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0 月,為什麼最近有一些大的科技公司都開始拆分自己的業務?美國科技領域的大環境是否在發生變化?

  1. Paul Singer 推動 EMC 拆分自己的業務: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4/10/08/hedge-fund-elliott-pushes-emc-to-break-up/?_php=true_type=blogs_r=0

  2. Carl Icahn 推動 eBay 拆分自己的業務: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4/09/30/ebay-to-spin-off-paypal-adopting-strategy-backed-by-icahn/

  3. 惠普拆分為兩個大公司:http://online.wsj.com/articles/hewlett-packard-to-split-into-two-companies-1412592132

  4. Foursquare 拆分自己業務:http://www.theverge.com/2014/5/1/5666062/foursquare-swarm-new-app

  5. 賽門鐵克產分安全、信息管理業務: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4/10/09/symantec-to-split-into-two


EMC、HP、Symantec這幾個公司的分拆有其統一背景,eBay和Foursquare的這兩條新聞似乎與前面這三家公司的分拆不太一樣。

EMC、HP、Symantec分拆與IBM/Microsoft的大裁員的背景是相似的。就是企業IT模式的轉變,帶來傳統企業IT公司的業務下滑,從而導致有些企業被資本推動變革,有些企業主動開始變革。

具體地說,企業IT模式在向雲計算模式轉變,而現在的雲計算技術不傾向於採購傳統的小型機、中高端存儲等原來成本很高的硬體,更傾向於採購標準的x86伺服器。因此這一波浪潮中,獲益者將是雲計算技術提供商和x86伺服器提供商。


謝邀 @Vas Brandon

以下大部分都是我瞎猜的,不建議以此作為投資指導。不允許轉載,更不允許抄在作業里。

首先同意最高票答案,拆分的原因主要是當前投資者對pure-play company的需求。這個趨勢不僅只試用與科技產業,只是科技產業發展的周期比其他傳統產業快,而在本世紀初期科技產業強大的現金流又允許他們比其他產業進行更多的收購和併購,所以科技產業很多巨頭都有比較複雜的業務構成。Pure-play company的好處見最高票答案。

第二個原因算是自我修正。如果仔細看一下這些拆分的公司,很多公司拆分出的子公司並不是organic培養的,而跟本就是過去通過收購和併購買來的公司。一般公司定價模型的習慣都是預測5年,現在可以說足夠長的時間過去了,管理層和投資者都看出了當年這些收購和併購所承諾的synergy都沒有實現或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乘數指標低於市場甚至低於同類企業,管理層認為這是市場在對公司過去的錯誤選擇的懲罰,於是決定主動改正這些錯誤。

第三個說下時點。2014年末與當年次貸危機大規模爆發恰好過去了5年的時間。美國企業免稅拆分其中一條規則就是過去五點中收購併購的部分不能免稅處理。可以認為過去這五年這些相對老牌的科技公司進行的收購併購活動大大減少,所以現在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來實施免稅拆分。而且最近幾個月又恰逢美國經濟大規模復甦,這些公司可能也是希望給拆分出的公司一個好的jump start.

最後,我覺得就是financial advisory這些從業者們在過去成功地忽悠了足夠多的公司合併和收購。這些年再忽悠拆分,過些年再忽悠重新排列組合合併收購……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之前有個實習正好做過相關的調研和研究。

企業分拆業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與很多因素以及經濟大環境有關。但從根本目的來看,都是保證自身利益。

一個企業要分拆業務,可能的因素如下:

首先是市值估值溢價驅動。多元化經營的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和可信度不被市場認可,公司估值受到損失。

其次是專業核心化戰略驅動。由於資本市場「多元化折扣」(指由於涉及到諸多內部產業和內部各產業之間的協同和問題,企業披露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被懷疑,從而使企業估值出現一個「折扣」)現象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資本市場投資者對於專業化核心戰略的認同和偏好。分拆上市正是專業核心化戰略的一個實現途徑。

第三是管理者激勵驅動。多元化集團公司的高管人員在能力、績效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團隊生產」的效率和真實貢獻難以進行量化的分拆和考核,從而產生較大的內部交易成本和效率損失。分拆上市後作為資本市場上單獨營運的上市公司,將直接受到資本市場的監督和治理,促進高管層努力提高公司經營業績,為公司股東創造更大財富。

第四是投資與融資需求驅動。

當一個企業分拆後,可能的好處包括:

