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還是民辦?國際學校又是什麼鬼?請聽小一媽媽的反思——擇校如擇偶,也得看三觀
(一)夢醒幼升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又到了幼兒園、小學的擇校季。看著身邊的同事同學們各種糾結:到底是選一個口碑好、教得多的私立幼兒園,還是進一個離家近、沒壓力的公立?到底是買個徐匯的學區房,還是現在開始雞血爭取考進民辦小學?國際學校又是個什麼鬼?
這樣的焦慮和迷茫,真是感同身受。
選擇太多未必是件好事,我們為人父母的深怕自己做錯了選擇,而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作為一個去年剛經歷了幼升小的慌亂和無措的小一媽媽,現在重新回過頭靜下心來思考得到的結論是:擇校如擇偶,也得看三觀;無論選哪個,隨遇而安就好。
且聽我細細道來!
我和先生都是上海土生土長的70末80初,從小都是就近入學,按部就班,也都順順利地名校畢業。因此未加思考地覺得孩子的學習生涯,順其自然就好,就近入學不挺好嘛!
幼兒園上的是家門口的一級公立幼兒園,三年下來也覺得孩子開開心心的,成長得挺好。買房子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過學區的問題,選個離父母近的,方便就好。那會兒學區房不像現在這麼火熱,雖然有一兩個朋友提到過學區房,也像是耳旁吹過的一陣春風,也沒往心裡去。
等到小學報名迫在眉睫了,才猛然發現原來小學的選擇居然有這麼多!有公立、有民辦,還有國際學校。好的對口公立小學,有戶口年限要求,現在買房根本來不及。而考民辦小學居然還要網上填志願!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幫孩子報考了兩家不算太遠的著名民辦小學。然後才了解到,民辦小學要考識字量,要計算20以內加減,要英語自我介紹,要知道百科知識,要知道國家主席美國總統,還要面試家長。
還有離家不遠的十年一貫制的上海市實驗學校,是公立中的典範,全市招生,四五千人報名,只招60個。我們也去湊了熱鬧。畢竟符合我們的主要訴求:離家近呀!
不考不知道,一考嚇一跳。公立名校的第一層篩選是網上填簡歷,我和先生斟字酌句費盡心機,短短500字自我介紹幾易其稿。終於有幸進入第二層的機考階段。依依對於電腦倒不算陌生,只是並不熟悉圖形推理的考題。費盡搜索網路找來一些真題例題,沒練習幾天,就去考了。考試那天下雨,考場外人山人海,還有警察維持秩序,看著小朋友第一次忐忑不安地孤身走進考場,真是百感交集。考完試,孩子倒是高高興興地出來了。說她做了很多,大概有150多題,很多不會做的就隨便選了個答案。當媽的心理就咯噔一下,壞了,人家這套考試評價機制科學著呢,既看準確率也看速度,瞎蒙是完全沒有指望的。果不其然,公立名校,止步於此。網篩結果和機考結果等待期間的心焦、期待與失望,不提也罷。
再說說報考兩家民辦名小的經歷。第一志願填的是福山正達,第二志願是浦外附小。去年福山正達報名人數爆棚,因此只面試第一志願。浦外附小沒有那麼熱門,因此一、二志願都給面試。福山正達給我的印象相當不錯,報考人數雖多,管理卻井然有序,見到的老師都著職業套裝,禮貌微笑。家長在大階梯教室等待孩子考試期間,播放了很多視頻介紹學校的課程、特色和在校生的種種表現,總結下來就是外語特色、各種興趣班,活動豐富。福山的面試形式是十幾個孩子貼上標籤組成一隊進入教室,語數外各上一堂課,根據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打分。主要環節有自我介紹,讀古詩,跟讀英語之類的。還做了個數學遊戲。女兒身上的標籤是14號,老師讓他們找朋友,兩個人加起來是21,我就問娃你找了幾啊,她說找了7,我想這就對了,又接著問是你找到了他還是他找到你,她說是自己找到的,不過娃接下來說的話就讓我哭笑不得了,「那個小朋友跟我商量說,算是他找到的,我想想讓一讓他也沒關係嘛,然後我們就排隊到老師那裡,說是他找到的」。浦外附小不像福山這麼時髦,更傳統些,她的優勢在於直升浦外的名額多。其面試形式和內容跟福山也差不多,不再贅述。
在集體面試中,性格外向愛表現的孩子肯定是更有優勢。而我家依依性格靦腆,做事不溫不火(或者叫慢半拍),也沒有經過相關的學前教育和考前培訓,要是能入圍的話,那也太逆天了。結果自然也是名落孫山。好在我們跟孩子的說辭,從來都是去看看學校好不好,而不是學校要不要我們,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在參與考試的過程中,從論壇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中得知,很多家長對於幼升小是當作一場戰役來打的。比如上百花的思維訓練,比如中班開始學數學,小班開始學英語。有的家長為了進上外附小,從小班開始就轉戰各個機構,三年不懈努力,終於得償所願。
相形之下不覺慚愧,原來自己是這樣後知後覺,不負責任的父母呀!
