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轉載)
作者:心印
平常心是道
一位修道人問一位大德,什麼是道,他回答平常心是道,但是,有誰能相信呢?人們在想,不僅有什麼修心的法門、更有修身的妙術(確實有,但都是小術而已),你越說的是大道,人們偏就不相信,更相信半遮面的小術,不相信大道簡易。
人們的心在追逐外物,日夜不停地飄浮,哪有片刻停息啊!能不能有一顆平常心,不被外境所轉,能不能齊是非、同人我、混天地,時刻與包括此身在內的萬物混一,同時又一念不生,僅存一靈?這個狀態拿什麼語言表達呢?它的確就是老子所說的那樣湛然,古人也有叫齋心的,來吧!今天我不惜苦口婆心,再次向大家拿不能再白的大白話來強形容大道,以期讓未解的人理解,因為這一道門檻一旦跨過,你就真正理解什麼是大道了,在理論上你就得道了,也就過河不需船了,只有如此,它才能使你在實踐上走上康庄大道。什麼樣的大白話呢?那就是你完全可注意自己在集中精力想事情想不起的狀態,或者迎接一個即將發生但又不知會發生什麼的機警態(諸得道前人都說前念已斷,後念未開始,說的是一個東西,他們就是不說明是這個狀態,在此中認下,讓你認為另外還有一個東西是道呢?),在這個類似佛教棒喝、環境緊迫的狀態或腦子空白但又清醒一證之下,不知成就了多少大德,一些人在老師的持久、反覆引導下認下它後,與恩師相視而笑心心相印,一些人痛哭流涕對老師感恩戴德、對大道親切至極,終於見到了久違的親人。當你真正感悟後,覺得大道很簡單吧?古人是不是沒有騙今人,是不是道在一切中,是不是在日用中而百姓不自知。
到此,便可持心不移,這裡面既有身、又有心,既有性、又有命,既有神、又有氣,直至身心溶化為一,歸於大道,簡單吧!一道以貫之、一心以貫之,徹始徹終,這即是老子清靜虛無自然法門,也是佛祖拈花微笑真意,也是儒家養的浩然之氣,也是呂祖所言的再簡單不過的持久地獲得真氣(當然在持之初期這種神和氣是不易知的,只有一清靜心體,持之以恆,便身通、神通、真氣通,繼而感通天下)即是道。
理論上知身心溶化,實踐上如何?可能剛悟道的人又有了新的問題,我再次告訴大家,古人沒有騙今人,身心確實能自然的氣化、神化,當然它不是你想或你讓它氣化、神化,而是你的身心合於大道,始終清靜、無住、湛然,大道在自然起作用,在逐漸氣化的過程中,確實象經書上說的那樣不知風在吹你,還是你在吹風,我一直在說的是直入大道,心印大道,是從事每項工作的每個人都能踐而行之的最簡易大道,就看你湛然的心力夠不夠,正象經書上所說的那樣置心一處、何事不辦。
以後我不想再說了,因為該說的已說明、說盡、說白了,正象經書上所說的,剛悟道的人急著什麼都想說,已成道的人沒什麼可說,當你歸於了大道,大道再自然不過、平常不過,確實沒什麼好說的,也正象清靜經上所說那樣,「雖名得道,實無所得」,也正象如來佛祖悟道後的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道性是人人天生具足的,人本來就有,何來得,認下便可。
我就象剛悟道的人的,不惜呱呱叫個不停,渡世之心表達盡了,該歇歇了。
古人對直修大道的經典開示
一、老子: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湛然常寂;致虛極、守靜篤;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經典中的經典)
二、佛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拈花微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三、孔子云:有道無德,道中之賊;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大道之深刻闡釋)
四、廣成子: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樸素真道)
五、孟子: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吾善養浩然之氣;存心養性。(大道之深刻解悟)
六、禪始祖:廓然無聖;開示禪二祖的覓心。(大道本身很難描述,禪始祖強述之,開示直指人心的大道)
七、禪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放下萬緣,澄明其心;即心即佛。(直白開示大道,無人出其右,達登峰造極地步。)
八、呂祖:持久地保持真氣。(中肯)
九、白子: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經千萬篇,人能不為形所累,舉頭便是大羅仙。(真言)
十、譚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忘虛以合道。(對大道理解的如此深刻,令人讚歎)
如果你領悟了大道,你就會發現所有隱晦、又采、又練的經書不必看,真正經典的經書反覆在說一句話,解釋一個東西。
那麼三教聖人說的是一個什麼東西呢?那就是一切放下後只剩一虛靈,長久地虛靈,便心體開明,便形神俱妙。
修道的最大弊端
修道的最大弊端就是相信有各種妙法密傳,相信什麼鉛汞、龍虎、水火、時辰等隱語,相信某人、甚至某仙,不相信簡易大道,不相信直白平常,不相信大道本身。其實社會、科技發展到今天,相對前人,做為具有廣博知識的現代人,難道還不明白佛、仙、聖是因心而成,不是靠什麼技巧、密術、某人甚至某仙的給予嗎?這種直入大道的修行可在社會生活任何方面、任何時候,你說你持一個愉悅心生活,會影響到你什麼嗎?這也就是常說大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修佛、仙有萬、千法門的說法,其實一切法門都是為了使你始終持有這份心,當你了知這些道理,就可拋開一切法門,過河不需船了。
