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為什麼有催孩子結婚的傳統?


說點另一方面的解讀:

首先經歷過文革和文革剛剛結束時期的一代代父母們,因為時代的原因大多數都沒有什麼業餘愛好,退休或者接近退休時因為不上班了,無法結構化自己的時間,顯得非常寂寞難耐。而且會產生自己「沒有價值」了的困惑。含飴弄孫是一種最好的排解寂寞的方法,也可以給自己「我還沒有老到沒有用了」的心理安慰。

第二是寂寞,當子女長到二十多歲的時候,父母已經五六十接近退休,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可以呼朋喚友,也不像工作的時候有一幫同事可以嘮叨。生活中缺乏一個可以交流的人是一個很大問題(大家應該都見過父母忽然接到一個老朋友電話就一聊聊很久的事情)。到了這個年紀,通常只有自己的子女可以交流,但現如今子女往往不常回家甚至遠在其他城市,要交流一次也非常困難。如果有了孫子或孫女,老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前去幫忙,自然也就可以和子女進行交流。

另外一點就是有點私心,希望「防老」,一般按照二十五歲左右結婚生子,那麼孫子輩長到十八九歲可以自立的時候,老人將近七十,正是可能開始需要照顧的年紀,此時不需要照顧孩子了就可以全力照顧老人。如果自己的子女結婚生子過晚,則有可能出現照顧老人和照顧孩子相衝突的事情,老人也不希望自己的晚景碰上這樣的凄涼事。

再說兩句答非所問的話:

本貼有些回答戾氣很重,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您理解父母的心態,父母也是正常人,也需要和人交流、需要體現自己的價值、需要人照顧。


怒答! 原因包括但不限於:

1.對孫子/孫女的期待

(1) 你已經不像小時候那麼可愛好玩了, 但他們還是很懷念那時候的你, 期望能早日抱上可愛好玩的孫子/孫女, 一旦他們有了孫子/女, 你就等著體會完全被父母無視的感覺吧.

(2) 此外, 既然遲早是要幫著帶孫子孫女的, 不如趁自己身體版還行的時候早點帶,這也就推前了他們期望的結婚時間

2.父母熟人的壓力

(1) 熟人包括: 親戚, 朋友, 隔壁報攤的李大媽

(2) 孩子過得怎麼樣是他們之間最常見的的話題, 而聊到孩子必問結婚了沒有, 結婚必問生小孩沒有.

(3) 如果一個兒子老大沒娶 / 姑娘沒嫁出去, 外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小伙混得不好吧? 這個姑娘不夠漂亮吧 ... 反正是件讓你父母比較沒面子的事。他們才不管"是不是因為你在創業中所以接觸的姑娘比較少"
啊 , 或者是"你希望找到真正喜歡的人"這些無聊的"借口"呢, 他們會直接默認是你的個!人!出!了!問!題!

雖然父母可以很愛你, 但他們也有他們這輩人的壓力, 而且這個壓力無處不在。


1. 我倒覺得是因為中國由於社會發展情況,很多人除了「造人」以外似乎沒有其他的樂趣。當然也包括一些「造人「之後的後續維護工作,比如說,帶孩子之類的。

由於父母在工作的時候,很難有工作以外的愛好,可以在退休以後天天都做,所以就會造成很多人覺得生孩子、養孩子成了唯一的娛樂活動,或者說填補時間的方式。

2. 中國人通常一輩子都是在「趕梯度「。比如說18歲要上大學,22歲要畢業,24歲要(嚴肅地)談戀愛,然後26歲要結婚,30歲以前要生孩子,以此類推。每一個小社會都對這種梯度的進度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可能快可能慢,總體都有個梯度。往往來說,中國人都很恐懼在這個梯度上變慢了,或者沒有趕上趟。這很有可能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影響,或者說農業國家耕作、休養生息都要按照自然時來走的一種」遺毒「——當然原因很多,我就不假裝人類學家啦。


