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離昆崙山很遠,為什麼中國的神話中頻繁提到昆崙山?
崑崙山脈是漢武帝欽定的。
漢族神話傳說里,雖然版本各異,但基本上都有昆崙山是漢族起源地,位於黃河的源頭的說法。漢朝時的人們,開始接觸了塔里木河後,發覺為什麼塔里木河流著流著就沒了。然後可能散佈於塔里木河和黃河之間的一些西羌人傳說,塔里木河流著流著就流到地下了,到青海一帶鑽出地面就成了黃河了。然後漢人就認可了這種傳說,以為塔里木河就是黃河源頭。然後順著塔里木河的源頭找到了當時還不知道叫啥名字的崑崙山脈,漢武帝就欽定了,這就是昆崙山……就醬。
應該是先有崑崙這個名,是後來把這名字安在現在的昆崙山上,類似情況有「蓬萊」「香格里拉」
首先,(上古)神話、民間傳說、風物風俗、歷史、考古領域互有交叉,卻又完全不同。
把它們混為一談是民科做法,研究之路容易走偏。其次,西方理論體系下的本土化神話學研究,開啟於民國。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提出了中國神話的北、中、南體系。顧頡剛則提出了中國神話的崑崙+蓬萊體系。【乾貨】中國神話的地域分布https://www.guokr.com/post/547476/雖說崇拜權威不好,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框架結構體系清晰,有助於大家進一步學習中國神話學。昆崙山是遠古時代留下的記憶。
遠古時代的古華夏人,主要活動中心在現在的青海甘肅陝西等地,離昆崙山不遠。根據竺可楨的歷史氣候圖,三代和三代之前,中國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出4度左右,這使得古代和現在有很大的差別。
比如:現在的河南和山東,在古時候很可能是沼澤地,原因在於黃河泛濫,目前的黃河是懸河。比如:現在的鄱陽湖不大,但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巨大的雲夢澤。高溫導致冰山消融,水面上升,現在的西北方在古時候很可能是濕潤的綠地,宜耕宜牧,而不是現在乾燥的沙漠。古時候,現在的中原未必適合牧業,而南方(長江以南)很可能是茂密、無人的森林。
地理影響文化,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西部,氣溫下降之後,經濟基礎發生改變,導致遷移,這才是正常的。一個佐證就是,伏羲祖廟在甘肅天水,天水之南為四川,之東為陝西。又,處於克什米爾爭議區的阿克賽欽(英文Aksai Chin Basin),突厥語,意為「中國的白石灘」。這表明,在唐朝,中國的政治中心依然在西部,可以有效地輻射到克什米爾。中國的政治中心轉移到現在的河南、北京,屬於唐之後發生的事。遠和不知道是兩回事啊!