心力是無限的,正象國內外所有長壽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心胸開闊、與人為善的心力是一樣的。這是人在無意為之,當我們整個身和心開始有意加持清靜、無住心力,綿綿相持,那麼你自己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在往以後,長久以後,這種有意加持會變成無意加持,會變成自然而然,身心會與道溶於一體,那就是為什麼老子又叫虛無自然了。
鐵棒磨針
大家都知鐵棒磨針的故事,也相信一定能成功,為何相信?因為兩點,一是理明,鐵棒與針質同,大家了知其本質,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二是得法,只要找到打磨的東西,持之以恆地打磨便可。注意,這裡面還有我們易忽略但卻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當你了知其本質,那麼一切都明朗了,這時法從理中出,理在法中顯。
其實修道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論上得道,並初步感知它,使你知道什麼是道,也就是要知道的本質、本源、本身,此時自然便理解為什麼道在日用中,為什麼修道有成千上萬種法門,這時或許你更能發現,大道本身是最妙的法門,此法門即是身心直與道合,時時與道合,其實持道心而已,不影響工作學習,不影響待人接物,反而會促進工作學習,反而會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為何?你與大道合體,大道自然賜與你用,初步得道的體征而已。
此時有人會問,不是說有性修和命修么?不錯,分而為二,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身心真正與道合,自然性在裡面,命也在裡面。
那麼剛才說到體征或徵候,又若何?可以回答說,凡是講大道的書說的都有,但在此可對得道初步直白一、二。
就像鐵棒磨針一樣,剛開始好像沒什麼變化,其實它在潛移默化你,首先你初步體悟了清靜心,再後感到身體輕快,心裡上漸漸感到什麼都是美好的,甚至對你最反感的事和人都會對他們淡化反感;再後身體上真氣漸來居,它像太陽深化冰雪一樣逐漸溶化你的重濁之身,心理上更堅定了你對大道的體悟;再後漸不覺自身,像與天地萬物一體,身心也日合,漸與道溶,正若不知風吹你還是你吹風;再後,自己到時體悟吧。在這期間你會真正感覺到身體與心裡是相互影響的,心越與道合得緊密,身體就溶化的明顯、越快,身體的變化,就更堅定了你對大道歸源的信念,其實這就是身心互資。
這時你真正明白,人確實有個本來、本源,人人具有,人人可歸源,也正像如來佛祖悟道後的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最後,便會問如何在理論上得道,並初步感知它呢?
能放下否
在實踐中修道人都知清靜、無住是經典直入大道的法門,能找出如此恰當的字眼,真為前輩先人們的智慧所折服,其它很難再找到更恰當或相當的字眼,如果說還可以再找到一個相當的字眼,那就是放下。
能否放下一切事和物,能否放下此身、此心,能否放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放下一分,身輕一分,心虛一分,神明一分,人但能徹底放下,何異於立地成佛,就看你是否有此大丈夫智慧心性!這裡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放下從小到大牢牢樹立的自我意識,及圍繞自我的一切,若徹底放下了自我,則一切自然放下,因為主體不存在,其它客體自然無法存在,執著為誰?妄念為誰?
但這裡切記一點,是放下,而不是不存在,是心在一切、卻無住一切!不掛礙一切!強說叫虛含萬物吧。正如如來佛祖說,他也是從此中悟入。
其實直白來說清靜、無住、放下是頓超直入的方法或法門,而湛然、自性、不增不減則是因清靜、無住、放下後進入的不動地,我們所做的是使這種湛然或自性得到保持,它自會使你身心俱妙,而不是失去清靜、無住、放下的原則,動心思想它怎麼著。
當年佛教六祖得到「密傳」後,有人追殺六祖,問五祖都密傳給他什麼,六祖如實相告,「不思善,不思惡,放下萬緣,澄明其心」,後來武則天和中宗皇帝相請,六祖託病相辭,奉詔史請問佛法真諦,六祖還是告知此話。
有一次一個信徒拜訪大德趙州禪師,因為沒有準備禮品,就歉意地說:「我空手而來!」禪師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吧!」信徒反問道:「禪師!我沒有帶東西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禪師回答說:「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信徒更是不解:「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禪師道:「你就帶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吧。」信徒仍是執迷不悟。唉!多好的開示機會,信徒竟然不能解悟!