群體的氛圍是很容易蠱惑人心的。我們原本是抱著試一試,長長見識地心態去的,然而求之不得,卻使得心態失衡,自怨自艾起來:
為什麼自己不早點覺悟,買個學區房呢?既然覺得上海市實驗學校好,為什麼不早點報個班進行考試訓練呢?
那段時間,我見到同事或者朋友都會叨叨:趕緊買學區房!
先生也總結性地搬出他的名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二)國內學制——體制內體制外,你怎麼選?
好了,現在說正經的:擇校如擇偶,也得看三觀!
盲目地選擇大家都趨之若鶩地高富帥(學區房),那你必將經歷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
既然說到擇校,當然必須得先了解我們到底有哪些選擇。然後才能說到不同的學校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現在中國孩子的求學路線大致可以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路線。
體制外路線就是不準備參加中考、高考,準備去國外讀高中或大學,主要選擇範圍就是各類國際學校。國際學校也分為幾類,一類是外籍機構或外國人開辦的學校,主要接收外籍學生,全部採用國外課程;一類是同時招收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學校,兼顧國內課程和國際課程;還有一類是本地學校開設的國際部,主要針對準備出國的中國學生,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國際學校。由於很多國際學校是沒有國內學籍的,因此不能參加中考或高考,只能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
體制內路線就是準備參加中考、高考,終極目標是國內985或211高校,主要的抉擇在於選公立還是民辦。現在的民辦學校越辦越多,越辦越火。家長們為了搶到一個好的民辦初中的入學資格,不得不考奧數補英語,不得不搶好的民辦小學,不得不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雞血」。這種奇怪的現象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跟教育改革有關。
上海自1998年開始,中小學可以民辦了。
國內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自民辦中小學出現後,也越來越向西方的雙軌制學習,奈何國情不同,學得不倫不類。
英國算是典型的雙軌學制,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是兩條路線。主要針對於工人階級的大眾教育,相當於社會福利,給予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秉承的自然是快樂教育,零壓力。前一段很火的BBC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中拍攝的就是一所英國公立學校。而私立學校,所謂的精英教育,則跟我國傳統教育差不多,管理十分嚴格,也重視考試和升學率,主要是為中上層階級而設。
英國這樣的雙軌學制,源於中上層重學術更嚴格,中下層重實用快樂更輕鬆,不同階級的需求不一樣。其實,人和人的需要真是太不一樣了,一些人吃吃喝喝,老婆孩子熱炕頭,再跟周圍人相比有面子,就是幸福生活了;而另一些人非要活個明白,想的比較多,一定要找個答案,活出個價值。
在歐洲,學校涇渭分明、任君選擇。英國的工人階級未必窮,未必上不起私立,但是人家就是不上。
我們的義務教育開始有民辦以後,也逐漸分支,公立學校也想往快樂教育的方向奔,教委一個勁地發文,一二年級不準有書面作業、不準書面考試,奈何群眾們不甘心,老師們不放棄;私立學校也想走精英路線,然而一切剛剛開始,畫虎不成反類犬,說是素質教育,走著走著又走上了應試的老路。
其關鍵點在於,我們國家的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仍然是公立的,優秀的資源仍然集中在這裡。也許有朝一日私立大學異軍突起,能夠達到像哈佛、耶魯這樣的知名度,而私立大學的招生標準不是高考成績,而是像美國一樣的綜合素質(運動特長、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那麼私立中學私立小學的課程體系想來也會是另外一番面目了。
中國人可不同於英國人。中國人向來是不認階層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做個光榮的工人階級就可以了。
雖然大學文憑越來越沒用,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日漸僵化。然而,考上一個重點大學從而改變命運,仍然是中下階層唯一的選擇;而中產以上階層,也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國內良好的高等教育。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能力選擇國外的高等教育。
僧多粥少。
這就是現在擇校熱的根源。
而群眾們擇校的標準只有一個:升學率!