當然傳說中的昆崙山和後來漢武帝欽點的昆崙山是不是一回事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請注意中國所謂的「神話」也就是道教天庭系統這個系統並不是上古時期就有的,而是後來累世積累逐漸完善。所以「中國的神話」中提到的昆崙山和最初的所謂的昆崙山是不是實際上的地點,不是一個需要很計較的話題。
類似的說法在外國也不少,比如普羅米修斯被掛在高加索山上,高加索和希臘的距離也很遠,但並不代表高加索山不在希臘人的地理認知之中。
實際上,昆岡這個地方是不是現在的昆崙山也是很因缺思廳的問題。
有題主指出了祁連和崑崙之間可能是同一山脈的不同稱謂。
千字文裡面有一句: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麗水為金沙江,長江之上游產金沙。昆崙山為黃河源頭,出美玉。)
漢武帝對昆崙山的命名還是因為《山海經》里對昆崙山的描述為:其上多金玉。
在西方、出玉石、黃河源頭=昆崙山
至於為什麼在和田欽點了昆崙山,emmm
關毛老師也說了這個在現代人認知里槽點很大的塔里木河鑽入地下在青海鑽出來成為黃河的傳說。
「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這個槽點很大的故事為什麼會被採用,下面會講到。
但我這裡首先講一下對《山海經》還有昆崙山的認識得考慮上古延續到商周時代的中國玉文化,《山海經》里對玉的記載為:
「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為祥。」
屈原在《九章涉江》里是這樣寫的: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如此以來:昆崙山、食玉、長生不老。三者的關係就聯繫起來了,此後歷代對昆崙山的推崇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小聲:至於食玉到底是不是真的吃玉,反正鄭玄、葛洪這些人都信了,後來出了狗屁倒灶的五石散也不能說毫無干係的。)
如果具體考證上古時期昆崙山的具體位置,不能只抓著《山海經》一本書薅羊毛啊!多參考幾本書來看啊:
《爾雅·釋地》云:「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球琳琅玕焉。」
《山海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這段的意思為:
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至於豬野澤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經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那裡的土是黃色的,那裡的田是第一等,那裡的賦稅是第六等。那裡的貢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寶。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行到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織皮的人民定居在崑崙、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順從了。
同樣的在《尚書·禹貢》中有這樣一句:「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
這句的意思是: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
首先我們知道崑崙出產「球琳琅玕」,崑崙在西方,昆崙山是黃河源頭。昆崙山北有弱水,弱水流入沙漠。。。。
到了漢武帝時期:和田出玉,和田以北有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流入沙漠。。。所以和田產玉這個山就是昆崙山!欽點了!
至於古籍中的昆崙山是哪裡呢?
大概在雍州以西,出來的船過積石山能到黃河。。。那符合條件的也就是現代湟水至黃河上游在青海、甘肅的河湟谷地以北,河西走廊以南的祁連山脈了。
另外,《禹貢》提到了「道黑水,至於三危」,三危指三危山,在哪裡呢?
就在甘肅敦煌。
所以,我的看法是古籍中的昆崙山應該是指祁連山。
但有一個問題:
昆崙山、崑崙之丘、崑崙虛、還有《禹貢》中的崑崙是一回事嗎?
並不算多遠。
西羌的西王母與巴蜀神話,南方的伏羲女媧,東部齊魯地區的蓬萊神話,中原黃帝炎帝……都是古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華夏族有一部分源於古羌,並不都是中原人,古羌的家鄉是甘肅
崑崙和祁連是同一個詞,就是羌語Heaven的意思,古神話的崑崙其實就是祁連
因為古代神話的崑崙,是今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崑崙丘)。
參考自華潤葵.先秦崑崙地望考1、崑崙神話是漢族祖先遷移到中國的過程中形成的記憶。
2、中國歷史地理上的「崑崙」位置一直在變動,隨著對周邊地理認識的加深「崑崙」的位置越來越遠。神話里有西崑崙和東崑崙。西崑崙是世界的中心,也就是青藏高原。東崑崙是中國的中心,是嵩山。《水經注.伊水》記載:「伊水又東北徑伏流嶺,東嶺上有崑崙祠,民猶祈焉。
顧頡剛先生將昆崙山分為先秦典籍記載神話中的崑崙丘和漢後地理上認證的昆崙山兩個方面:記載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先秦文獻中的神話傳說中的天柱昆崙山即陽城析城山;而漢後地理上認證的昆崙山為青海一帶的于闐山(崑崙山脈)。因為是玉虛宮的地方能夠在昆崙山生活的神仙都不是金仙了被稱為大羅金仙因為昆崙山在大羅天元始天尊的地方~
回答有點長,比較詳細的說明了昆崙山的演變史。
仙境的概念是原始先民對自由超脫,富足祥和的神仙生活的想像,縱觀流傳的歷史神話,你就會發現最古老的仙境要不就是在高山之巔,要不就是居於縹緲難尋的茫茫海島,這是先民對仙神的敬重與畏懼,但是隨著人們對神仙觀念認識的不斷深入,仙境就逐漸由人跡罕至的地方變成了離人世不遠,並且凡人可以因為某種機緣而得以到達的山,洞穴,甚至是龍宮。
就拿龍宮來說吧,唐代的時候有一篇著名的《洞庭靈煙傳》,說的就是一個書生劉毅替龍女傳書的故事,進入龍宮只要找到洞庭湖邊的一棵大橘樹,用布條圍繞樹一圈,再敲三下樹即可。《河東記·韋丹》的龍宮就更牛逼了,直接挪到了洛陽城的鬧市裡邊(??`*) 和人間的皇帝老兒比鄰而居。
至於為什麼中國的神話里頻繁提到昆崙山,這有許多個原因,最開始,為什麼是山而不是海?