各位能放下否?
大道問答
問:1.您的開悟是經歷了長期道學知識的累積和生活礪煉的結晶,還是由於良好天賦直接悟入?
2.開悟後的無住、湛然的靈明,在身體謝滅時是否能夠把持?還是堪破生死後的大自在?
問題有些幼稚和冒昧,但很誠摯,這是縈繞我心頭多年的疑惑,懇請心印道兄答覆為盼。
答:修道中只有破疑後才能勇猛精進。
1.應當說二者都有。頓和漸本也是一個東西,相比較而言罷了,同一個東西快了點人們叫它頓,慢了點人們就叫它漸了。
某2004年春節放假,閑來無事,於一廟前購得一光碟,好象叫六祖慧能,是一故事片,故事中禪六祖因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當時自己也因此一句而若有所悟,似知是什麼意思,但又不確定,同時也未能堅信,後尋相關佛經未得,得到佛以後屬老文字,半年後決定從仙道中尋,當時見諸簡單、平直無華經典經書並未在意,象大多數愛道之人一樣,心儀神秘而複雜的鉛汞、爐鼎、丹、陽神,被外象所迷,甚至還盤腿打坐了四個月,後漸感與朦朧中大道相雲甚遠,思索後感覺秦漢後仙術已離大道太遠,復又參廣成子對黃帝的開示、黃帝遺珠、王母益易、清靜經、定觀經、心妙經、莊子、金華宗旨、唱道真言,參金剛經、壇經,逐漸認準了朦朧中大道,這才在打坐了四個月後一躍而起,從此好象再也沒打坐過,甚至也沒有平常坐下刻意去修(好象也沒單獨的時間了,白天工作很忙,晚上漫步後還要上網鬥地主,還要瀏覽網頁。),只時時心不離大道而已。
當認準了大道後,一切都簡單化了。
觀一切因術以進的法門,只覺是修者在沒認準大道時,前人以某種方式制其心,使其心逐漸向大道靠近,或象人說的通過修命的方式,得到真氣,使其有前進的梯子,同時由真氣的作用,其心也會逐漸向大道靠近。但這一切太難了,確實無有真師難自成,處處有危險,試想強運得到的真氣,很易出偏(道中有一則故事:雨後一明眼人幫一盲人走路,明眼人一會說向左,一會說向右,盲人怒曰,到底是向左或是向右。其實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避開腳下的水,不踩到水才對。未明大道的人像是因術以進,會不艱難危險嗎?)。
觀經典經書,只覺得反覆在說一句話,一件事,了知了金剛經真意(此經太偉大,讀每一句都充滿了對佛佗的由衷敬意),了知了佛祖拈花微笑真意,觀孔子論語,深知其仁義道德約束世人,制心而已,孔子七十自然不愈逾矩,從而使人達天性、入天命,歸於大道。
後就身心互資,身心愉悅,漸具慈悲一切之心,身漸氣化,漸失自身,視而不見心罔象。
2. 明大道後,還需切實去行,便會逐漸堪破一切,當然包括生死,確實會得大自在,也即玄妙,這種大自在、玄妙是在了知萬事萬物的本質,了知內、外境的生滅,內心了無掛礙、身體漸化後真空妙有共存妙不可言的感覺,實踐中執空、排斥客觀存在時不能得自在,若發展下去或許可出神,但不能潛通無阻,遇物、遇事便有礙,若想進一步,那還真得粉碎虛空,去掉執空這一念,去掉有無分別念。
致於開悟後的無住、湛然的靈明,在身體謝滅時是否能夠把持,未證,不敢妄言,但聖人們對此有言、有實踐。
從仙道論述中可知,修先天虛無大道,得的是形神俱妙,不僅靈明長存,此身也長存,顯則神歸氣成形,隱則氣歸神成虛,何者,身心俱神化、虛化,歸於大道的原因。佛道中說得更很明確,因佛道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生死大事,修成後來去自由,並知要到何處去,佛教曾有一位主持,已隱居,為激勵下一代主持及寺內他人,作龍奮迅(名字說不準了),到寺上空作飛龍、作種種神通而去(後寺內眾僧努力修持,全寺僧眾皆成正果。)。
談竅、丹、陽神
竅:一般人動不得它,叫關竅,開得它有不同的感受,認為很玄妙,故也稱玄竅,即是關竅就有開合,但不要止於此,不要追求它,有比它更重要的是無竅(能說明意思而已,其實無竅也不重要),還需要我們持清靜心、無住心,把所有的關竅發展為始終開,這始終開著的東西還叫竅嗎?
