視了實踐。陸遊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僅僅是知道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努力實踐起來才能體會其中的妙處。


推薦閱讀:

摔門可以理解嗎?
為什麼有的人平時很乖,卻很容易失控?
男朋友弄傷了貓然後扔掉了,大家怎麼看?
喜歡熱臉貼冷屁股是一種什麼體驗?
原諒,需要一件趁手的工具

TAG:阅读 | 个人管理 | 自我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