華育初中為什麼這麼熱門,不就是因為華育近年來在四大名校(上海四大重點高中: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和交大附中,一本率幾乎100%)預錄取中穩居第一。而明珠小學、世外小學等為什麼這麼熱,不就是因為能考進華育、蘭生復旦等著名初中的人數多嘛!
好吧,我又跑偏了。
繼續說我們可以選擇的體制內的學校。在公立小學中,我們可以選擇如明珠、向陽等升學率高口碑好的小學。在民辦小學中,也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大家擠破了頭要考的名牌小學如上外附小、世外等,一類是雙語學校或者國際學校的國內班,比如協和、平和等,現在也非常熱門。還有一類是普通民辦。因為民辦受教育局掣肘較少,特色課程和加料課程更多,大家普遍的觀點是民辦的總比公立的好。
剛剛我們說擇校,其實學校也在擇學生,因為除了對口公立以外,選擇都是雙向的。
(三)擇校的務實與務虛
在說到形而上的價值觀之前,我們不能迴避形而下的現實問題。
擇偶除了三觀要合拍,也得看看出身,收入和學歷。
擇校除了要看三觀,最好也考慮考慮經濟基礎、學前基礎和家長情況。
首先是經濟基礎。
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創二代,您就甭考慮國際學校了。北京上海的正宗國際學校學費一般一年十幾萬到二十幾萬,另外還有各種課外培訓、國際旅行、冬夏令營和所謂的「開眼界」的錢。年級越高越費錢,因為各種遊學、社會活動會增加開支。
雙語學校和民辦小學的學費也日益水漲船高,除了一年幾萬的學費外,課外興趣班的費用可能比學費還高。還有每個月一兩千的校車費等。一個同事家的孩子考上了名小逸夫,家離學校幾十里,趕校車也相當地不便。為了孩子能多睡兒,只能去學校附近租房,周末再回自己家住。房租加上兩套房子的水電煤網路,家長上班也多增加幾十里地油費,這開銷能小的了嗎!
再說公立名小。北京、上海的學區房已是天價,具體價格請直接諮詢滿大街的房產中介。友情提醒有實力買學區房的各位,千萬注意你心目中名小的入戶年限要求。
唉!
哎!
唉!
這樣的現實對窮人確實是個打擊。
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卻砸鍋賣鐵硬著頭皮上,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再說學前基礎。
如果沒有英語基礎,卻想讓孩子考國際學校和雙語民辦,那不是開玩笑嘛!先不說學校能不能錄取你,就算孩子進去了,能適應全英文的教學嗎,能跟老師同學愉快交流嗎?孩子能適應嗎?