丹:對修大道來說什麼是丹,有什麼丹不丹的,上古之聖有此說法嗎?如果說有丹的話,身心就是丹,修者本人才是一顆實實在在的龍虎大丹,當你身心若一,進入到完全氣化的階段,這棵龍虎大丹也就成了。
陽神:什麼叫陽神,不就是沒有真正從大道入手,目標低,心悟不足(若足,何必刻意出陽神,有也等於無,它只是神通的一部分,修大道副產品而已。),氣化不足、身未妙嗎?遇可氣、可欲之事堅定心不足,空、實、對、錯分別心未根除,還有執著生死、陽神之心,無住心未洞徹、了知嗎?如果非要說陽神的話,當身心若一神化的時候,你本人就是陽神,隱顯由心,億億化身。修大道之人修就立志修形神俱妙,正如聖言,無形無象才是真,聲色不能見如來。
大道與粉碎虛空
修大道不需粉碎虛空,有什麼可粉碎的?從一開始就直入大道,無住、湛然,既不執空,又不執有,既不執虛,又不執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對無住、湛然來講,色、空有分別嗎?你只須做得靈而無礙而已,只有如此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真空妙有的奇妙和玄妙。
修大道不能先命後性或先性後命,什麼是大道?虛、實、空、有其實是一個問題,因觀察角度不同人為去分割的結果,離開實,虛本身不是大道;離開虛,實也不是大道,正如一個器皿,本性空而待存物,外在表現為具體的器皿可裝具體的東西(人們日常只是注意器皿本身,而很少注意它空而待存物的本性,正像人們對大道一樣,日常只注意氣象萬千的萬事萬物,而不注意它虛空的另一面),本性和外在表現兩者可以獨立存在嗎?大道也一樣,所以道是虛含萬物,所以道也得以自然為法則,合體用為一,自然而然的存在才是大道。
若人以空悟入,則如古代一位大德所言,猶隔一層紗,還真得粉碎虛空。
當然,能從種種法門悟入,能走到粉碎虛空這著,確實不易呢!
覓心謠
說有心,道有心,有心人說不能真;說無心,道無心,無心之後未必真;有心煩,無心困,聖人教我再覓心;有心恐實,無心怕空,心外難否還有心;非有心,非無心,無心之後忽湛然,猛然覓得無心心,人說此心為真心,天尊曰照心,太上曰觀心,六祖曰即心。無心心,心無心,天啊!差一點兒亂吾心。
修道的差別
別人把修道當生活,我用生活來修道;別人為修道遠離生活,我越修道越貼近生活;別人修道以有生活打擾為苦,我越修道越覺得生活幸福。
看現在許多人修道很是辛苦,也著實下了很多功夫,甚至犧牲了家庭、工作、時間、金錢、愛好等,能拿出的一切都拿出了,也可謂一切為了修道,一句話來說把修道當成了生活,當成了生活的全部,當成了一切,其心可嘉,但成效如何?大道就是大道,不會因為你比別人多企求或以你多辛苦就會讓你得道,不要把修道與生活對立起來,生活中徹底放鬆一下身心,去感悟它,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它吧!
別人在盤腿中修道,我在大道中散步;別人在面壁中修道,我在大道中上網打遊戲;別人在念阿彌陀佛中修道, 我在大道中聽MP3……。
道友們啊!我們是在修道啊!譬如要蓋一所房子,你沒有圖紙或你不知道房子是什麼樣子,可如何去蓋啊?!難道象盲人摸象,一個磚頭、一個釘子的逐個發揮想像嗎?千萬不要繃緊了神經、神秘兮兮去尋找大道,大道比你想像的要簡單、自然千萬倍,你完全可隨時認下它,每個人都可以,所以你也可以!
別人修道是修道、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我修道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修道;別人因修道偏離日常生活,我只要日常生活不偏,修道也不會偏。
什麼是修道?那是心入道,不受物累,只有如此才能身心漸化,才能形神俱妙,才能既悠遊於世間,而又不為世所累,老子為什麼叫虛無自然,虛無是大道的體,自然是大道的用,一切的本性虛無,一切又是自然存在,它們能分開嗎?能離開生活去修道嗎?告訴你吧!實踐中那種空與實同在,真空與妙有俱在,虛無的本性與自然事物的同在,確實很玄妙啊!
