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獨立思考、「素讀」以及我們諸多「天然正確」的傳統及觀念

1、

獨立思考,是我很看重的一個東西。

我們先想一下,自己平常如何對待別人的不同意見,如何對待書中作者的觀點,如何對待一個新生事物,或者一種新觀念。如果這樣的提問比較抽象,那我舉出幾個比較具體的議題,一塊思考。

你如何看待約炮?這是否有違道德,是否有違法律,你能否接受它,如果可以,為什麼;如果不能,又為什麼。進一步,你是否能夠接受別人的不同做法?

你如何看待同性戀?是否如某些宗教人士一樣認為這是人類的原罪應該加以禁止,抑或是人們自由的選擇而他人無權干涉?

如何看待「你國」詞語的使用者與「小粉紅」之間的尖銳對立?

你如何看待政府禁止抽大麻,以及美國某些州的大麻合法化?

看《八十年代訪談錄》,張光直問阿城抽不抽大麻聊天,阿城有點方,就問,「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抽。」張光直研究考古,博士面試的時候,他就問這個問題,搞得來面試的學生都很緊張。阿城提到,大麻和海洛因不一樣,海洛因是人工提純的,這個不能沾,有癮。至於大麻則是植物性的。張光直和阿城研究青銅紋理和藝術起源。藝術起源有模仿說,表現說,遊戲說,勞動說,巫術說,以及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阿城抽大麻研究藝術起源的「巫術說」。

除了上面這幾個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議題,類似的還有很多。並不是說一定就要推翻它,而是先進行思考,為什麼,它有沒有道理。站在誰的立場被規定的,哪些情況下適用,而哪些情況可以被理解。

也許現在的你還不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為你的判斷作支撐。獨立思考的前提是讀過足夠多數量的書,這裡的書不僅包括有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各科的專業知識,也有常為人們所忽視的基本的常識與通識。

如果說給結論,下判斷有一定難度,那麼最基本的「獨立思考」還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素讀」。

「素讀」就是,你不帶意見地去讀,去聽,去了解。可以分三層,「先是『素讀』,首先聽懂別人說的是什麼。像今天兩個人坐在一起談論,不一定都聽懂對方的話,可能都在自說自話。聽明白之後,再『反讀』:『好像不是這樣吧』?第三遍,再檢討自己的看法。「

「批判性思維」有好的地方,但也有過當之處,它可能讓你急於批評別人而忽視自己的過錯。我們現在交流起來是什麼樣呢?別人還沒說完,沒把他的意思表達清楚,你就急著批評,「哎,你這個說得不對」。所以阿城講,「你要學會聽人家全部把他那個意思說完了,而且你真的是在聽,『素聽』,聽他在說什麼,之後你再批判不遲。」

雷蒙德·威廉斯說,我們的文化由於批評而腐爛了。我們現在基本就是批評文化泛濫的時代。

對於上面這些議題,如何交流?

可能比較好的做法是,對於某一種新觀念,先不要把它看做洪水猛獸。我們可能尚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以作支撐,那就不要著急給出結論或者急於下判斷。先「素讀」,不要急於批判,先去認認真真地了解它,李敖罵蔣介石被關進牢房,進去之後,認認真真看完了蔣介石的幾乎所有出版物,出來之後繼續罵。我覺得這才是真的批判。

我們現在的很多批判,都是未加了解的急於否定,你真得聽懂別人的意思了嗎?或者人云亦云,或者因為未知而恐懼而妖魔化,抑或——

由於某些在你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天然正確」的傳統或觀念。

2、

接觸到福柯以及存在主義之後,我開始一點一點對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各類觀念進行清算——許多天然正確的觀念,追根溯源起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他們很多,可以說,基本都是由長久以來的風俗、習慣和制度所規定的。從我們牙牙習語開始,從語言的使用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在接受當地傳統文化,風俗習慣,行為規範以及道德規範的潛移默化,繼而在我們頭腦中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天然正確的觀念。

可這些觀念,追根溯源,它們到底是不是應當加以奉持的?

有一個故事,只記得大概意思:

一家人做烤魚,用夾子夾魚的時候,總要把尾巴去掉。兒子問爸爸,為什麼要去掉尾巴,是有毒嗎,還是肉不好吃?爸爸告訴兒子,這是從爸爸的爺爺開始就流傳下的習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既然傳了這麼久,肯定是有道理的吧。

兒子不死心,還要繼續問。爸爸只好帶他回家問了爺爺。爺爺告訴他們,不是因為有毒或者其他什麼。只是因為當年家裡還很窮,買不起好的夾子,所以這個夾魚的夾子比較短,不得不去掉魚的尾巴。

這就是傳統,這就是我們觀念里的「天然正確」。可實際細究起來,一路追根溯源到最後,你會發現,我們奉持的「天然正確」的傳統及諸多觀念,其實並非那麼有道理。他們大多,早已過時而不再適用於當下。

所以在碰到某些天然正確的「傳統」或觀念之後,最好先想一想,追根溯源,這個事,它就一定有道理嗎?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幾個議題,可以思考的還有很多,比如:

愛國是不是褒義詞,一定就要愛國嗎?

