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到底是什麼?
簡單地說,疼痛是身體的痛覺感受器感應外界或內部(如內臟)的刺激,通過神經傳到到大腦,然後大腦經過分析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當然也有神經性的,是另外一回事了。這麼做有幾個好處:
- 機體內部的警戒(比如內臟出現問題你會疼,告訴你出問題了)
- 能引起防禦性反應(比如針刺後會縮手,避免進一步受到傷害)
- 同時,在大腦的作用下,對一些刺激有所防備,避免下次再受到相同或者類似的刺激。
看到這個問題後,我仔細想了想,寫了篇博文,可以移步疼痛是什麼 | 皮皮的博客我自身研究疼痛的時間不長,專業人士若看到文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我將非常感謝。留言或者發郵件都可以,郵箱:fu_weiliang@163.com
本文的參考書籍主要有:
- 疼痛學
- 實用疼痛學
- 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我的導師李勇傑的講課和對我的教導,在這裡向我的老師表示感謝。
在網路上瀏覽的時候,發現大家對於疼痛有很多種理解,有些人認為疼痛是一種主觀感覺,有些人認為疼痛是一種防禦機制。而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有的人願意去忍受,有的人卻十分恐懼。
目前國際比較通用的定義是1994年由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提出的:
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和情感體驗。
這個定義包含了這麼幾個概念:
- 疼痛是機體的感覺功能之一。
- 是機體對於外源性或內源性損傷(或疾病)的一種反應。
- 疼痛伴隨著情緒的反應。
疼痛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起到了一種報警器的作用,當損傷或疾病發生時,對人體發出信號,讓人體及時治療疾病和躲避傷害。
報警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報警器有時候本身也是會出問題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種情況:有一天,小明(為什麼又是小明!)家裡的廚房做飯不小心讓廚房起了一些火苗(實際損傷),然後廚房的消防報警器開始報警(疼痛報警)。小明十分慌張,把火關了(針對病因治療),可是報警器還是在不停的發出尖銳的警報聲(疼痛持續存在)。然後小明把家裡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找不到哪裡出了問題,但報警器一直在響著,小明快被那個聲音折磨瘋了,開始有點暴躁(情緒反應來了)。小明找來了維修工,發現原來報警器里的一根電線短路了(報警器出了問題),維修工修理好了線路,報警器停止了報警(針對疼痛的治療)。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了一些問題,但也不包括疼痛的全部,疼痛的機制目前也只是了解了一部分,治療起來也是十分的複雜,並沒有修電器那麼簡單。
疼痛雖然是人體正常的保護反應,但當傷害已經造成、疾病已經存在,且疼痛病因去除後,疼痛仍持續存在不僅無益於機體保護,還可能進一步加重機體損傷。
——實用疼痛學
2. 疼痛的分類
通過疼痛的定義可以了解到,疼痛其實是一個含義複雜,具有多重性的一個詞。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癥狀,也可以是一種疾病;它能夠幫助人,也能夠折磨人;它可以轉瞬即逝,也可以成年累月。所以對於疼痛,學者們嘗試了多種分類的方法,試圖更加精確的給不同形式的疼痛進行定義。
通過上圖大家可以看到疼痛的分類比較複雜,不同類型的疼痛,應對方法完全不同。有些不必理會,有些需要針對病因治療,有些目前還只能針對癥狀治療。
目前對於疼痛的診療,主要的重點在慢性疼痛上。
目前疼痛還沒有確切的時間分類標準,通常根據疼痛和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痛(acute pain)和慢性痛(chronic pain)。有人以6個月為分界點,認為疼痛持續時間小於6個月為急性痛,大於6個月為慢性痛。還有人認為以3個月為分解點為好。但是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無論疼痛持續多長時間,只要時間超過正常持續時間既可以定義為慢性痛。
——實用疼痛學
3. 慢性疼痛是不是一種病
對於慢性疼痛,目前是國際上關注的一個重點。其中很有爭議的一個話題就是「慢性疼痛是不是一種病」,我的導師李勇傑對於這個話題有過詳細的講課,在這裡總結一下。
認為慢性疼痛不是一種疾病的主要觀點是:
- 疼痛是機體的「報警」功能,是癥狀,不是疾病
- 疼痛一定存在外源或內源性傷害性刺激,或心源性基礎
- 把疼痛當做疾病治療可能導致對病因的忽視,貽誤病情
- 疾病命名的最高標準是對病因學命名
而認為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的主要觀點有:
- 病因不清楚的前提下,疾病可以使用癥狀命名
- 已經明確導致疼痛的原發疾病,且經過系統治療,仍長期「報警」,導致「心身」功能障礙,應針對性治療疼痛
- 便於疾病知識的大眾普及教育
而目前的狀態是針對癥狀和病因的命名混合使用。例如:
-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因學命名
- 枕大神經痛——癥狀學命名
- 纖維肌痛綜合症——混合命名
在2004年世界疼痛大會上,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確定: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
慢性疼痛的患者應該積極尋求正規的治療,而幫助疼痛患者免除疼痛的折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目標。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學家在《自然》上發表了兩篇突破性的論文,報告他們已經識別出一類發送「疼痛觸覺」信號的蛋白質(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2-02-scientists-protein-painful.html)。科學家已經知道,皮膚上的感應神經能利用外膜中的專門「離子通道」蛋白質感知壓力、疼痛、熱和冷等刺激。現在,研究人員識別出一類名叫壓電蛋白的感應神經蛋白,它們本質上是疼痛感覺的離子通道蛋白。來自:http://solidot.org/
請專業人士來批駁我的觀點。
首先,同意 @駱馳 的觀點,它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
同時,我認為疼痛只是大腦的一種對傷害的感覺,未見得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有3例可證:1、在戰場上,有時候有人負傷了,由於精神高度集中在戰鬥中,並不知道自己負傷,這時候他未見得有痛感。當他發現自己負傷時,立即昏厥。2、有個實驗,有人被捆定蒙眼,用紙在手腕上微劃,告訴他被割腕,然後放滴水聲,過一段時間,該人在未受任何外傷的情況下死亡。他分明感受到疼痛及死亡的臨近。3、痛覺受意志控制,這是有定論的。當你強制自己不覺得痛時,痛覺會減輕。所以,經過訓練的人具有很強的痛覺忍耐力。疼痛的強弱感受是學習的結果,並不是明確的客觀差異。之所以疼痛的強弱與被傷害強度成正比,是遺傳或後天學習的結果,它是大腦對於傷害評估後的反應,是自我保護機制下的反射學習能力。
在醫學發達的國家,醫生對病人進行生命體征評估時,除了呼吸、脈搏、體溫、血壓之外,疼痛是第五大體征。我國過去由於學科發展滯後,很多病人未能接受疼痛專科治療,疼痛只能熬著。直到所遭受的疼痛已經嚴重到影響到我們的睡眠、飲食、工作、社交等日常生活,並造成生活質量的壓力、使人抑鬱、焦慮時,患者才去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因而說,疼痛學科的發展,不僅是現代醫學的進步,更是人文醫學的體現,以患者為中心,關注其主觀感受,醫生幫助患者擺脫痛苦,生活得更有質量。
更多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嘉會醫療JiahuiHealth推薦閱讀:
※沒有器質性原因的持續疼痛可以用神經阻滯或切除等方式治療么?療效如何?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附圖:長期使用電腦,右邊肩膀連帶肩胛骨脊柱都疼,轉動時候有聲音嘎嘣脆,怎麼復原?
※多麼痛的領悟 Aches and Pains
※剪臍帶的時候產婦會不會有疼痛感,嬰兒呢?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怕疼,有的人不那麼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