道在人是什麼?那是人的一靈明啊!它時刻伴隨著你,只不過日常生活中你易忽略它的存在罷了,你清靜一下,找到它,你猛然就會發現,天哪!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它就是我自己啊!也只有在此時你才真正明了,日常生活就是修道,修道就是日常生活,這時你和我一樣,修道就無差別了。
吾獨愛守心
守身者,就算終入大道,入後恐心慌無助、迷失自我,守心者守此真心,從一開始就認的是那個東西,入大道有如回到舊時家園,再輕鬆自然不過;守心者,身心協調自然,天人合發,守身者,則抑楊或不得法,奪天地不成反為天地所奪(反成患);守身者終要棄身,守心者得身;守身忙,守心閑,守身須擇境,守心二六時;守身者身大心大,守心者身心無量。
佛之自性,仙之俱妙,儒之赤子之心,哪個不是周通法界。直入大道, 全部身心協調、自然起作用,當然不會有偏差,豈能獨守身之某處,再生分別、間隔,若此,則身之部分會先發生變化,沒有前人總結的「秘法」怎麼能行得通啊!就是有也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產生偏差。守身與守心相比,守身吾不取也。
心不能在自我上打圈圈,若得真心、守真心,未有不化身者,只怕你只守得空想之心,若此,何時能化此身?辟若守心,日用可為,漸淘漸洗,漸洗漸明,你的身、言、行舉止也在變化,也在與心共舞。
守心者,此心出於生活,回歸於生活,利於生活。大道必須在生活中淘洗出來,磨鍊出來,大智慧也只能在生活中產生,並只能在生活中運用體現,不能修道時喊圓融,遇到生活事物不能圓融處理。
善守心者,立即成就即身是佛,時至看每個人都是佛,只不過是佛們在「睡覺」。正是若能不為形所累,眼前就是大羅仙。身體的溶化,也不是你想守哪部分,而是心與道合,道潛移默化故。故修大道,吾獨愛守心。
此心也由誠願來,反過來,發願也是得道的某種徵候。願者,心也,願誠、願大,則心大、無我,心幾近入至道之淵唉!願有大力,一點不錯,不是願本身有多大神力,而是願大、心大,幾與道合真,道生至力故。
心須漸淘,願也漸真。初由信發,漸由誠發,再漸有真願。初由我執發,此願與常人生活之願無異,漸明心見性後發,知道不虛,誠信在,故誠心行道,再漸身氣化後,頓覺心胸廣大,自然湧起渡世豪情大願,心性漸化,漸入真常,願漸真,願更深,心漸明,至此,道心已堅,恐怕再也無什麼可動搖道心。
古人云,積精累氣才成真,說的一點都不虛,但此精氣神不是你求來的,也不是你煉來、采來的,精氣神誰無?只不過精少不足、氣弱不通、神蔽不靈罷了!常人日常妄想、執著用去罷了!守心者,能自然積精累氣,守身者,精氣不一定累得對、積得真。譬若常人,你把精氣神用到執著妄想上,唯獨沒用到執著大道上,大道怎能溶化你呢?你不把精氣神奉獻給大道,大道又怎能給你積精累氣呢?
其實,守心身氣化的過程,也就是你放心自在,此心不再受凡身禁錮的過程。守心化身難嗎?譬若想讓鍋里冰化,已找到了火爐,還怕鍋里的冰不化嗎?鍋里的冰已化成水,還怕不能成為50度水?已成為50度水,還怕不能汽化嗎?
氣化後,漸感身心日與道溶、與萬物溶,漸體悟心物不二、色空不二,此娑婆世界與諸天界、西方極樂無二,不如此,怎能成就大道?怎能遍及億億虛空,怎能億億化身,怎能應聲顯化?諸佛、仙、聖之言不空啊!
對於成就大道者,任何天界、佛界、甚至五濁惡世都是他的清靜之地。持久地守心,直守至諸天界、佛界、甚至五濁惡世混然為無二、為一,得一矣!就是此一也不要之,只剩得一靈獨耀,再持之不移,自然成唉!