這題目問的好像外國的父母不催孩子結婚似的~

我有個德國同事,30歲未婚無穩定女友,已經被父母拐彎抹角的問「有沒有什麼問題」了。

另一個德國同事,25歲未婚無穩定男友,老媽也在探口風了。她有個男性朋友被父母安排相親過。


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只能用延續基因這種本能來克服


前幾年放假回家,我就總被父母逼問有沒有談戀愛,我若正談著,他們便問這問那,像要把人家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歷以及家裡所有家庭成員的情況都要了解清
楚,但大部分問題只能換來我的一句「不知道」做答案。等他們打探到七七八八後,覺得並非能令他們滿意,於是又時刻暗示我:現在隨便談談也行,不過不要談出
什麼感情,之後你可要專心認真找對象哦!之後這段感情果然談崩了,之後回家的日子就變得越來越不好過,父親甚至認為找對象對我來說是當下最重要的事,讀
書、工作都是其次。

剛開始的確不好受,這種感覺很奇怪,因為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父母給我的一切要求都是以學習為主,沒談過任何其它的。結果大學剛畢業,他們突然態
度一轉,認為現階段最關鍵的是找對象,然後結婚生子,其它都成了次要的。我想我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的教育制度和家長制度下肯定不是少數,人們覺得什麼年紀就
該做什麼的樣的事,每個年齡階段都有最重要且唯一的任務,若非在「恰當」的年齡做該做的事,在常人眼裡便是「不正常」,也不為社會所容忍。比如在讀書時談
戀愛,那就會被扣上「早戀」的帽子被老師和家長嚴厲打壓;若30歲之後結婚,會被社會稱為「晚婚」一族;而老年人若兩情相悅,又會被稱為「黃昏戀」而承受
來自晚輩的壓力。「早」「晚」「黃昏」這些表示時間的修飾詞限定了大多數人的人生,只有在某個時間段做某件事才會被認為是正常的。有了這樣的限定,似乎人
人都在走著同一條人生道路,一旦某些人繞開這條康庄大道偏要走一些崎嶇小路,就要承擔社會的壓力。我以為,一個開明多元的社會,應當包容更多可能性,不管
是十多歲少男少女的青澀懵懂,還是七八十歲老頭老太的相濡以沫,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美好的感情,不應當有「早」「晚」之分。

年輕人若僅僅是被催著談戀愛,那肯定不會引起什麼爭議,但關鍵就在父母的潛台詞是「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一旦美好的感情與婚姻聯繫在一起,免不了
要打折扣,因此我自己的原則是:絕不與以結婚為目的的人談戀愛。而我覺得光是結婚還不是最最重要的,長輩的終極期望是:生孩子。我相信,一些結了婚的丁克
族(沒有生育打算的家庭)所面對的壓力應該比還沒結婚的人更大。在大多數人眼裡,愛情與婚姻相連,婚姻又與生育相連。如果說前者的聯繫在現代社會已經越來
越脆弱,但後者的聯繫卻仍然被當做理所當然。有人說生育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否則生命如何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我以為,生育是所有動物的基本需求,但人類畢
竟與動物不同,人類會思考,因此人類需要考慮的東西應當比動物多得多,否則我們與動物有何分別?

今年春節前後的媒體上一片「你被催婚了嗎?」的報道,也有某婚戀網站拍出「結婚為外婆」的遭人詬病的廣告,然而細看這些報道,我發現絕大多數僅僅是
報道這一現狀而已,或者為被催婚的年輕人提供一些應答建議,但卻沒有對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有所反思。老實說,繁多的新聞報道甚至讓我看得有些膩煩,就像前
幾年媒體總是炒作「剩女」一詞一樣。要說被催婚催育的根本原因,就又要回到那個人盡皆知卻無力改變的陳舊論調:中國文化中沒有獨立的個體存在,有的只是一
個又一個「關係」,人們得在這些關係中找到存在的意義。父母不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將孩子的婚姻當成自己的事一樣,正是沒有把他們
當做「獨立的個體」看待的表現。央視宣傳孝道的那條廣告也是如此,母親一直對兒子說:等你……了,我就享福了。我覺得這樣的長輩很可悲,他們也不是獨立的
個體,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只盼望著早日子孫同堂。子孫同堂的確很幸福,但這不是幸福唯一的形式和標準。


寒假回來這幾天,我外公老人病發作住院掛瓶,我和我媽還有舅舅輪流到醫院照顧他。這一兩天外婆心臟又不太舒服,晚上我和我爸我媽去外婆家看她——以上是背景。

然後回家路上我爸又開始嘮叨早點結婚生孩子的話題。他的原話:"你看人老就會比較麻煩,這一代兄弟姐妹這麼多還手忙腳亂的……所以你還是早點結婚吧,我們趁著還不算老可以幫你帶帶孫子,等孫子大了我們老了,孫子也可以幫你照顧我們……你們這一輩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兩夫妻要照顧四個老人,不早點生小孩,等你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兩頭麻煩……"