有一句話叫做,愛國是光榮的勇士行為,而愛國主義是流氓最後的庇護所。(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但是,請注意,我這裡談到的,不是愛國主義。

就是愛國。光榮的愛國。

一定就要愛國嗎?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難回答,那我們先思考一個類似的,簡單一點的:愛父母是不是褒義詞,一定就要愛自己的父母嗎?

有一個詞叫做「原生家庭的魔咒」。

我們一生,會有兩個家庭:出生的這個家庭,以及結婚後自己組建的家庭。我們出身的這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而是命運強塞給你的,就像大學宿舍,我們沒有選擇權。比如,每當犯錯,母親可能會批評孩子,「是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辛辛苦苦養你這麼多年,你不感謝我,居然還頂嘴。」。

這個命題公理般的潛在假設就是,來到這個世界就一定好。可並不如此。至少,並不一定如此。

有的孩子一出生註定就是悲劇的一生,來到世上,生在這樣的家庭就是徹頭徹尾的痛苦,甚至有人表示過,寧願從一開始就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與瑪格麗特的共度午後》說得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從小都得不到母親關愛的胖子,讀不好書,笨笨的。他在劇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可能,我不會選她,她更不會選我。」

甚至直到主人公成年以後,回想起來,仍然還很難過,「我就是一個錯誤。」,甚至女友對他說想結婚,想生孩子,他說,「我怎麼能有孩子」。他始終在懷疑自己,懷疑著現實生活,就像一隻卡夫卡鳥,看不到希望。

這種情況下,父母還能說出,「是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了,你應該感謝我」這樣的話嗎?

很多孩子,他們都只是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的粗心的產物,或者是由於養兒防老,抑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諸如此類的傳統觀念,而並非愛的結晶。並且,很多這樣有缺陷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的成長,人格構成產生相當深遠的不利的影響。

再進一步,父母要孩子感謝這樣的話,也並一定非要等到父母對孩子構成傷害時才能加以拒絕。

父母生養孩子,孩子並不存在必須對父母應盡的義務。選擇權,在大人那一方,孩子沒有選擇權。努力培養孩子以人格之獨立,精神之健全——這是父母必須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任。如此而已。

國家,就像原生家庭一樣,也是不可選擇的。

愛國,我們愛的不是這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這裡的土地,這裡的文化,還有身邊的每一個人,同學,朋友,親人以及其他要守護的人。這是我所理解的愛國。

但如果,上面提到的這所有一切都對你而言沒有意義,你對這裡的一切也都沒有感情呢?

上面說過,很多根深蒂固的概念,在這裡提出來,並不是說一定就要推翻它,而是對他進行剖析,進行思考,為什麼,它有沒有道理。

我們傳統的觀念,世上只有媽媽好,父母子女相親相愛。哥哥妹妹也是互相友好。那就一定要是這樣嗎?「多數人的暴政」表現在哪裡?就在98個人都說「是」的時候,另外2個人其實是要說「否」的,但是他們看到多數人的表態後,也只能膽顫心驚的說,「是」。

除了愛國,愛父母這些根深蒂固的「天然正確」的傳統觀念以外,可以思考的議題還有很多,比如:

約炮是否應該加以抵制?同性戀是否有罪,可以被理解嗎?為什麼法律禁止亂倫,應該受到指責嗎?中國的性產業有沒有可能合法化?為什麼政府禁止安樂死?死刑的意義究竟是惡有惡報,還是基於對社會的修正?你是否支持死刑?法律為什麼要禁止抽大麻?它有道理嗎,哪些環境下適用?

我所強調的獨立思考,不僅包括遇人遇事的各種看法,其中更為重要的含義,是對業已在自己腦中紮根的各種思維定勢,進行清算。長久以來潛移默化到我腦子裡的各種觀念,它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它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被規定的?哪些環境下適用,哪些不適用,哪些可以被理解,而哪些應該被禁止。

可能我們上述的這些看法,都是錯的,可那又有什麼關係。你學會素讀,學會獨立思考,這意味著,你還會不斷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不斷地對自己加以改造。一個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可能他現在是錯得,但終將不斷地抵達真理的彼岸。真理畢竟遙遠,可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伍迪艾倫說,My one regret in life is that I am not someone else. 我人生的一大遺憾就是我不是別人。可能在人生低潮處,你還會這麼想,但如果真要給你實現,你多半是會加以拒絕的。畢竟,這世上有很多人是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當看到別人的某個意見觸碰到自己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天然正確」以後,是會不加思考而破口大罵的。

但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

題圖:平松禮二

微信公號:jhanyuan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結婚者大清早擾民問題?
周鴻禕和酷派之間只是一場思維模式的鬥爭
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還有年味?
馬雲請了108位神人,但匠人的生意遠不止如此

TAG:文化 | 独立思考 | 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