山,提供了先民居住和獵食的場所,而當時先民也沒啥能力到海上溜一圈,你要他們編也只能是仿照陸地上的東西編,只是地點換到了島上,沒啥子大的新意,而山頂又是最接近於天之所在。之後就有了《論衡·道虛》:「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崑崙上。淮南之國在地東南,如思升天,宜舉家先從崑崙,乃得其階。」可見,山嶽在道教裡邊是崇高而又神秘的,是道教文化的根基。
而這些仙山裡頭,崑崙無疑又是最為神聖崇高的,有點類似於希臘神話里的奧林匹斯山,對昆崙山最早的記載是《山海經》,裡面寫得比較的散,海內西經,西山經,海內北經,大荒西經里都有著昆崙山的痕迹。
在山海經裡邊,昆崙山是天帝與眾神之所在,有萬仞之高,山上有長五尋,大五圍的神樹,有以玉為檻的神井,有九首人面,形狀似虎的開明獸把守著九個門,它的周圍環繞著赤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等河流,山上有鳳凰鸞鳥,六首樹鳥,蛟,蝮,蛇等種種奇珍異獸,有視肉,珠樹,文玉樹,不死樹等亂七八糟的神樹。還住著西王母,一位司掌天災,瘟疫,刑罰,殺戮的神,這就是昆崙山最初的面貌,讓人充滿恐怖敬畏與神秘之感。
但是注意,這些是神而不是仙,他們不需要像仙人一樣修道,只需要「食玉膏,飲神泉」。這就類似於北歐神話里的諸神,他們需要食用青春女神伊登的黃金蘋果來保持青春。沒有青春蘋果,神也是會老會死的,這也是為什麼西王母身為神還會掌管不死葯。
山海經之後,人們對於昆崙山的熱情絲毫不減,用更加豐富的想像來描繪他們心中的仙境,例如託名東方朔的《十洲記》,對,是十洲記,不是九州記。不過十洲記裡面關於昆崙山的描述就更加的貼近生活,世俗化了,裡面的珍異鳥獸和神異之樹被堆金砌玉的宮殿所取代,而且將崑崙諸神完全的仙化,他們既是神又是仙,不再需要外物來維持長生不老。
這個時候有本書叫《漢武帝內傳》,這裡講了一個故事,西王母自昆崙山下凡,降臨漢宮,作者對西王母乃至她的侍女都進行了細細描繪,端的是清貴脫俗,而漢武帝則被寫的渺小輕賤,為求長生仙術自稱小丑賤生,全程磕頭磕了十一次之多,甚至對西王母身邊的一個小小侍女也磕頭致謝,到最後為了求術,磕的腦門流血,全無一點人間帝王氣度,而且與西王母同行的上元夫人將漢武帝貶得一無是處。
之後昆崙山算是又出名了,接著晉代的王嘉接著《十洲記》的思路,在《拾遺記》里將崑崙進一步仙化,崑崙高於日月之上,上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群仙御龍乘鶴,架風而行。
上述奠定了崑崙崇高之位,但是穩固它在民間地位的卻是崑崙諸神,各種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裡面的神都多多少少和崑崙掛鉤,例如嫦娥奔月,故事在《淮南子》裡邊是嫦娥吃了后羿從西王母那裡要來的不死葯,飛到月亮上,短短几句話,然後到了張衡那,就是那個發明了地動儀的那位大佬,這位大佬利用他的高智商,把嫦娥這位大美人腦補了一下,她變成了蟾蜍。之後的人各種亂加,但是起源還是昆崙山西王母大大手裡的不死葯。