所以我覺得除了情感因素,父母催婚還隱含著對中國國情的經濟學考慮。目前中國家庭生活的國情,首先是中國一向有贍養父母的傳統,不單單是經濟上,還有身心上的照顧,老人的身體就像是老花瓶,不斷地破碎和修補,每一次修補後都變得更加脆弱。其次,中國的社保養老體系離完善還很遠,前景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最後,中國長期的獨生子女政策將使未來幾十年出現嚴重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年輕人將承擔非常大的負擔。而早點生子在已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這項壓力,或者說將中年時養兒和養老的壓力分散開,把養兒的壓力提前些交給年輕力壯時來承擔,且爺爺奶奶也可以幫忙分擔一部分這方面的壓力,而到了爺爺奶奶年老時,孫兒已經長大成人,孫兒又可以分擔一些贍養老人的壓力。


上一代人催婚催娃,因為他們缺乏自己的生活、難以形成自己的主見、缺少基於自己的生命核心動力,所以只能把蒼白的「意義」寄托在外物之上(包括金錢、包括物質、包括關係、包括孩子、包括孩子的孩子,etc.)。

這樣說,並不是在貶低他們,而是客觀陳述那一代特殊成長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結果而已。我對這代人生長條件的扭曲和匱乏感到遺憾,也希望他們能最終找到內心的平和寧靜,但這不能改變我對他們性格中負面模式的理性分析。

經歷過奇葩的成長曆程,遠居北歐一隅,覺得自己已經拉開了足夠的距離去處理他們對我的影響。但是她還是能不時用精準的直覺與遲鈍的情商來戳中我的痛點。

昨天是我三十周歲生日,早上在零下十五度的晶瑩雪國散著步去上班,心情其實非常好。然後在公司讀到她發來的消息:祝你生日快樂……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你生的孩子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哦。

我心情立時沉到谷底。你一定、一定要在我開心的時候給我來一次華麗麗的道德綁架嗎?一定要把我個人的生活抉擇捆綁到你的幸福上嗎?

我和什麼人在一起、是否以及何時創造後代,是屬於我的主權的課題。請你不要在我的領土範圍里摻入你的人生之重。

你退休了沒有生活的動力,每天混混噩噩地度過24小時,拒絕讀書、只擁抱娛樂節目、不改善自己的情緒管理力、縱容自己自閉、只把控制欲發泄在最親近的家人身上。在我成長的那麼多年,我受到的影響,自己在努力消化,這些已成往事,我放下了。你選擇怎麼樣度過一個人生,也是你自己的事,我不會去指揮你。但是成年後的我,不會再為你的「無聊」而買單,也不會為了娛樂你而創造一個新的生命。

這一點上,我真的同意,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與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至於你說趁著你還有力氣要幫我帶孩子,對不起,我沒有需要外包這項任務,北歐一年的產假和三個月的爸爸假,還有託兒所幼兒園,都足以讓孩子順利成長。你愛自己寵物的方式,就是狠狠地揍它們,以至於你獨居所養的每隻狗最終都逃亡離開了你。你愛我的方式,就是在我自豪時潑冷水,從來不給我鼓勵,以至於我現在都不相信任何人的誇獎。謝謝你的好意,我不需要你帶我的孩子,因為不想讓他或她感受到我童年經歷過的無反饋絕望之境。

我真的非常、非常討厭中國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店裡不認識的售貨員熱情洋溢地來勸說我一定要生孩子啊,混血寶寶多可愛啊之類的事。結婚、生子這些事純屬private的決定,輪不到他人指揮參謀,只能說明你內心空虛,要把別人的事拿來填補一個自己的存在感缺失。

好在我有個理解我的先生,幫助我找到自己的憤怒從何而來、也幫助我看到世界另一頭祖國里那些家人的視角、最後堅定地支持我。還有先生的爸爸媽媽,思維都是典型的挪威式的單純,全心全意對我好、把我像親女兒一樣捧在手裡對待,完全沒有過催婚、也不會催娃。


