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勸和
從本節開始,講大家最感興趣的戰爭話題。
在初平元年(190年),反董聯軍與董卓控制的朝廷軍隊先後展開過三次交戰,這也是本節標題的由來。
先說說遷都之前的一件事。
董卓把朝廷公卿們召集來商議出兵討伐關東聯軍之事,還是老樣子,大家都不做聲。這次,鄭泰卻站出來說:「政治成敗在於推崇恩德,而不在於兵力多寡(夫治在德,不在兵也)。」
董卓聽了,很不高興,反問道:「如你所言,那軍隊就沒用了嗎?」大家見狀,都為鄭泰捏了一把汗。
但是鄭泰就是一個人精啊!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本領就是他的專長!鄭泰立刻換了腔調:「我不是說軍隊沒用,而是認為關東聯軍這幫烏合之眾不足以讓朝廷出兵。」然後,鄭泰把董卓吹捧一番:「明公你出自涼州,年少時就擔任國家將領,有時間就學習軍事,多次征戰沙場,當世聞名!(明公出自西州,少為國將,間習軍事,數踐戰場,名稱當世)」。
接著,鄭泰又把袁紹、張邈、孔伷三人貶低一番。
鄭泰說袁紹是「公卿子弟,生在雒陽,由女人(袁成之妻)撫養成人(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
張邈是來自東平縣的老實人(張邈籍貫為兗州東平國),坐在大堂之上都不敢張望。(東平長者,坐不窺堂)」
孔伷只會耍嘴皮子,把死的說成活的(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鄭泰說:這些人既沒有領軍作戰的才能,也沒有吃過苦(無軍帥之才,負霜露之勤),他們在戰場之上,怎麼會是明公(董卓)的對手呢?!
鄭泰如此拉拉雜雜扯了十條理由,把董卓捧的暈暈乎乎的,董卓變怒為喜,還任命鄭泰為將軍,做討伐關東聯軍的總指揮。
范書《鄭泰傳》:(董)卓乃悅,以(鄭)泰為將軍,統諸軍擊關東。
後來有人對董卓說:「鄭泰這人聰明過人,又和關東聯軍的人有聯絡來往,如今他能掌握兵馬,會促使他投奔關東聯軍的。」董卓覺得言之有理,於是又免去鄭泰的軍職,改拜議郎。
按范書《鄭泰傳》,這是發生在遷都之前的故事。范曄是抄張璠《漢紀》的內容,所以本文摘錄史料以張璠《漢紀》為準。
在二月時,董卓的重點工作是放在遷都之上,他也不想這麼快就與關東聯軍兵戎相見;等到遷都之後,董卓坐鎮雒陽,又指使長安朝廷將袁隗治罪殺掉。
約在六月,長安朝廷派出以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瑰五人組成的使者團隊前往關東勸和袁紹等人,要求罷兵。
按范書《獻帝紀》順序為六月至十月間,按陳志《袁紹傳》為初平二年事,應從范書。
在這五個人中,其中韓融是豫州潁川郡人,與冀州牧韓馥是同族,也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名士,論輩分排進前三應該沒問題;
陰修是荊州南陽郡人,在史書上沒有傳記,但有記載說他曾任潁川郡太守,在此期間提拔了鍾繇、荀彧、荀攸、郭圖等人;
陳志《鍾繇傳》裴注引謝承《後漢書》:南陽陰修為潁川太守,以旌賢擢儁為務,舉五官掾張仲方正,察功曹鍾繇、主簿荀彧、主記掾張禮、賊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計吏郭圖為吏,以光國朝。
胡母班也是名士,在黨錮時期名列「八廚」,同時還是河內郡太守王匡的妹夫,《搜神記》還有關於他的神話故事。
至於吳修和王瑰,史書上是找不到其他資料的,裴松之和李賢都只能攤手。
在《隸釋·卷15》之《都鄉正衛彈碑》碑文中出現過兗州東郡人王瑰,他在中平二年(185年)時任潁川郡太守。此人與越騎校尉王瑰很可能就是同一人。
《隸釋》作者洪适,南宋人。此書是一部集錄和考釋漢魏晉石刻文字的專著。
韓融與胡母班、吳修、王瑰四人前往河內郡,陰修是南陽郡人,所以被派往南陽郡去見袁術了。結果袁紹、袁術把胡母班等人都給殺了,除了韓融,因為韓融的名氣實在太大了。
范書《袁紹傳》:(袁)紹使王匡殺(胡母)班(王)瑰、吳循等,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這裡可以評價一下王匡。王匡和胡母班都是兗州泰山郡人,既是同鄉,又是姻親。王匡為了反董,寧可讓自己妹妹守寡,讓兩個外甥喪父,這樣真的好嗎?
按謝承書(陳志《董卓傳》裴注引)記載,胡母班下獄之後還寫信給王匡,批判王匡參加反董是叛逆行為。王匡見到此信後,抱著兩個外甥(胡母班之子)哭泣,我們也不知道這是鱷魚的眼淚還是出於內心的糾結,他最終還是殺掉了胡母班,向袁紹交出了投名狀。
其實王匡把胡母班放掉,也是情有可原,為了所謂的「正義」,拿自己親人的性命來表忠心,這是讓人齒冷的事。
後來,王匡既沒得到袁紹的庇護,也沒得到胡母班族人的諒解。孟津之戰後,王匡回到故鄉兗州泰山郡繼續招兵買馬;約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入兗州,聯合胡母班族人將王匡擊殺,為他這操蛋的一生划上了句號。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謝承《後漢書》:其年(190年)(王匡)為(董)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曹操)並勢,共殺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