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

本章將介紹董卓進京前後事及其走上權力巔峰的來龍去脈。

陳倉之戰後,靈帝劉宏下詔任命董卓為少府,董卓以屬下士兵挽留為由拒絕受命,並上書給朝廷要求繼續擔任前將軍。

朝廷征董卓為少府事,按劉艾《靈帝紀》為中平五年(188年)事,本文從范書。

少府為九卿之一,官秩為中二千石。《百官志三》: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

《袁紀·卷25》:征(董)卓為少府,卓不肯就,上書輒行前將軍事。

隨後劉宏又下詔,任命董卓為并州牧,這是當時第四個州牧(前三位是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益州牧劉焉)。

話說董卓之前也曾擔任過并州刺史,可以說這個并州牧非常對董卓胃口,於是董卓接受了這份任命書,但是他拒絕將自己的軍權全部轉交給皇甫嵩。

董卓上書給朝廷,借口下屬部分軍官士兵和自己感情深厚,願和自己一同去并州赴任。

陳志《董卓傳》裴注引《靈帝紀》:(中平)六年(189年),以(董)卓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復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

董卓不按詔令辦事,使得他與皇甫嵩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皇甫嵩從子皇甫酈皇甫酈在袁紀中另作「邐」、「麗」,本文從范書。】便勸說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而皇甫嵩不敢做,於是折中處理,將董卓抗旨之事上報朝廷,劉宏又下詔責難董卓,導致董卓則更加怨恨皇甫嵩。

最終,董卓率領五千兵馬脫離皇甫嵩,前往并州,但是抵達在河東郡便停滯不前。按去年(188年)十一月出征時,皇甫嵩和董卓各率兩萬人出征,之後的陳倉之戰又是勝仗,以此可推:董卓大概留下了約一萬五千人給皇甫嵩

《袁紀·卷25》:天子以責讓,(董)卓不受詔,選五千騎將自河津渡。

范書《董卓傳》:(董卓)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范書《皇甫嵩傳》:(中平)五年(188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關於董卓先後兩次拒絕放棄軍權,以皇甫酈對皇甫嵩的說辭中提到「京師昏亂」很可能是說劉宏已經重病纏身,朝不保夕了(除了這件事,此時雒陽城內並無亂事),所以董卓才膽敢如此悖逆。

董卓停駐在河東郡「以觀時變」,也是出於他的政治野心和嗅覺。一般來說,但凡帝王更替,便是政變的高發期,董卓自然希望雒陽出現政變,這樣自己能夠率軍趁勢而入,站隊成功的話,獲得的政治利益也將是十分可觀的。

董卓這個動機,還可能來自於其舊領導張奐的經歷。

建寧元年(168年),張奐帶兵回京,恰逢劉宏剛登基不久,隨後爆發政變,中常侍曹節矯詔任命張奐討伐竇武。事後,張奐因此功加官進爵。

張奐也是事後才知道自己被宦官利用了,所以拒絕封爵。

董卓可不是想幫宦官,他的政治理想,如何進相似,他想幫助士人剿滅宦官,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事實是:四月,劉宏駕崩,劉辯順利登基,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牢牢的控制住了朝廷。

隨後雒陽傳出何進乾淨利落的解決掉政治對手蹇碩、董重的事來,董卓還是只能在河東郡觀望。

約在五月,以袁紹為首的士人集團開始籌劃向宦官集團發難,大將軍何進發出徵調外兵進京的命令。董卓原以為能加入士人集團,撈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卻沒想到換來何進將其調往長安上林苑的命令。

此時的董卓是不被何進看好的,然而事情的轉機是:約在七月,袁紹向董卓伸出了橄欖枝,私下允許董卓率軍至雒陽,屯兵於平樂觀。

董卓的政治敏感度還是非常高的,接到袁紹的指示後,明白事不宜遲,便立即上路,並同時上書朝廷,彈劾中常侍張讓,表明自己政治立場及進京動機。

何進見到董卓奏章後,自然不許,便派種劭前去勸退董卓。

種劭在澠池見到東進的董卓,讓其率軍前往河東郡牽制於夫羅。董卓陽奉陰違,等種劭剛離開,就繼續向雒陽前進,並再次上書:我們的士兵們都不願意渡河去河東郡對抗於夫羅啊,一個個對宦官們咬牙切齒,所以我不得不帶隊繼續前往雒陽了。

於夫羅:南匈奴流亡單于。此時南匈奴單于為須卜骨都侯,於夫羅則為叛逆。

陳志《董卓傳》裴注引《典略》:臣(董卓)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台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