恐懼。無後,不儘早生育的巨大不確定性。和周圍環境生活不同的巨大不安。一種讓他們徹夜不眠的恐懼感。

無知。其中有一部分源於缺乏基本的生理常識,現在五六十歲的父輩沒受過什麼科學教育,我相信有不少人的觀念里,認為如果到了一定年齡不生育,就生不出來了,可能是恐懼的成因。

面子。開枝散葉就像是得到一座座人生的獎盃,你可以平庸得一塌糊塗,但只要有後代,至少人生有個保底的策略。你去看農村裡,一戶平時再沉默的人家,只要家裡添孫,一定包裹好了抱出去轉圈,人頭就像獎盃。

剩最後一點,因為他們發自內心愛你,只是不知道怎麼尊重不同的意願,他們年輕的時候沒人教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甚至不教傾聽,中國的文化里遺憾的真空。牛羊不會飛,不是不想,而是不會,尊重與愛不是天然的,是一種需要認知,訓練的能力。

歸根到底,教育。記得國外有經濟雜誌專門研究過影響人類生育觀念的社會因素,教育是其中最具決定性的,現在二三十歲的父母,在中國不堪的個體泯滅史里,可能是最後一代。

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沒有學習的能力,只能由一種固定的社會習俗擺布;他不能自我反省,產生不了這種意識。當傳統駕馭的結果是黑暗的力量,比如恐懼虛榮,他就做一個恐懼虛榮者該做的事,而受過相當教育的孩子,卻嘗試與他們理性得溝通,往往是失敗的。

這話很難聽,但很多被稱為父母的成年人,只有成年人的體力,卻未必有成年人的心智。


他們更多的只是有個「完整」的觀念。看著子女結婚生子,自己這輩子就完整了,就圓滿了。看過農村的葬禮,還沒生孩子兒媳或女兒在哭喪的時候都會把沒讓父輩看到兒孫繞膝當做自己的「失職」和「罪過」。

中國人傳統里對幸福要求很低,對於婚姻問題不追求肉體與靈魂的契合,只要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就滿足了。


你不覺得自打出生開始,父母在孩子身上的關注就沒減少過嗎?小到吃飯穿衣、書本作業,大到中考高考、工作就業,都操心二十多年了,下一步的結婚生子也沒道理不關心不出手呀。即便外形是個大人了,但在父母眼中,你仍然是個孩子。這是個思維慣性問題,說文化也行。

「早點成家,你成了家,我們就放心了。趁著我們還沒老,還能動,也能幫你帶帶孩子。你瞧咱院里的小李子,跟同年歲,他的胖小子都會喊爺爺奶奶了。」這恐怕是父母最常在耳邊說的話。

雖然養兒防老的觀念近年來有些弱化了,但這並不代表老人們的情感需求就降低了,反而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讓這種訴求更強烈了。

況且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個人家庭養老仍然是目前的主流方式。在自己家舒坦、在自己家心安,在家就得有個家的樣子,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兒孫滿堂、其樂融融。就運算元女不常回家,他們的房間也會被父母打掃的乾淨整潔。如果再有個胖大小子、俏皮丫頭滿屋跑,那就更好了。

你要說父母完全抗不住親戚朋友、街坊鄰居的嘮叨,其實不對,少出門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清就是了,最主要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心理上有這種強烈的訴求。

有一點原因是他們明白,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的就是:結婚有了家之後才更能體會到肩頭的責任感,才能減少一些年少輕狂,更早的變成熟。


自從生了孩子,就覺得孩子夭折的新聞特別的刺眼,每一次,都會聯想到如果是我女兒....然後,心疼得似乎攪在了一起。

於是,一直跟自己說,等她18了就好了,就能照顧自己了。

卻想起爸爸去世,奶奶在地上打滾:為什麼走得不是我?原來18歲,孩子可以獨立,父母的痛還是一樣的。父母的擔心何時才是盡頭?

等到葯家鑫事件,看見張妙的爸爸懷裡抱著張妙的孩子,全世界就剩下這個依靠了。

想起爸爸走的時候,媽媽和奶奶傷心過度的時候,眾人就會將四歲的侄子塞在她們懷裡:看看孩子吧,還要好好照顧孩子呢。

於是,一瞬間想通了很多事情。

我的女兒,希望她能快快長大,能獨立決定自己的事情。但是,我這樣培養她,她長大後一定會像媽媽一樣會覺得依靠父母是不對的,但當她遇上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可怎麼辦?如果有一個男孩在她旁邊,像我現在一樣,我就會心安吧?!

