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日本認為自己面臨ABCD四國的圍堵,美,英,中,荷,為什麼會有荷蘭?不是迅速被德國佔領了么?
彈丸荷蘭怎麼給鬼子添堵了?
1940年5月荷蘭本土淪陷,荷蘭王室流亡英國,英美荷三國開始聯合協防東南亞。1941年7月28日,
當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8月荷蘭流亡政府中止與日本的貿易協定,加入盟國的對日封鎖,停止荷屬東印度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於是ABCD包圍陣的說法就此誕生了。
說的是印尼吧,荷蘭殖民地
給自己找個攻略婆羅洲的借口而已,何必當真。
正如 @公綱 所言,ABCD Line基本上就是日本遭到封鎖後的對內被害宣傳提出的概念,現在各方喉舌為了強行抬高C國在反法西斯斯戰爭中地位,ABCD這一概念才被大肆渲染起來....事實上ABDA(American-British-Dutch-Australian)四國在新加坡開聯合參謀長會議討論遠東合作防禦問題時候,C國並沒有得到邀請,可見C國當時壓根是被排除在遠東聯合防務安排之外的----要知道當時已經是1941年4月了。
這是一個肥腸尷尬的時間點,蘇聯剛剛跟日本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相互承認了偽滿洲國與外蒙古的合法地位。即便是在這個黃禍北引已經破滅的大環境下,處在對日作戰第一線的C國仍然沒有被同盟國視作平等合作盟友,箇中滋味自行體會。日本岡山大學姜克實教授:
還有一種情況,即在教育中不解釋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構造,只是機械地羅列年表、事件、人物,有時還精選一些能遮掩日本侵略意圖的用語為重要單詞。例如,把「琉球處分」這一當時用來遮掩侵略企圖的外交辭令不加任何解釋批判地寫入教科書[13],為日本吞併獨立的琉球王國的行為辯解;把「三國干涉」立為重要的考試用語,試圖以此增加受教育者對帝國主義列強幹涉行為的仇恨,散播對俄開戰正義論[14];在論及太平洋戰爭起因時用強調「對日經濟封鎖」「ABCD包圍圈」[15]、《赫爾備忘錄》的方法,讓學生產生一種日本是因受同盟國的封鎖、威壓,迫不得已行使自衛權的錯覺。這種由政府當局進行的對教科書審定的操縱,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僅把自己國家犧牲慘重的太平洋戰爭看作是「悲慘」的,而對日本取得勝利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卻感到「驕傲、自豪」的支離破碎的戰爭史觀。
[13]日本政府在1879年3月將琉球併入日本版圖時,稱此行為是「廢琉球藩設縣」,在遭到清政府總理衙門和駐日公使何如璋「此行為不能承認」的抗議後,寺島(宗則)外務大臣為其行為辯解,稱此舉是為處理日本國家內部糾紛而採取的行動。之後,日本政府又故意採用「處分」一詞,以掩飾侵略行為,如「沖繩縣處分之儀」、「琉球處分」、「內政之處分」等。從這個過程來看,「琉球處分」之用語是日本為逃避各國對合併琉球行為的指責,而別有用心採用的狡猾的「外交辭令」。參見「琉球所屬ニ関シ日清両國紛議一件」、『日本外交文書·明治期』第12巻。
[14]1895年4月,俄、德、法三國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強調「三國干涉」意在激發日本人的屈辱感,藉以遮掩甲午戰爭的侵略行為,指責俄國等列強的不義之舉,並為之後日本發動日俄戰爭進行辯解。
[15]「ABCD包圍圈」是戰爭中日本軍部使用的欺騙本國國民的宣傳用語。江口圭一的研究曾指出,當時被稱作D的荷蘭,已陷入納粹德國的掌管中,怎能有餘力參加包圍圈呢?參見江口圭一『日本の侵略と日本人の戦爭観』岩波書店、1995年、26頁。
日本認為自己被ABCD圍堵這個說法是哪來的?據我所知ABCD是對日作戰後盟軍設立的戰區名字啊。
你要看當時的世界地圖啊,東南亞只有泰國是獨立國家,剩下就是被美國控制的菲律賓,還有就是英荷的殖民地,沒其他國家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