九天玄女,那個當了黃帝老師還順帶教他怎麼做愛的那個女神,她老人家還和殷商始祖玄鳥掛鉤,但是她還只是西王母身邊的使者,殷商始祖的老媽簡狄在仲春之會和兩個男人在溪邊洗澡,一場野合+3p,懷了契,不過為了臉面,便推說是吃了鳥卵,奉天而生,不過張光直和郭沫若先生直接指出這鳥,便是男子陽具,這卵,咳咳……
還有夸父逐日啦,各種最先出現的古神,大部分都跟崑崙掛鉤,可以說昆崙山裡邊的神啊鳥啊啥的個頂個的牛逼。。。
神話里為什麼要提到昆崙山?一來呢是它地位尊崇,厲害一點的老神大部分都跟崑崙有牽連,二來呢,還不是為了面子嘛!就好像狐狸精總要強調自己跟青丘有關係,以此來說明自己不是一般的狐狸精,而是地位血統尊貴,有點神性的青丘狐狸,這神嘛,提昆崙山就跟狐狸精扯青丘一樣,管你爺爺的弟弟的侄女的媽媽的大兄弟的哪一個跟崑崙有舊,出去混的時候總要提一嘴。
反正人借諸神之名行事,諸神借人得到推廣,崑崙變成了聖地,跟崑崙有關係的神變成了神裡邊的貴族,以至於之後但凡是要表達這個神出身古老,清貴,總要想法子跟崑崙扯上點關係。
此崑崙非彼崑崙。古代的昆崙山有人研究過只有東非高原比較接近。眾多周知東非高原是人類發源地。我傾向於認為那裡才是真正的昆崙山所在地。
也不能說遠。跟南海啊北海啊比起來,還是一般般了。中國古人的足跡是很廣泛的,山海經極有可能就是一部地理遷徙與探索的筆記。所謂中原,廣義上來講,不僅包括黃河中下游平原,還包括天水~關中這一帶,也包括臨汾運城等山西南部地區。這片區域是華夏先民繁衍生息的大本營。從上古講,三皇五帝從甘肅到陝西,再到山西河南,是一個自西向東的發展方向。在商代的時候,人們已經主要圍繞黃河兩岸的平原生存了;到了周代攻滅淮夷,黃淮地區的大片平原,就從漫天滿地的灌木沼澤變為適宜播種的耕地,徹底屬於華夏民族了。從氣候上講,上古至周代,可能比現在溫暖,隴右關中等地較為蔥蘢濕潤,現在的淮河兩岸則是密林沼澤地區。所以,中原的本位制就在商周時代徹底確立。在這之前誕生的一些神話傳說,帶有上古時期西方的記憶,也是很合理的。此外就是現在的昆崙山跟神話中的昆崙山不是一回事。神話中的昆崙山到底是哪座山無定論,有說祁連山,有說日月山,有說賀蘭山,有說秦嶺,有說泰山……現在的昆崙山只不過是漢武帝把崑崙這個名號定給它了而已,實際上漢武帝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昆崙山。
總不能神話都是自己村裡的吧
因為遠啊,而且還不容易去。比如昆崙山、蓬萊仙島、南海觀音。比如我和別人吹牛逼,我說「我家後山有妖怪。」誰信?信的人遛彎的功夫就把後山逛完了。我只能說昆崙山有什麼什麼妖怪,我認識一個人真真切切的見過。別人也沒法考證。