得道的體征:
首先,在此為什麼不說修命而說得道體征,因深怕修大道人又以為命和性可以分開修,以得道體征命名,只是為了說明直入大道後身體上自然出現的變化,對今天來說是潛移默化,對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就可能是得道體征,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千萬不要追求這些體征,包括真氣在內,同樣不能追求,時時要注意,你追求的、你進入的是虛靈境界、是自性、是本來面目,最終與大道溶於一體,形神俱妙。
其次,今說體征是為了修大道提前明白會有什麼身體變化,不能到時手足無措,而影響直入大道,同時也為了對修大道人對此類問題的解疑。
玄竅:如果說這就叫玄竅的話,它確實存在,最明顯的不僅是一個而且是兩個,此兩竅一開,全身俱通,最初偶然開,持心不移,便無時不開,身心從此走上氣化的高速路,其中上玄竅很像呂祖描述的天心,但此時謹記,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兩個竅開,不是全身無處不通,即便全身氣化尚不能停步,還要神化、虛化(全為說明問題,其實實踐上不要分氣化、神化、虛化,只持心不移,直至形神俱妙。),正如你要上山參觀一個絕景,途中可能會遇到其它小景點,如果你對小景點流連忘返、樂不思蜀,便永遠也達不到頂峰,見不到絕景。
甘露:老子曾形容過天降甘露,上玄竅開,很自然會出現,像人們喝水一樣,自然咽下便罷,還有什麼特別的嗎?難道你還吐了不成?對此陰符經有一句絕唱,那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唉!人身也像一個小天地,你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自然運作,萬物爭榮,繁花似錦,生機勃勃,人同樣四肢百骸並此身心自然諧調愉悅;日月無心照耀山河大地,人同樣持無心心照一切;山河大地因照耀水汽蒸發上天,人同樣因心照精化氣真氣上涌;天地風起雲湧,雨露滋潤大地,人同樣玄竅開,降甘露,滋潤一身。對此唱道真言一經書說得好,該上上、該下下,自然罷了,有什麼可採的可練的,有什麼可神秘的。
不漏:如果拿身體內身體外來說,修道確實走的是逆路,確實會自然而然走上少漏、不漏之路。
說到最後,是修大道的人,管他什麼氣不氣、竅不竅,經不經、絡不絡,管他什麼漏不漏,管他什麼丹、什麼陽神,就一心持心不移,其它順其自然,不驚、不疑、不追、不求。
處事時心胸開闊、與人為善,保持一份愉悅明朗的心境,空閑時,直入大道,只知大道事,其它概不曉,大道自然賦於你玄妙。
若你形神俱妙,隱顯由心,化身億億,回過頭來,氣、竅、露、漏、經、絡、丹、陽神重要嗎?只怕是因為你關心氣、竅、露、漏、經、絡、丹、陽神在先,而不能證得。
唉!人在道中行,道在人中生,悟得么?!(一切就是大道,一切的一面是先天無形,是自性,另一面是我們見到的燦若繁星的萬事萬物,離開自性不成道、不是大道,離開萬事萬物不成道、不是大道,一切是大道,完整的世界是大道。現在應該理解為什麼修大道不一定拋家別子,入山入林了吧?只不過是沒悟道的人洞見不得自性,洞見不得萬事萬物的本質,他們未見道體,見到是道用而已。)
一說到命人們就覺得神秘,來放鬆一下,說一則笑話:一個人到博物館參觀,在大門上方見一張畫,另一人問之,何畫,一人看麻麻點點、坑坑窪窪,答曰:世界地圖,另一人笑曰:實乃放大了的美女臉。
日益發展的科學已證明萬物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電子組成,但是你知道嗎?假如一個原子有一座高樓那麼大,原子核也只有一粒黃豆大小,電子更像微塵大小,天那!看起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包括人自身,原來空空如也(此空不同於道語真空),換句話說我們眼見的並不一定準確。
純屬笑話,可不能像人們說的一個微生物學家,拿放大鏡一看,吃的飯有無數細菌,從此不敢吃飯那樣,也從此嚇得不敢睡覺。
身體氣化
譬如同為水,溫度有高低,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積累漸變的過程,身體氣化也一樣。在實踐中修大道確實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你只需做一件事便徹始徹終,哪就是持心、守心不移,當然是明心見性後之真心,一刻不守,便一刻失道,正如老子所言,應守之不失才為真道,也如古來大德們對剛明心見性的人只說一句話,那就是善加維持,因為自此以後沒有什麼更多可求的東西了(在這之前甚至苦苦尋求幾十年,終於驀然回首尋到),儒家叫守在至善之地,仙家叫入於至道之淵,佛教又叫持菩提心,最後了道時已成自然,就須把守之之心也去掉,只留一靈常耀了。
那麼在實踐中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呢?在實踐中修者不要去追求,它是自然而然的,也沒有必要人為去分什麼精化、氣化、神化,但為了對他人說明清楚,不得已強分,我個人認為在身體上的氣化,可把全身俱通,全部身體為一團真氣、自己對身體無覺時,為氣化的初步,其實這裡面仍時刻有精化、氣化、神化。這時確實有萬物即是你身、心,你身、心就是萬物的真實覺悟,當然此時還是初步,但通過此也反映出為什麼佛教對修成者叫覺者,對成佛之人,叫覺悟了的人,因為修大道包括各教、種種法門,最終要落到實踐上,都是實踐的法門,正象洞玄靈寶定觀經說得道徵候時所說的話一樣。
對於你所說的外在形象的變化,只能在氣化後逐漸出現,自己未證無法說,但在古人經書的記載上我最信西王母之話: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子但愛精握固,調心養氣,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神。行之不倦,精神充溢,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形易則變化之道成矣。
有為與無為
成就佛、仙、聖無不從有為到無為,儘管有為的方法各異,繁簡不一。
廣成子守一處和,老子由觀心,到自然,即是聰明過人的白子,從小追隨其師,也是由其師分次授給有為法,漸修漸成,才洞曉大道,發出一言半句便通玄的感慨;佛祖由歷經種種艱辛的有為到徹參,禪宗六祖從見性到獵人隊中十數年體悟;孔子由格守道德,到從心而欲,不逾矩,孟子的養浩然之氣。
也只有不斷持久地有為,才能逐漸接近和達到無為,再者,有為無為是相對的,一味清靜、無住,不假它法,相對於複雜的法門,也可以叫無為法,但清靜、無住或者說觀、守、參、照、養本身就是有為,不過知其本源,始終如一,便達無為自然,與道合真。
除確種種教派外,每種都有簡繁的區別,各教複雜的法門不計其數,但縱觀三教,至簡法門無不是從心源中流出,如老子直入心源的觀心,佛祖的拈花微笑,儒教的不失赤子之心,何者?道者,真心性也,性一也,大道一也。可惜的是任何人一念回頭便可明心的,卻偏偏被古往今來的上根利器說法所阻,豈知人人都是上根利器,致使修者誤了多少大好時光!