零基礎地進入民辦名小,孩子和父母的壓力也會很大。學校講課進度快、作業多,你拼音還沒學會,人家已經開始要求看圖寫話了。
最後是家長基礎。
這裡主要是指家長能花多少時間精力在孩子身上。並不一定要求你家長學歷有多高。
國際學校的課時相對較少,孩子的假期多,還鼓勵家長高度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除了跟孩子有關的各種節慶表演活動,還有媽媽沙龍、讀書會、家長聚餐、教育講座等,假期里最好還能帶著孩子去旅行。
雙語和民辦小學的活動也遠比一般的公立學校要多得多。各種活動甚至都是家長來牽頭組織的,積极參与那是必須的。
這也是很多學校青睞全職媽媽的原因。
所以,在擇校之前,我們必須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存款,在孩子身上能花多少時間,孩子學前學了多少知識。
其實,這些也是學校選擇孩子的主要標準。
好了,終於可以務虛地談談價值觀問題了。
擇校的核心還是價值觀。
就好像你和老公三觀相合、兩情相悅,什麼家世門第都是浮雲,並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難。如果一個喜歡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一個喜歡追名逐利出人頭地,那這日子過得可就擰巴了。
體制外、體制內兩種不同路線背後體現的是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一種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教育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個性,增加人的價值,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具有全員性。
一種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教育是了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生存於社會中,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具有篩選性。
從個人層面來講,這兩種教育價值並不衝突。因為一個自我實現的個人,在客觀上通常也有服務於他人和社會的需要。但是從教育體系來講,必然有各自的取捨與偏重。
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個人主義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更有市場,所以主張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國際學校和民辦小學的市場份額日漸擴大,即便是我們國家這樣典型的社會本位論的教育體系,也在基礎教育領域嘗試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
所以,個性和生存能力,你怎麼選?
如果你的孩子未來生活無虞,不用擔心被社會淘汰,不用擔心他的才能是否受社會歡迎。那麼你會選擇尊重孩子個性的學校,讓孩子不用從小就面臨競爭壓力嗎?
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能有獨立生存能力,在社會競爭中成為佼佼者,那你是否能接受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一個「唯分數論」的學校呢?
也許你會很貪心,既希望孩子有生存能力,適應這個競爭的社會,又希望孩子快樂,保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
嗯,我就是這樣滴。做父母的就是這麼貪心,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
然而,在擇校時,我們必須作出取捨。
是選快樂教育的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的學校?
基本上現在所有的學校都會標榜自己是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然而判斷一個學校究竟是不是快樂教育,一是要看學校的課程安排,二是要看布置的回家作業,三是要看就讀學生的感受。
並不是國際學校就一定是快樂教育,公立學校就一定是應試教育。在擇校上有不少父母可能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四)隨遇而安——素質教育重在校外
前幾天孩子在浦東名牌公立的好朋友跟我吐槽:才上三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後馬不停蹄地做學校功課,一直做到九點才做完。根本沒時間課外閱讀或者做其他的「加料題」。他們家孩子還算動作快的,拖拉一點的小朋友真不知道要做到幾點。
沒錯,名小的升學率的確是高,但是主要也是靠課外。老師們都鼓勵孩子在外面各種補課,甚至是「雙奧」、「多奧」(指在幾個不同課外機構上奧數課)。學校裡面會發奧數卷,但是只給答案,沒有講解。只能靠課外機構。現在小升初靠的主要就是各種競賽獲獎證書,競賽要獲獎勢必要刷題。但是課內作業太多,反而影響他們準備課外競賽的時間。