首先,高管層與股東利益趨同化

其次,提升公司股票市值(消除了「多元化折扣」)

第三,消除負協同效應

第四,有效拓寬融資渠道

第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可以看出來,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分拆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那麼具體什麼時候拆分呢?這個就與大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企業生命周期、以及資本市場的波動有關了。

以目前的情況為例

  1. 目前美國經濟是復甦階段,上市公司需要進行快速的生產規模和產能擴張,應採用擴張性的積極財務戰略。這個時候分拆部分業務上市,明顯可以圈一部分錢進行擴張。

  2. 這幾個公司都屬於IT行業。現在傳統的IT行業已經開始逐漸衰退,市場需求減少、市場增長率下降,產品銷售困難,企業利潤大幅度下滑。這時候主營產業處於衰退期的上市母公司,將其中初創期和成熟期的新興產業子公司進行分拆,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促進和扶持這個新興產業發展,避免母公司整體產業衰退下內部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子公司發展的約束和拖累,實現母公司總體的產業轉型從而調整優化上市母公司的產業投資組合。

  3. 對於公司本身而言,當規模逐漸擴大之後,業務越來越多,集團內的不同子公司發展程度不一樣。對其中處於上升期的明星子公司,適當時候分拆出來上市,可以從資本市場大賺一筆,子公司自身也會獲得大量資金,加快發展。就好比辛辛苦苦種了莊稼,終於可以豐收了。對於處於衰退期的子公司,有時候也會有所謂「退出性的分拆」,即把裡面還有價值的還有價值的業務分出來,剩下的賣掉或者關掉,甩掉包袱。個人感覺惠普的印表機就是這樣的

  4. 最後還和資本市場波動有關,利用資本市場的波動,進行分拆,其實就是賺差價。

公司分拆業務是很複雜的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你要說美國科技大環境發生變化,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答案只有一個,即:分拆成兩家公司的股東價值會比一家高。很多分拆都是有大型機構投資者背後在推動,這幾年專註於activist的對沖基金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年份。


只了解HP 拆分為個人印表機業務和企業業務兩家公司 因為兩塊業務在現金流、利潤率、員工薪酬、研發投入、市場投入方面完全不一樣 合在一起會對投資者及市場造成困惑 也會拖累高速成長業務的投入 當然 你也可以理解為拆分後可以伺機把某些不被視為未來方向業務賣掉 這是第一步的信號


對於目前美國的IT企業分拆,我比較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專業」的公司在具體領域的表現一定會比一個全能的公司好。(以上觀點來自《浪潮之巔》,有我個人的理解在裡面,具體原話有空再找)。因此,對於一個發展到一定階段,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如果遇到了發展瓶頸,不一定需要去做加法,而應當通過做減法,加強核心業務或「明星」業務,保證企業的長期、快速增長。

而作為上市企業,華爾街也樂於看到這樣的運作。更利於融資、市值管理等等。在公司理財的理論中,曾經也提到,投資者並需要企業做太多的多元化投資,因為只要行業中存在類似的投資機會,投資者通過投資不同的企業,也能實現風險的分散。而所謂的協同效應,在一個足夠龐大的企業中,未必有那麼明顯,此時的Buff主要是來自品牌價值,而非業務的協同。

HP在過去幾年面臨著嚴重的業績下滑、利潤下降的問題,而且在消費電子領域並未有取得任何顯著的成就。相較於Lenovo吃進IBM伺服器業務、推出Yoga系列的多形態產品,或者DELL吃下外星人,完善PC業務產品線,HP在PC領域雖然有著仍然很高的市場份額,但是已經被對手打得沒有什麼脾氣。而不去做更多市場開發、產品拓展的背後原因,就在於PC產業極低的利潤率拉低了HP整體的業績。HP通過分拆業務,可以將PC Printer類業務單獨分拆,並伺機整體出售這部分業務。而把精力集中在利潤率較高的企業服務和伺服器業務上,抓住IBM伺服器業務出售的這個窗口期,搶佔市場。

此前,惠特曼在電話會議上表示,PC業務部門未來將作為「現金奶牛」,專門為股東賺取持股回報;而企業業務部分,將由她來管理,通過併購和加大新品的研發投入保證未來的高增長。

相關新聞:

台媒:惠普一拆為二 或成聯想下一個收購目標

一拆為二 惠普能否自救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說白了,就是更好生錢啊


推薦閱讀:

TAG:公司戰略 | 美國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