是的,我看著女兒,我想,她大了,能照顧自己我就放心了;然後,她要是有個愛人在旁邊,我就放心了;然後,如果她有孩子,一家人相親相愛我就放心了...

是的,我們做父母的,就是這麼沒有出息,不知道孩子可以一個人生活可以縱橫天下可以事業成功可以自我實現...只知道,如果有人像我一樣在她身邊陪她,就會很好很好吧。

又想起爸爸。爸爸去世前跟我媽說,最不放心的是我還沒有孩子。我媽說給我聽得時候,我還心裡不屑他的迂腐,臨走還不知。

爸爸在世時,想讓我生孩子,我一直反問他為什麼,他被逼得啞口無言,回我一句:傳宗接代是一個人對人類的責任。我恥笑他,窮得要死,還談人類的責任呢?

現在,等我自己有了女兒,當我全身心在她身上的時候,我理解了爸爸。是的,他讀書不多,思辨不多,他無法解釋為什麼我要生孩子。生孩子再讓孩子生孩子以至於孩子的孩子生孩子,於他和很多父母來說已經是無法解釋的本能.....

現在,當我有了孩子,我理解了他的本能和他的心。所以,每年清明,我都帶女兒去看他,希望他能看見,我不是一個人。


貌似全世界的父母在孩子長到一定年紀以後都會催孩子結婚產子。。。

基因要繁衍下去啊。。。


我覺得主要還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吧。畢竟在這個社會,家庭算是對個人最可靠的保障了。


有說養兒防老的,有說怕將來孤單的,有說不想被鄰居親友笑話的,有說怕比不過別人的,有說為了人類延續的,呵呵,乾脆說為了搭夥吃飯比較省錢不是更好╮(╯_╰)╭總之沒有一個說希望孩子至少經歷一次愛情,學著變強大,學會讓自己幸福快樂的


當周圍朋友都結了婚,比你小的表妹,表弟都開始談婚論嫁,你還沒有對象催婚就無止境的開始了.曾經跟媽媽說以後不結婚,媽媽回我說那你以後的日子會很孤獨.雖然一直也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但想像身邊的人都開始不在,朋友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所談論的都是你不在意或是不知道怎麼才能參和進去的婚姻生活問題,小孩教養問題.而你回家只有自己.想想就覺得很恐怖啊

貌似有點偏題了,但終歸來說父母最多的還是在意你.


其實這是中國養老保險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嘛,就是一種投資行為(當然也有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等國家政府真的靠譜時,可能會好些


有時候是希望我們不再孤單、有人陪伴。


確實,中國父母確實有這個毛病。

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還有個毛病,就是特別願意干涉青年人結婚買房子、買車子,總是非要掏錢不可,讓青年人很煩。而歐美的家長就很少干涉子女買房買車,完全尊重他們的獨立自主。


我不是太想得通,這麼一個問題,是否有必要洋洋洒洒地寫上上千字。

我不認為完全是傳統思想的問題,因為要說傳統思想,我曾祖父14歲就結婚了。

以學生為例,大家試著想一下,是不是即便到了高中,如果你談戀愛了,父母還是會認為你早戀;

而到了大一大二,便不認為是早戀;而到了大四畢業或者說研究生階段,每次回家父母就會問對象的問題,到了開始工作後,結婚更是必談的話題。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2點:

1. 內在的因素。父母心中有一個他們認為的時刻表,而你不知道,他們按照他們的時刻表在跟你談戀愛、結婚的問題。他們認為成熟了,就會開始跟你談這個問題,而此時你可能還未把此事提上自己的議程,給你的感覺就是在催了。而他們的這個時刻表,綜合多方面的考慮,有來自傳統的思想、習慣、經驗,也有來自身邊的周圍的實際情況的參考(比如某某家的孩子)。

2. 外在的因素。父母免不了要接觸親戚、鄰居。而等到到了一定的年齡,親戚、鄰居問得最多的便是對象有沒有啦?什麼時候帶回來啊?什麼時候結婚啊?特別是平時有鄰居問,過節走親戚有親戚問,無時無刻不在問。


推薦閱讀:

別為我擔心,你看我過得好
怎麼摧毀一個人的自信?
人常懷念過去,過去真的那麼美好嗎?
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最美的人?
這輩子不結婚,以後怎麼過?

TAG:生活 | 心理學 | 文化 | 情感 | 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