而另一個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媽媽也有另外的擔憂。沒錯,孩子在學校里的確是挺快樂的,可是家長同樣有焦慮。因為讓孩子去國外留學並非想像中的那麼輕鬆,要進國外的好學校,那是在與全世界的同齡人競爭啊!有時候甚至比體制內的教育還要付出更多。所以國際學校的小朋友在課外也忙得很,各種體育運動都得走起啊,滑冰、擊劍、棒球、網球、游泳……因為國外大學入學標準就是這樣,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能力少不了。在學科上又覺得校內太簡單了進度太慢,數學也得課外補。在語言方面,孩子在純英文環境里英語的確是不錯啦,可是中文卻不行了,不愛看中文書。因此,有很多家長覺得應該先在公立讀一二年級打好中文底子再去讀國際。
所以,各種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劣勢。
國際學校的優勢在於:學校氛圍更尊重孩子天性,孩子校內比較快樂,回家作業少,英語學得好。
劣勢在於:學校師資較不穩定(外國老師流動性大),體制外沒法回到體制內,有留學壓力。中文不夠紮實。
以應試為主的名小(包括公立和民辦)的優勢在於:在幼升小中有品牌效應,可以得到更多機會,學校學習氛圍濃。
劣勢在於:應試教育為主,學校作業多,孩子競爭壓力大。
以快樂教育為主的小學的優勢在於:孩子校內比較快樂,回家作業少。孩子和家長自由度大。
劣勢在於:小升初全靠父母謀劃。
小學初中一貫制的學校的特別提一下。由於沒有小升初的壓力,這樣的學校在小學階段相對輕鬆,特別適合崇尚快樂教育的家長。比如公立的靜教附校,實驗東校等。升學率不算特別好,但也不差。民辦的也有。但是入學門檻都不低,或要考或要買學區房。
有些父母如此重視擇校問題,也可能因為有一種潛在的想法,找到一個靠譜的好學校,家長就可以輕鬆了。趕緊醒醒吧,快面對現實吧!
如今已經進入了精細化育兒時代,我們希望像我們的父母當初那樣,把學習全部交給學校和老師,當甩手掌柜的,已經不可能了,即便你能夠接受孩子以後成為三校生,學校老師也不會放過你。孩子的回家作業各種渠道通知你,各種考驗動手能力的作業那簡直是考驗家長啊!以前覺得自己高考結束後人生算是達到了巔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隨手解個三角函數。現在更新了認識,在孩子的高考結束後,我們的人生將攀上另一個高峰!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拾遺補缺,左手給孩子擬作文大綱,右手解一道數學行程,古文詩詞信手拈來,PPT小報分分鐘完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家長。
對了,我們80後就是這麼悲催。大家一起抱頭痛哭吧!
擦乾眼淚,我們看看烏雲背後的金邊。
首先,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多麼自由的境況,居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學校。擁有選擇權無論如何是件好事。
其次,無論就讀什麼樣的學校,家長都可以隨遇而安。因為沒有完美的學校,沒有完美的老師,我們不妨積極看待學校的優勢,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學校的劣勢。因為最終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還是家長。
最後,精細化育兒雖然對家長的壓力較大,但也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我們自己感興趣或者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多花心思,有時候會感覺樂在其中。自己不擅長或者不感興趣的,完全可以交給校外機構或老師,校外的選擇天地更大。
說實話,個人對於校內的素質教育並不太看好。因為素質教育對老師的要求極高,要知識淵博,要循循善誘,要寓教於樂,要因材施教。小學教師的待遇並不太好,並不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即便進了一個所謂的名小,老師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自己孩子的老師可能並不盡如人意。
而在校外卻有一大群的名師可以選擇。在北京上海甚至有很多的高校老師受經濟利益驅使,進行課外的基礎教育。試想北大中文系的教授結合歷史典故給你講詩詞講古文,小朋友能討厭語文課嗎?奧數如果結合小朋友喜歡的動畫人物,把數學難題融入故事融入遊戲,小朋友也會興緻盎然。實際上有很多小朋友的課外課程是自己喜歡去上。
所以真正的素質教育在課外,在機構,在家庭。
推薦閱讀:
※手機被老師逼著砸了該怎麼辦?
※家長該如何配合老師
※該不該給小孩買 3DS ?買的話,應當如何合理控制遊戲時間,避免影響學業?
※玩樂中的挑戰
※當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教育不同時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