很多有為法,只不過是因人、環境、歷史等的因素權宜之法,指月而已,佛、仙、儒的異同,也只不過有為法的不同,都是歸於大道之法。
了知性、了知心,則三界各佛土,不過是吾心妙用,換句話即吾心造,所以不需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三界佛土盡在心中,無處不洞察,莫不應聲顯化,即使西方極樂也在此中,所以一些徹底悟者,發願渡盡塵世,否者寧願一直在塵世中,因為對他來說塵世即是西方極樂。只不過人之天性,往往被後天執著妄想所掩,人但能直入心源,漸拂塵土,自能還複本來明凈心源。
凡身心無為仍是凡身心,須假有為達無為,無為而達自然。若最終不歸於無為,始終與大道隔層紗。
為什麼明知什麼是大道,卻還要爭論身、心、有為、無為、頓、漸呢?一切無不回歸於大道,一切即大道,找出適合自己的修持方法即可。
大道是先天一氣,是一靈真性,不是凡身,不是凡心,怕的是你用凡心、凡身禁錮它使它不得現,只有身妙心妙,歸於先天一氣,返還一靈真性,才得真常,否則仍是凡身,被我執、法執所束縛。
說到形神俱妙,也有個人選擇問題,被佛祖作懸記的西天禪宗第三代祖師,商那和修尊者,為警示西天禪宗四祖及五百弟子在修行上的淺薄和懈怠,在他們上空作龍奮迅三昧,演示十八種神奇的變化,最後進入火光三昧,焚化了自身,宋時南京蔣山元模禪師,亦作龍奮迅三昧焚化了自身,芷密宗虹化,故身是否妙,全在修者意願,及功深淺,但佛教往往為破一切執(包括身執)、禁神通惑眾、示演萬象生滅之道,一般以涅磐示人,但若真成正果,與大道合真,形神自遍虛空,何止一身?
悟和修不要「死」、要「活」,難道不能從虛無自然(老子號)、如來、觀世音等名字中悟出什麼嗎?果能,對修大道來說已足矣。是否成就大道,不在於會背多少經書,要能融通,能觸類旁通,不要把經書、某聖看死,把他們當作大道,正如不能把自己刻意模仿成偶像,從而失去了自我,同樣只能把經書、某聖等當作良師益友,而不能當作大道本身,迷失了自性。他們只能幫你成就大道,但他們不是大道本身。
對三教各有為修持法門來說,某法門、某教某個人修為的高低或某部經書,不能代表整個教,一個教也不能代表大道,但某法門、某人、某經、某教卻可指給你通天大道!
所以各有為法唯在自選,各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修持方法,與世法一樣,持之以恆總能結果。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古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說絕大部分人只把它當作勸人改惡從善的成語來看,很少有人理解它另外的意境,甚至很多修道之人也未能有所參悟。
此句另有深意啊!
