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輿論為什麼會讓思考變得單一? 思考到底怎樣解釋?
不是思考變得單一,而是大多數人根本就談不上思考,網路只不過讓很多原本某些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接觸到的事情現在可以接觸到,但其能力還不具備思考事情的本質,所以人云亦云變成了普遍現象。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
思考源於主體對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對意向——信息內容的加工過程。任何思考的進行都是在聯想——連鎖反映中進行的推理與演算——信息內容的加工。如: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等。理解來進行思考是必然的。
輿論是公眾在特定的時空里,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趨於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它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給輿論下定義有許多困難。簡單的定義是,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個人或團體的自我語言,對某一事件發表意見,影響人們的思想,行動。
上述文字來自於百度百科對於思考和輿論的解釋。
也就是說,讓思考變得單一的不是輿論,而是你自己。輿論只是一個信息而已。對這個信息所產生的加工。才能被稱之為思考。而輿論本身就是被加工過只有有意引導別人思考方向的。
說白了,我手裡有一個蘋果。因為我之前吃過的蘋果是甜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蘋果是甜的。
然而你看見了我手裡的蘋果,你想吃,但是我不想給你,所以你告訴我這個蘋果其實是鹹的。你想出蘋果是鹹的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而思考的理由和來源,是如何吃到我手裡的蘋果。
因為我以前吃過蘋果,所以自然不信。於是你去對很多人說,我手裡的那個蘋果是鹹的。並且列出很多證據,比如那顆果樹是用鹽水澆出來的,所以結的果子一定很咸之類的話。於是很多人相信我手裡的蘋果是鹹的。他們就對更多的人說,我手裡的蘋果是鹹的。最後所有人都相信,我手裡的蘋果就是鹹的。這就是輿論。
最後因為我自己都相信我手裡的蘋果是鹹的,就把他送給了你,你拿了我的蘋果滿意的走了。在大家眼裡,你和我都是聰明人。你知道蘋果是鹹的,我知道你知道蘋果是鹹的。這就是輿論存在得到目的。
那麼最後這個蘋果到底咸不咸呢?只有吃了它的人才知道。
所以思考是否單一,來自於你的眼界,知識儲備,以及對一件事物正確與否存在著自己的判斷力。說白了,你覺得網路讓他們思考單一的人,實際上根本就沒進行思考。別人給了他們什麼信心,他們就覺得完全正確。畢竟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
知識儲備單一,碎片時間增加,全民娛樂的目的是娛樂,尋找真相只存在推理小說中。大眾沒有太多的精力去追尋內在的、真實的、自己想要的答案,拿來主義體現的淋漓盡致。獨立思考對絕大多數人就是個笑話。自己擅長的可能還好,不擅長的只管相信。真假不重要。輿論說什麼就是什麼。隨波逐流一直都是人的本性,從未改過。等實現了財務自由,有錢有時間,孩子老人安頓的妥妥的。端上杯茶,面向大海,就可以思考了。除此,還是多考慮下怎麼改變生活品質為好。謝邀。
謝邀。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學校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尤其缺乏想像力。而網路,其實並不單一。只是人們更容易選擇他們愛聽的。想法相近的人更容易抱團。還有AI在幕後按各人偏好推送信息。所以給人網路單一的錯覺。
謝邀
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內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著把這一問題說一說。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所謂真理從不曾有過界線,言論也不曾有過定準,只因為各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確的,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線和區別。請讓我談談那些界線和區別: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別,有分解有辯駁,有競比有相爭,這就是所謂八類。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聖人總是存而不論;宇宙之內的事,聖人雖然細加研究,卻不隨意評說。至於古代歷史上善於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的記載,聖人雖然有所評說卻不爭辯。可知有分別就因為存在不能分別,有爭辯也就因為存在不能辯駁。有人會說,這是為什麼呢?聖人把事物都囊括於胸、容藏於己,而一般人則爭辯不休誇耀於外,所以說,大凡爭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
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這五種情況就好像著意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因此懂得停止於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域,那就是絕頂的明智。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網路輿論,都是操作的。
舉例:江歌事件沸沸揚揚的,現在網路輿論一邊倒向劉鑫,但你換一個角度,如果微博大v各種營銷號都說,劉鑫,你是沒問題的。那麼這件事又是另一種局面。。。。
哈哈哈其實很多人不具備思考能力,所以導致人云亦云,很多人根本稱不上 思考。少點看公眾號,個人色彩太重了!!!在這個花花綠綠社會混必須獨立思想!!!!!!!哪怕跟別人不一樣 ~ but 不能偏激喔隨波逐流,人之本性
一面之詞當然是單一的。兩面之詞通常都是些廢話,在有情緒化的情況下也不願去看,不願去聽。而網路上大多數內容吸引人的方式就是激起人的情緒。情緒越大,越是搞得熱火朝天。
而其實人也不喜歡負面情緒,不過是進入負面情緒後出不來,所以看起來像是人們喜歡看那些內容這個需要仙女來回答醜醜
推薦閱讀:
※由單身病想到的
※未來,很棒
※情感會影響人的思考/思維/決策嗎?
※笛卡爾是為什麼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第3和第5沉思)?他是基於怎樣的背景或是怎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