不久,在雒陽城外,種劭再次出來勸退董卓,董卓和種劭經過一場劍拔弩張的僵持之後,最終董卓選擇停駐在夕陽亭,位於雒陽城西

董卓為何膽敢對抗何進的命令?恐怕最合理的解釋是:董卓是以袁隗故吏的身份進京,與汝南袁氏家族結為利益共同體。於是董卓仰仗汝南袁氏為後台,連續兩次抗命,不肯退兵。

至於何進,他也應該知道董卓進京受袁紹指使,所以也不能和董卓翻臉,只能好言相勸,相互給個台階下就算了。

陳志《董卓傳》簡而言之:(董)卓未至,(何)進敗。范書《董卓傳》也抄為:(董)卓未至而何進敗。這都是不準確的描述,因為無視了「種劭兩次奉何進旨意勸退董卓」的事實。就算何進死時,董卓未至,也是因為董卓在夕陽亭,無法得知二十里外雒陽城內的消息。

黎東方在《細說三國?董卓》里說到:(董卓)到達之日,何進已死。他也是掉這個坑裡去了。

袁隗的政治理想

【註:這是本人腦補內容。自認為可以解讀出董卓進京乃至奪權的真實內幕。】

在前文「袁隗其人」中,我提了三個問題,我想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袁紹執意剿滅宦官的意願應該是等同於袁隗的意願。

按袁紹派張津勸何進剿滅宦官可見:汝南袁氏才是這場政變的真正發起者。

其次,袁紹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是不可能繞開叔父袁隗的,無論從官職還是從家族地位上看,袁紹不可能有超越袁隗的大能量。政變發生之時,袁紹與袁隗聯手殺害樊陵、許相亦為輔證。

至於袁紹首先去爭取何進加入,則是看中了他手中的軍權。

而何進,通俗點說,他是想完成當年竇武未竟之事,從此改寫家族命運。

之後,袁隗和何進一樣,都只願意站在後台,而讓袁紹成了他倆的傳話筒和發言人。

汝南袁氏為何要在少帝劉辨登基後不久,立志剿滅宦官?其動機究竟如何?我們可以這樣分析:

① 汝南袁氏已經不需要宦官的幫助。

②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③ 袁隗任太傅,與何進共掌尚書台,已經達到權力頂峰。

④ 宦官中的「大惡人」張讓、趙忠仍然盤踞宮內,其黨羽仍然遍布朝野。

⑤ 新皇帝劉辨寵信中常侍高望,「宦官干政」很可能繼續下去。

⑥ 何氏家族中除了何進,其他人都親近宦官。

從權力的角度看,宦官集團將是汝南袁氏的「定時炸彈」;

從「黨錮後遺症」來看,士人集團需要一次全盤勝利來掙回面子,袁隗也期望能藉此洗刷自己過往親近宦官的劣跡,擁有類似「三君」一樣的名望,流芳千古。——這應該就是袁隗的政治理想。

袁紹、袁術的政治理想,自然架構於家族榮耀之上,兩位後輩在年輕時就注重「養名」,與黨人結交同樣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第二個話題,袁紹為何執意私招董卓進京?

我們看看何進的徵兵名單,其中毌丘毅、王匡、鮑信、張楊、張遼均是何進的的幕僚或從屬。

丁原來自并州,張楊、張遼均為丁原舊部,丁原自然會跟何進走的近;而橋瑁的記載不詳,只知道他是橋玄的族子,可見也是世家,史書上並未見到他和袁隗、何進哪個會走的近。

由此看來,汝南袁氏沒有兵權在手,只能仰仗何進的兵權,這是袁隗不願意見到的事。於是,徵召董卓進京是汝南袁氏的一步棋。

——董卓這位手握兵權的袁隗故吏對汝南袁氏的補益是不言而喻的。

話題進行到這裡,恐怕很多人都看出來了:汝南袁氏是跟何進爭權奪利啊!

是的,那麼汝南袁氏為何在宦官尚未剿滅之時,就在盟友何進的背後施加黑手呢?依我看來,理由如下:

① 士人的道德潔癖。何進出身貧賤,雖然這些年來躋身世家,但袁隗不屑與其為伍。

② 如果讓何進全盤主導政變進程,政變勝利後,何進的名望將會達到頂峰,汝南袁氏則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一無所獲。

③ 董卓為涼州宿將,多年來在朝野有一定威望。且董卓為袁隗故吏,汝南袁氏征董卓進京,以此抗衡何進。

當然,此時的汝南袁氏不可能預見到政變結局如何,能給董卓的利益許諾莫過於三公之類。

如果親宦官的何苗站隊到宦官集團去,董卓就可以趁機攻殺何苗,說不定還能接手車騎將軍。這就是政治,骯髒的政治鬥爭。

推薦閱讀:

誰來科普一下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經濟和貨幣政策?
怎樣評論曹操傳MOD聖三國蜀漢傳這款作品?
如何評價裴松之對陸遜在襲石陽時,殺良冒功,殺害百姓的觀點?
漢朝豪強地主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不是有算緡告緡嗎?另外地主的田莊經濟在稅賦上有什麼優勢?
(三國志)裴注以及(雲別傳)可信度有多高?

TAG:后汉书 | 三国志书籍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