一是從心源來說,即使曾經犯下過罪惡之人,其本性也與佛一般無二,只要一心歸依,自可正本清源,見其真性而成就佛果。
二是它也告訴了我們直修大道的法門,哪就是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一切妄想執著,這些妄想執著才是真正屠人的刀。有時說真話人們反而不會相信,比如我現在說真正完全放得下的人,確實可以立地成佛,你相信嗎?但事實確實如此,這也正是一些人修道、悟道較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你放下一切的時候,你的心也同時自在了,也就清靜了、無住了,道自來居,本性自顯露,放下逾徹底,本性逾顯露。但人往往長時間形成的識心,確實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放下的,因此,能立地成佛的也就僅見了。修道也如同世法,有時放下的可能又拾了起來,如逆水行舟啊!即明此不進則退之理,便一心時時入於此中,這時你就會逐漸發現你的心性也在悄悄變化,生活的一切也自然了,就象一位大德說修道就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樣會逐漸形成道在生活中修,生活時刻在道中,也只有在此時你修道的進程才能一日千里。
這裡面同時還有一個身心互資融合在伴隨,不然放下就成不了直修大道的法門,你放下多少,同時就生精、化氣、明神身體變化多少,你重濁之身也就會被化掉多少,這也就是經書上說的太和充溢,自然身輕了,當然初時你是不能真正感受到它,時至自然會時時感受到它的奇妙。
修道即修心
修道即修心,心從小到大被妄想執著所染,即為識心,離塵即為真心、本自清靜心、自性。清虛明凈的境界即是對真心、本自清靜心、自性的描述,所以這片心與清虛明凈的境界溶合,即是識心去塵、漸露真常的過程。
修道就是心理和生理互相影響、互資、融合歸於大道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這個過程,出現了種種有為法、種種法門,甚至佛、仙、儒教派,但實現這個過程及達到最終目的最簡捷的方法,還是在大道本身尋找,即身心直入大道之淵,正如呂祖所言,無它,將這片心與清虛明凈的境界溶合罷了,這便是佛祖拈花微笑的真意,這就是心印,這便大道
吾本懶人、只修生活定
修行不入定不行,若燒水煮飯斷斷續續,能把飯燒好那才怪呢?
吾本懶人,艱澀、複雜的經書不看,神秘兮兮的不看,平直簡易的是吾最愛,若守一處和、若清靜、若無住、若浩然之氣、若老子描述大道的無形、無象,又若觀心、反照、本性。
即如此便簡單多了,不就在於一心,心入此三昧不就結了嗎?此天性人人具有,盡此天性去工作、去生活、去吃飯、去睡覺,一刻不停,太簡單了!正合我懶人之意。
故,吾只修生活定。但此一定,恐怕就要窮我畢生精力,故無復多求它唉!
天啊!不敢堅持啊,結果真像諸聖所說的,身心真發生了變化,不只心虛無明凈,身也可同樣啊!在以前打死我也不會相信!
持心要與生活緊密融合,有勞有逸、有淺有深、有動有靜,真正與其成為一體。
若孔子看到勞動者白天緊張勞作後,晚上進行娛樂,發出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感言,修道也一樣,就持心而言,也要張、弛調諧,緊緊融於日常生活。
佛教中有則故事:
一位大德的弟子十分委屈地說:我的修行比其它師兄弟辛勤得多,我甚至犧牲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他們很多時間還在勞作,為什麼他們反而比我進步得快呢?大德遞給弟子滿滿一罐水,並灑進了一些鹽,說:等你把鹽完全化掉時你就明白了。弟子一夜未眠,想了許多法想快速把鹽完全化掉,但都沒有成功,水太滿,既不敢搖、又不敢攪,怕水少了。第二一早,弟子端著罐子找師傅,罐子里仍有許多鹽未化。師傅接過罐子,倒掉了一些水,用筷子一攪,片刻化完,曰:太滿了!
正如洞玄靈寶定觀經所講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
常持心淺,化力不足,常持心深欲速則不達。
工作中要微微地持,以愉悅、清靜的心態去工作,閑來或站或坐或漫步,盡量充分調動六根性,這方面洞玄靈寶定觀經講的特好。
總之要自然而持,動靜相宜,調適適中,用道心自然而然地駕御生活,便無時無刻不在精進中。
人生如雲水,平常心是道
水從上往下流,只是順應自己的本性。白雲飄來飄去,也不是有心為之。人的生活如果能如雲水一樣遵循本性,那麼所有的道路都可以成佛,又何必刻意修鍊呢?人就如同鐵樹、花就是悟,人難悟正如鐵樹難開花。而如果每個:人都懂遵循自己的本性,世間就如雲水一般和諧自然。
有個人問一位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禪師答:「有。」
「是什麼呢?」
禪師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禪師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
禪師答:「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百種思量』、『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人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原來在禪中,寧靜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鬆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做事遊刃有餘,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完滿的「自我」。
世人難做到擁有一顆平常心。的確,我們總是不能滿足。我們艷羨別人的富足安詳,煩惱自己的平庸無常,我們看不透世間的名利得失。我們沒能擁有一顆平常心,於是在生活之中,因物質的多寡而煩憂,因物慾的刺激而恣情狂妄,重利忘義,從而喪失自己的良知……
曾幾何時,我們喪失了甘於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和感激平淡但真摯的收穫與擁有,不再有一顆時時顫動、豐盈的心,眼前一片灰色的惆悵,看不到平淡無奇深處蟄伏著的驚人之美……
沒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體味到生活的真諦,就不會品味到人生的幸福;不珍惜平常的人,也不會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因為平常包容著一切。
佛說,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地春。就讓我們都擁有一顆平常心吧。
推薦閱讀:
※修行中貢高我慢怎麼解決?
※突如其來的極大的幸福感,是怎麼回事?(不間斷持續了N個月)
※打坐經驗交流?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